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刷屏的他,竟是中国最好的禁片导演

滚君 摇滚客 2021-08-10

今日BGM,《蓝色骨头》,崔健。

黄建新导演的《1921》,我被一个人感动了。


张颂文饰演的何叔衡,他是13位党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参加完“中共一大”,1935年被匪兵追击,跳崖自杀。



参加“一大”时何叔衡已经44岁,他考上过前清的秀才当过官,并不是只有一腔热血的青年。干革命可是真会掉脑袋的,他怎么敢?


他的理由很简单。


秀才的,都想中状元。可中状元了,见到慈禧太后得跪着,还看不见慈禧的脸,因为朝廷不让他们站。

 
“不准抬头,是何等的悲哀”?

社会逼他跪着做奴才,他偏想站着做人而已。

被匪兵逼得跳崖前,他站在山顶上,深深看了一眼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坚信终有一天,普通人也有站直的权利。


都知道《1921》是命题作文,可冲这个小角色,我想导演黄建新的功力还在。

他曾是中国最关注小人物的导演。

《黑炮事件》里,他拍一个被冤枉的职场透明人,向组织讨一句“对不起”;

《背靠背,脸对脸》里,他拍一个厌倦了职场内卷的中年小官员,想停却必须斗下去。

《求求你,表扬我》,他从一场“农民工救下女学生”的罗生门事件,扇了所有“上层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只拍不被重视的小人物,你却能看到最真实的中国。
 
 
 
1986年,黄建新的处女座《黑炮事件》上映。这部被公认为内地“尺度最大”的讽刺喜剧电影,把镜头对准时代洪流中,被撞倒的普通人。
 
 
故事从一枚丢失的“黑炮”开始。
 
国企工程师赵书信平时爱下象棋,无奈棋子“黑炮”丢了。他便冒着大雨去邮局发了封电报:
 
“黑炮丢失301找赵”。


这封看似密码的电报,很快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单位立马展开对赵书信的秘密调查。

虽然查了一圈也查不出赵书信的具体问题,可这就是最难办的地方:
 
没人能说清楚他到底有什么问题。可也没人敢担保,他就真的没问题。
 
 
当年《黑炮事件》送审时,审查机构就点名片子“政治上有问题”。黄建新敲桌子、瞪眼睛抗议也不行。最后只留下条规矩:以后电影送审,一律不准导演到场。
 
片子最后按照审查意见,改了几十处、删了五分钟才坎坷上映。
 
而电影里被怀疑的主角赵书信,也像被扒光了一样。
 
他的电报被截获、他的谈话被监听、他的包裹被私拆。没人觉得这有问题,这都是组织对你的信任,你反抗,是不是心里有鬼?
 
最后真相大白,“黑炮”竟然真的是象棋里的黑炮。
 
 
但赵书信没能等来一句道歉。
 
甚至还被质问:买副新象棋那么便宜,为什么要花巨额电报费,去找一枚旧棋子呢?
 
赵书信也只能苦笑着说一句:以后我再也不下象棋了。
 
当年《黑炮事件》出来后,引起了大量解读。黄建新说他只想拍一件事:文革长久以来,对个人基本权利的漠视。
 
 
沉默的赵书信,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被冲击到的普通人的缩影。
 
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他们受到惩罚了;
 
即使最后真相解开;
 
也没有人,需要向他们道歉。
 
 
 
1994年,黄建新拍出了自己最成功的作品:豆瓣7万人打出9.4高分的《背靠背,脸对脸》。

这次他把镜头对准了官场。

牛振华饰演的王双立,是文化馆的代理馆长,他烦心的是自己的升迁问题。

 
当了3年代理馆长,最终也没转正,只等来一个空降的正馆长。
 
好在上级话也没说死。正馆长管人事,自己管财务和业务,实权还握在自己手里。
 
想保住权利,王双立首先要做的,是稳住人心。
 
第一个刺头是老罗。他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被自己熊了一顿。现在新领导来了,老罗果然叛变。


