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416天后重见天日的它,热泪盈眶的我有一肚子话想说

滚君 摇滚客 2020-10-14

今日BGM,《苏州河》,Andrea Bocell&那英
 
大家好,我是小爱。
 
前不久,万众瞩目的《八佰》终于官宣将在8月21日正式上映。

这距离去年6月25日《八佰》全国撤档,已经过去了整整416天。
 
定档后,网上标记“想看”的人数立刻超过了70万。
 
就目前来说,本年度最热门最值得期待的国产片,无疑。


定档没几天,《八佰》再次官宣于8月14日开启全国点映。
 
得到消息的我第一时间去抢了点映场的票,就怕手慢一步到时候点映场的票全部售罄。
 
果然不出我所料,各大影院的点映场次很快满场,一个空座都没有。
 
等到了电影院,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这是在影院复业之后,第一次感受到影院曾经那样热闹的场面。
 

《八佰》也的确没让我失望。
 
整整147分钟,我似乎忘记了呼吸的感觉,也忘记了自己还有心跳。
 
那些可能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留下的战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以一个个年轻的血肉之躯,保卫着已是满目疮痍的国土,誓死抗日,前赴后继。
 
何其壮哉!
 
好几次,我极力忍住了想要掉下的眼泪。
 
虽然有13分钟的删减,却丝毫没有影响到看完电影后那难以压制的热血沸腾。
 
而我的周围,有的观众已经泣不成声,久久不愿离开。
 
 
筹备10年之久,耗资5.5亿的《八佰》,注定是一部足矣载入中国电影史册上的史诗级战争片。

为什么这么说?

看看这部电影的几个亮点就知道了。


 
亮点一:故事源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国电影史上关于这个题材的电影极少。
 
去年在《八佰》引起关注的时候,我就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去研究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1937年8月13日,抗战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正式打响。
 
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战术指挥不当等多方面原因,在日军海陆空协同作战进攻的炮火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节节败败退。
 
“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国军举全国之力,最后全面崩溃。军人畏战,人心涣散,没人知道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八佰》的故事发生在沪会战的最后一役,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最为悲英勇悲壮,震惊世界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当时,上海的沦陷已成定局。
 
蒋介石决定撤回大部分的主力部队转战西部郊区防守,其余部队留在上海镇守。
 
留下,就等同于送死。
 

当时的师长张元良认为,既然横竖结局都是个死,也就没必要留那么多的兵力增加伤亡。
 
因此,留守抵抗的人数从一个师减到一个团,再到最后一个营。
 
在国民党军队的上级将领看来,最后的固守已经没有意义。
 
“七十万国军都没有干成的事,你们能成?”
 

四行仓库,是国民党军队最后的留守据点。
 
因为四行仓库是当时四大银行共同出资建造的仓库,存储了大量食物、军事弹药和医药用品,墙壁为坚硬厚实的混凝国土,有一定的防守优势。
 
第88师262旅524团第1营的“八百壮士”奉命坚守四行仓库。
 
说是800人,实则只有400余人。
 
为壮声势,指挥官谢晋元对外宣称:800人。
 
外面有30万日军,400:300000,这400战士绝无生存下来的可能。

 
四行仓库背靠苏州河。
 
苏州河对面的南岸,就是上海的英美租界。
 
整个上海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只有那里依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日军不想得罪欧美国家,不敢让炮火殃及到公租界。
 

于是,北岸生灵涂炭血雨腥风,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着国土。
 
南岸却如往常一样看着报纸吃着西餐,围观对面四行仓库惨烈战况的现场直播。
 
一河之隔,即是地狱与天堂之分。
 
相距53米,喝着咖啡就能观赏到真枪实弹的战争,这是全世界都没有发生的事。
 
四行仓库保卫战,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观。

 
当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经被日军攻陷,东面和南面均为公租界,苏州河将四行仓库的后路完全阻断。
 
四行仓库仿佛是一个孤岛,攻则必败,退无可退,无路可援。
 
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成了孤军。
 
这是一场明知是死,却还要打下去的战役。

 
关于这段历史,中国电影史上只有三部电影。
 
其中1938年的两部因为年代久远,极少有人看过。
  
 
1975年中国台湾拍摄的《八百壮士》相对客观地还原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也是林青霞的成名之作。

 
除此之外,至今唯有《八佰》而已。

而且,这是近年来第一部以国民党军队作为故事主角,全程聚焦国民党士兵在正面战场上枪林弹雨保家卫国的电影。

这个尺度要怎么把握?

