其他

缝纫机乐队,到底和摇滚有什么关系?!

2017-10-01 滚君 摇滚客
29 27031 29 7868 0 0 3745 0 0:00:07 0:00:02 0:00:05 3746


滚君对电影《缝纫机乐队》期待已久。之前,官方发布一组“致敬经典”的海报,模仿国外经典摇滚乐唱片的封面,让所有摇滚乐迷都会心一笑。



电影还邀请到众多摇滚老炮儿客串演出,赵明义、刘义军、姚澜、谢天笑、李延亮等14位摇滚乐手,分别扮演钉子户、医生、出租车司机等形形色色的路人。


今天,滚君带着十万分的期待走进电影院,却满载失望而归。


这是一部消费摇滚情怀、内容空洞浮夸的作品。


电影大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保卫小城集安的大吉他雕塑,延续摇滚精神,年轻人胡亮高价请来经纪人,组建缝纫机乐队,克服金钱诱惑、家人阻拦等种种困难,终于成功举办演出,让小镇重拾摇滚梦想。



不难看出,又是小人物追逐梦想、屌丝逆袭的惯用套路。这样的故事本身没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有说服力,能让人感同身受。


遗憾的是,导演大鹏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电影中所有人物的塑造和转变都很僵硬,完全不符合常理,仅仅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看得滚君十分尴尬。


主角程宫是来自北京的落魄经纪人,在电影前半段,他为了钱不择手段:得知胡亮是个穷小子时,他翻脸不认人;鼓手教人打鼓,他收费5000却只给鼓手分300;背地里收取房产商一百多万的贿赂,背叛乐队,取消演出……


而在一场雨中大吉他雕塑被拆毁的戏中,程宫却突然醒悟了,骂自己是坏人。看到这样的神转折,滚君一脸懵逼:走到这一步不都是你造成的吗?怎么一转眼就洗心革面了?



键盘手希希的妈妈,之前一直反对她弹琴,甚至用骇人的功夫一脚把电子琴踢断。但在看到乐队演出视频后,妈妈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鼓励希希去演出。


类似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转折数不胜数,电影急不可耐地给人灌鸡汤,完全不顾人物和情节的合理性。



十几个人物轮番登场,说几句俏皮话,做几个动作,像做任务似的完成自己的戏份,匆匆带过,毫无说服力。


有人说,不就是一部喜剧嘛,何必较真?滚君想说,好的喜剧一定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如果为了喜剧效果脱离现实,那不是喜剧,是闹剧。



退一步讲,即使从笑料来看,这也并不是一部足够好笑的喜剧。电影的大部分笑点都是听腻了的东北小品包袱,还掺杂着荤段子:


“乱抡”“改日”“柳岩是谁都能摸的吗?”“你在北京也老这么偷人吗?”


荤段子出现在喜剧里很正常,但这部电影里的荤段子无聊且低俗,令人感到不适。滚君身边的观众只有个别人发出尴尬的笑声。



至于摇滚乐这个元素,虽然看似贯穿了整部电影,实则并没有触及摇滚乐的实质。你可以把摇滚乐换成其他类型的“梦想”,不会对情节产生太大影响。


这也解释了网友评价大鹏电影雷同的问题:披着摇滚乐的外衣,却换汤不换药,都是一样的套路。



当然,电影中也有不少亮眼的摇滚乐元素。比如乐队搭乘彩色涂鸦的消防车巡演、乐队解散后背景音乐响起新裤子的《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结尾千人合奏Beyond的《不再犹豫》。(很明显在模仿前段时间红遍网络的意大利千人乐队)


除此之外,电影还埋伏了一些小细节:比如于谦开的超市叫邦佳维,是Bon Jovi的谐音;城市街景中出现“科本整形医院”、“加州旅馆”、“天空街”、“海阔路”、“光辉街”、“岁月路”……可见导演用心良苦。



但这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硬伤:剧情夸张、人物单薄,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一点都TM不摇滚啊!


真正玩摇滚的人不会花50万去找经纪人,也不会把乐队生死依赖于市政府的晚会,更不会有缝纫机的好运气,胡乱拼凑的草台班子也能一炮而红。



他们诞生于地下,在街头或酒吧卖唱,大部分积蓄用来买乐器、买设备、录domo、出唱片。成员变动、乐队解散是家常便饭,幸存下来的乐队一步步走遍全国的livehouse和音乐节,才拥有一定知名度,能养家糊口。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摇滚乐队奋斗史,而这些在电影里都丝毫没有提到。


电影里的主角们带着光环,强行灌鸡汤、卖情怀,高喊着梦想的口号,挥舞着摇滚的大旗。可惜嬉笑和喧闹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



更可惜的是这一群摇滚老炮儿,难得在同一部电影中聚齐,却成为电影宣传摇滚乐的噱头。


就像中国有嘻哈不是真正的嘻哈一样,缝纫机乐队也只是戏剧化的摇滚。或许滚君不该寄希望于一部电影,能展示出中国摇滚真正的精气神儿!



后台回复“客串”

看14位摇滚乐手客串镜头

整部电影最大的惊喜!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摇滚客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