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2年后完整版重映,为露点镜头去看它就俗了

滚君 摇滚客 2020-10-14
今日BGM,《The Last Emperor》,坂本龙一
 
大家好,我是小爱。
 
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末代皇帝》32周年数字修复版确认将于9月17日在中国香港重映。
 
听到这个消息,我忍不住再次回顾了一遍这部如同史诗一般的传奇作品。


它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故宫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制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
 
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因为剧组有拍摄的优先权,连女王都没有机会去参观故宫。
 

1987年,由中外合资拍摄,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指导的《末代皇帝》在国外上映。
 
次年,这部电影一举包揽第60届奥斯卡九项大奖。
 
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以及最佳原创音乐。
 
由此该片跻身电影史上获得奥斯卡奖项最多的单部影片之一。
 
创下奥斯卡9项提名,并全部得奖的纪录。
 
 
《末代皇帝》讲述的故事,想必也不用我多说了,全片使用插叙闪回的手法来以较为客观的角度,展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悲剧一生。

电影原版片长163分钟,内地版删减了露点和性爱镜头,只剩154分钟左右的样子。

其实删减整体上对影片的内容影响不太大,只是体会不到导演表达溥仪恋母和东方式含蓄情爱的感觉。


今天,我们不谈电影内容,就想和大家聊一聊拿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的电影配乐。
 
负责为影片作曲的是来自三个国家的作曲家: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中国的苏聪。
 
其经典程度,堪称近30年来最顶尖的电影配乐之一。
 

 
电影里有三段音乐非常重要。
 
序幕出现的那段音乐,只提名字,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音乐一放出来,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印象:

《Main Title Theme》。

这是一首极其具有东方宫廷色彩的的音乐。
 
这段音乐由戴维·伯恩创作,融合中西音乐特点,以传统的中国鼓点开场,锣响之后,就是清脆跳动的打击乐。
 
打击乐部分由来自印度安人的乐器马林巴完成,随后是细腻慵懒的小提琴演奏,旋律华丽,悠扬,带着东方独有的神秘感。


其中还有一段琵琶的演奏,宫廷韵味一下就出来了。
 
有的人并没有看过《末代皇帝》,但却依然对这段音乐耳熟能详,也是因为这个曲子太过出名。


第二段非常重要的音乐:《Open the door》,表现王朝统治着的压抑,无助和凄凉的处境。
 
“门”是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叙事中反复出现。
 
溥仪一辈子都是被禁锢着的。
 
紫禁城内他是九五至尊的天子,看似拥有无上的权力,可是他渴望的亲情,自由,他真正想要的,从来就没有办法攥在自己的手里。
 
他很多次想要跃过那道宫门,去追寻皇权以外的东西,但每一次沉重的宫门都会在他面前关闭。
 
溥仪的的一生仿佛就是这样。
 
想要的永远也得不到,阻拦他的永远是那一道门。
 
当他不再是皇帝时,宫门才为他打开,将他驱逐出紫禁城。
 
 
电影的一开始,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在满洲的劳改犯监狱里关上门想要自杀。
 
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不对,破门而入。
 
他想死的时候,以为亲手关闭了大门就真的能与外界隔离。
 
而这一道门如此轻易攻破,和他曾经怎么也逃不出的那扇宫门对比,格外讽刺。
 
 
一声声“open the door”喊出,溥仪的回忆也随着大门打开。
 
1908年冬天的夜晚,侍卫们奉慈禧旨意走进醇亲王府的大门带年仅3岁的溥仪。
 
溥仪入宫时,音乐《Open the door》响起。

 
坂本龙一使用大气沉重的管弦乐铺陈压抑,呈现出凄凉哀怨的氛围,接着是琵琶的声音,旋律层层递进,制造出一种压迫的感觉。
 
最后二胡的加入使基调更加凄凉,寓意着慈禧马上迎接死亡,而溥仪悲惨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影片中还有一段极为重要的音乐同样是坂本龙一作曲的《Where is Armo》。

音乐一响,意味着溥仪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悲伤又无能为力的情绪。
 
弟弟溥杰告诉溥仪他已经不是皇上,现在的“皇上”没有长辫子。
 
溥仪不相信,斥责了溥杰放肆。

可当他看到袁世凯坐着汽车,仪仗队大摇大摆踏入紫禁城时,才懵懵懂懂明白自己大权旁落。
 
他迷惑,失落,很快更沉痛的打击来了。
 
陪伴他长大的奶娘被强制送出了宫,这时《Where is Armo》音乐的响起。

溥仪一边跑,一边绝望地呼喊着“阿嬷,阿嬷”。


这首曲子用弦乐演奏出悲伤的主题,用上行的四度音程在音高和调性上推动,二胡,古筝,琵琶共同表现溥仪追赶奶娘时的无助和伤心的情绪,凄婉的气氛逐渐扩散开来。
 
在他心中,“我是天下至尊”的想法彻底破灭了。

 
这段音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
 
当溥仪每次身不由己,命运一次次被摆弄,《Where is Armo》这首曲子能将这种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曲子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穿越感,使人投入到沉重的情绪里。
 