删减又会删减掉哪些镜头?

都很值得细细品味。
 

 
亮点二:《八佰》没有刻意去塑造战场上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而是着重刻画底层士兵在极端残酷的战争面前,面对生死时的人性。
 
那些进入四行仓库的每个人心底都清楚,这个六层楼的建筑,就是埋葬他们的坟墓。
 
这四百多个人,并不全是正规军人,还有一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被调遣过来的“杂牌兵”。
 
他们既是父亲,丈夫,儿子,同样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是个人,就会怯懦,自私,恐惧,绝望。
 
没有谁生下来就想当英雄。
 
谁不想活?
 
 
在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也没有主角光环,而是战场上的群像。
 
这些“杂牌兵”中间,有的畏畏缩缩,不敢拿枪。
 
有的装死耍赖,油盐不进。
 
有的胆小如鼠,想尽一切办法要当逃兵。

这才是战场上最真实的人。
 

而这些“杂牌兵”的身边,是一个个视死如归的战士。
 
指挥官中校团附谢晋元,当年只有32岁,原本是中山大学的高材生,20岁毕业后毅然决定弃笔投戎,是这“八百敢死队”的核心人物。
 
他说:
 
“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
 
“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
 
“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有的则早早准备好迎接死亡。
     
“一个人一条命,家里的牌位早就立好了。”

 
陈树生,一名21岁的战士,提前写好一封遗书给家里的老母亲。

写在白色汗衫上的血书。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当时日军从四行仓库的西边试图用炸药包炸毁墙根突破防线。
 
日军用大钢板顶在头上护住头部,我方战士们从上方投掷的手榴弹会被这些钢板弹起,不能够准确炸到日军。
 
墙体一旦被炸毁,日军一旦围攻,“八百壮士”立刻会全军覆没。
 
千钧一发之际,陈树生直接抱着手榴弹从六楼义无反顾跳下,和十几个日军士兵同归于尽。
 

接下来,“八百壮士”的兄弟们,一个个捆着手榴弹炸药包,排着队。
 
他们用不同的方言,大声喊着自己的家乡,报出自己的名字,一个接一个跳了下去。
 
“娘!孩儿不孝了——”
 
炸弹让他们和日军血肉四溅。
 
他们用“自杀式”的“人肉炸弹”,护住了四行仓库的一面墙。

这是极其强烈触发我泪腺的一个片段。

就像是一块尖锐沉重的石头狠狠砸向我的心里,又腥又痛。

差一点,我就要忍不住哭了。

 
还有的战士为了护旗,迎着日军飞机的扫射,纷纷扑了上去。
 
死也要拼尽全力,护住旗帜不倒。


在这些英勇就义战士们的感染下,“杂牌兵”清醒了,南岸坐着看戏的人们清醒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
 
若国人皆如此,日军何敢?

 