 

有意思的是,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在为《末代皇帝》创作配乐之外,还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工作。
 
在自传中,坂本龙一回想起第一次见到溥仪的饰演者尊龙的场景。
 
当时所有人都已经进剧组拍了三个月左右,大家都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
 
尊龙见到坂本龙一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日本派来的幕后黑手甘粕,是我的敌人,片子没拍完,我不会跟你说话。”
 
 
等坂本龙一在剧组待了一段时间,导演贝托鲁奇才让他加入为电影配乐的队伍中。
 
坂本龙一一直对民族音乐感兴趣,自己之前也学过一些,但他不太喜欢中国的音乐,没有写过中国风的曲子,甚至几乎没有听过。
 
对于为电影配乐这件事,他刚开始心里没谱。
 
但是导演贝托鲁奇狡猾得用激将法刺激他,说真正的配乐大师,不管什么样的音乐都可以当场写出来。
 
坂本龙一见状,也不便再推辞。
 
 
坂本龙一问导演贝托鲁奇希望创作出什么样的音乐。
 
贝托鲁奇回答:“电影的舞台虽然是在中国,不过这是一部欧洲电影,故事的时间虽然是从二次大战前开始,一直到战争期间,但这仍是一部现代电影。我要你做出呈现这种感觉的配乐。”
 
他听完,心里一万只草泥马飘过。
 
这种回答说了等于没说。
 
他也没有时间纠结,很快将自己想要创造的音乐在脑海里绘制出雏形:
 
用西洋的管弦乐当做基本,融入大量中国风的元素,加入德国表现主义之类的内容,营造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西斯主义崛起时的感觉。
 
为此,他买了二十张左右的中国音乐精选集,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听完,又四处寻找中国乐器的演奏者弹奏乐器并录制下来,
 
他和其他三位管弦乐编曲家耗费一个星期反反复复做这些工作,每天都在熬夜创作。
 
 
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坂本龙一几乎在不眠不休的状态下完成了电影的配乐工作。
 
他也因为积劳成疾而住院。
 
导演贝托鲁奇拿着坂本龙一创作出的四十四首曲子,只挑选出一小半,然后再进行大幅度修改调整。
 
试映会那天坂本龙一看完制作好的电影,气得差点说不出话。
 
好在,事实证明,贝托鲁奇真的是一位眼光超群的全能导演。

连坂本龙一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被改得七零八落的配乐能够入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大奖。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也确立了他著名电影音乐作家的地位。
 
 
 

除了戴维·伯恩和坂本龙一两个外国人为电影创作配乐,还有一位中国音乐家:苏聪。

他的配乐完美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当年苏聪毛遂自荐,在创作中,他在故宫博物馆满文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之间来回跑,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以求让配乐贴切影片的内容。
 
(从左至右:坂本龙一,戴维·伯恩,苏聪)
  
他创作的《lunch》在电影里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篇幅都很少,但却是中国元素最浓郁的配乐。
 
第一次出现是溥仪和自己的外国教师庄士敦用餐的时候。
 
其实这段音乐的风格非常清淡。
 
不注意听,甚至很难听到音乐声。
 
 
前面一段是低沉忧伤的吹管乐:萧。
 
营造出深宫幽静的感觉之后,出现琵琶和古筝的音色,几声碰铃,古筝,琵琶,扬琴之间相互交错,旋律平淡恬静。

琵琶是这段乐曲最主要的一个弹奏乐器,在琵琶的主导下,曲风有一种复古,神秘,宁静,雅致的韵味。
 
这种缓慢有秩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皇家的气派和复杂的宫廷礼节。

 
虽然苏聪的作曲比重和其他两位相比较小,但他创造的这段纯民乐,是最贴切,最有东方神韵的。
 


2018年,导演贝托鲁奇去世。

2020年,《末代皇帝》修复版重映。
 
这部作品,是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是电影音乐发展史上的神话。

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能有点夸张。

 
但可以确认的是,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音乐,都已成为不可复制和超越的经典了。
 
 
参考文献:

1.《音乐即自由》-坂本龙一
2.1987年意中英合拍《末代皇帝》音乐欣赏-央视网《影视留声机》





小爱 | 策划
小爱 | 撰文
滚君 | 排版
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