 
亮点三:《八佰》“十年磨一剑”的幕后故事,亦是让人感动。
 
十多年前,管虎就想拍《八佰》。
 
之所以迟迟没有启动,是因为整个团队认为没有足以完成拍摄的条件支撑。
 
等有条件了,花了四年的时间制作。
 
2016年的时候,从卖螃蟹的鱼塘一砖一瓦搭场景,开河挖渠,耗时18个月设计搭建拍摄场地,还原战争实景。
 
拍摄场地总建筑物68栋,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0个足球场。
 
制作组甚至重新挖出一条“苏州河”。
 
电影全程进行一比一的还原实景拍摄。

 
为突出南北两岸“地狱与天堂”的对比,苏州河南岸的设计使用了700块霓虹灯招牌打造出繁华的“英法租界”。
 
为表现出画面的真实感,剧组拉来2400余台照明灯和50公里的电线,用来解决每一个镜头需要的光线问题。
 
为打造真实的战争场面,剧组使用将近300公斤烟油、5吨的废旧报纸以及300颗照明弹,地面设计近50000个子弹炸点,平均一个镜头有700个子弹点。
 
400余组跟组演员经过训练完成部队的操练和战争场面。
 
剧组还有一个专门的“防火防盗小组”,一共四个人,每天晚上等大队伍收工之后,他们就负责将所有地方走一遍,每个角落检查一遍,确保不能着火,没有遗留人员。


这些工作,相当于10部大电视剧的量。
 
国内顶级摄影指导曹郁,凭借《杀生》斩获最佳美术设计的美术指导林木,代表作《指环王》的特效总监蒂姆,等等。
 
制作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反反复复做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测试。

 
作为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镜头透视感极强,极易造成“穿帮”。
 
所以细节务必要追求真实。
 
道具仿真枪、群众演员的皮箱、餐馆橱窗里摆放的洋酒瓶等等,都在外观、重量等细节之处完整还原。
 
河道里停泊的小船,是道具部门在开机之前围绕着太湖、阳澄湖花费一年时间“征集”而来。
 

战争大片的背后,是剧组呕心沥血的付出。
 

 
亮点四:电影的片尾曲《苏州河》。
 
片尾音乐一响起时,我看着银幕上四行仓库保卫战牺牲战士的生平资料,心中感慨万千。
 
那英和被誉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合唱了片尾曲《苏州河》。
 
歌曲改编自爱尔兰民间小调-伦敦德里小调。
 
前半段旋律轻缓而柔和,后半段由国际顶级管弦乐队捷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奏。
 
旋律磅礴,气势恢弘。
 
整首歌以中英文对唱的形式,以此表示,传达和平是中西方共同的愿望。

 
“硝烟将尽 尘未远余音萦绕
 隔岸相顾 盼愿再无喧嚣”
 
听着这首歌,我似乎看到了那匹飞驰在苏州河岸边的白马。
 
象征着希望与自由,正义与和平。
  
歌曲MV的结尾,出现了真实的“八百壮士”的名字。
 
勿忘先辈,以血铸成。


片尾曲一响,电影已经结束,我站在原地,全场的观众也站在原地。

盯了很久的大银幕,我半晌也没有缓过神来,百感交集。

从影院走出后,我第一时间向我父母安利了《八佰》。

我要二刷,带着我父母去二刷。

这种激动的心情,直到我写文时仍然存在着。
 
 
 
当然,除以上我认为最值得拿来说一说的亮点之外,《八佰》的亮点还有很多。

点映结束后,豆瓣开分8.3分。

说真的,比我想象中低。

我以为能到9分,应该问题不大。


很多豆友不满电影里大量被删减的镜头。


确实,很多关于国民党旗帜的特写镜头给阉割掉了。

童子军杨慧敏送旗本该是一个重头戏,也剪乱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电影能够带给我们的触动,太多太多。

如果没有从专业角度去解读《八佰》的这个必要,我真的觉得,看完这部电影,值这个票价。


导演管虎曾说:佰,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数字“百”之所以大写,主要是因为旁边的“人”。
 
每个数字,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
 
“八佰壮士”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了四天四夜,在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后奉命撤退。
 
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有效阻击了日军侵略的步伐,重新振奋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大大鼓舞全国军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士气和决心。
 
至此,淞沪会战落下帷幕。
 
虽然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惨败而告终,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三个月,国民党军队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以伤亡三十余万人的代价换来毙伤日寇万余人,打破日军“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之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今天,是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的日子。

8月15日,每个中国人都要铭记。
 
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数以千万计的“八百壮士”用生命换来的。

 
八佰,不仅是坚守据点的这四百多名战士,也是这华夏大地四万万人民,亦是所有为守护国土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
 
八佰,是生生不息的信念之火。
 
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倒下!






小爱 | 策划
小爱 | 撰文
滚君 | 排版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