王双立也不急,他等着老罗犯错。
 
果然,老罗借着给公家买桌子,又贪了一副藤椅。会计向王双立举报此事,他说按下不提。如果老罗再敢公然挑衅自己的权威,就一并发作。
 
发工资那天,老罗果然闹事。会计便扯出他私吞公款的旧账,两方闹得要跳窗时,王双立站出来当和事佬:
 
这事,对老罗批评教育就算了。但为了杀鸡儆猴,私吞的钱,还是得从工资里扣。
 

一番操作,始作俑者王双立,反而成了老好人。
 
频繁被穿小鞋的老罗最终辞职走人,下海开了个小饭店。
 
可王双立公款请客,偏偏就定在了老罗的小饭店。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王双立自以为能谋划人心,可他忘了自己头顶上,也有领导。
 
没人上层人脉,永远只能做颗出力的螺丝钉。挤走了第一任馆长,还会有第二任馆长。
 
果然,上级不仅再次空降新领导,还削了王双立的所有实权。
 
这下王双立终于站不直了,他擦着柱子慢慢倒了下去,而老罗就坐在旁边的藤椅上晒太阳,却懒得起来...
 
 
从始至终,老罗服的从来不是王双立,而是他所代表的权利。
 
权利不会变,但掌握权利的人是会变的。
 
王双立也看透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不过是大领导权利斗争的棋子而已。与其在单位勾心斗角,不如在家修身养性。
 
可电影最后,两次转正失败的王双立,又迎来了第三次转正的可能时,他抽着烟,还是匆匆走进了这个绞肉机。
 
文化馆所在的古建筑,就是千年官场的缩影。来回走的是人,不变的是潜规则。
 
 
难得黄建新没有写一个套路化的贪官。

反而写了一个小领导的无奈:手里的那点权利,不能吃香喝辣,还得防着有人穿小鞋。但因为这点权利,不斗又不行。
 
这里没有好人、坏人,只有为自己苦苦挣扎的普通人。
 
只是太过真实,反而显得黑色幽默。
 
 

2005年的《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后一部小人物作品。
 
这部片的主角是范伟饰演的杨红旗。
 
很长一段时间,范伟的荧幕印象,是“辽北地区第一狠人范德彪”;
 
是“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准伙夫”的代言人;

 
观众看他好笑,除了范伟演得好,或者还有个原因:农村人、或者说底层人,是可以理所应当被当成笑料的。
 
《求求你》里的范伟,是众多社会新闻里“农民工”形象的集合体。
 
永远穿着同一件崭新却不够合身的外套:因为工地流汗,出门见人必须换上新衣服,才能维持基本的体面。
 
永远站不直:虽说大家都靠双手赚钱,可在土里刨食、在工地搬砖的,谁也说不清咋就没敲键盘、打电话的高贵?
 
按理说,杨红旗这样一个农民工,不会和玩文字的报社扯上关系。
 
可他自称从强奸犯手里救下个大学女学生。在他朴素的价值观里:做了好事,就该得到表扬。

 
报社记者压根不当回事。
 
口说无凭的事,你说救人就救人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一个民工做了好人好事,谁在乎?
 
黄建新想借着这个角色讨论:一个底层人,想讨点尊严有多难?

 
似乎只能不要脸了。
 
范伟只能每天买报纸,时隔三天就去报社问。
 
记者被闹得不胜其烦后,终于找来女大学生来核对情况。
 
女大学生坚决否认。她是大学生、又定下了好工作,前途一片光明,怎么可能深夜出现在小巷,还差点被强奸呢?
 
而对峙的杨红旗甚至不敢抬头。
 
他说自己一抬头,就想起当晚女学生的惨样,良心不安。
 
原来他求奖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得癌症快要死去的老爹。老爹拿了一辈子奖状,死前的心愿就是儿子也能被“公家”奖励一回。
 
最后谜题终于揭开,警察逮到了当晚的强奸犯。杨红旗没说谎,还救了女学生一命,因为强奸犯从来不会留活口。
 
报纸终于把杨红旗的奖励登在了头版头条。可这份迟来的奖励已经没意义,老爹看不到了。
 
最后记者去找杨红旗:
 
他说自己恨女学生,还把女学生给“”了。
 
说完这句他瞄了一眼记者:
 
不信?
 
就知道你不信。
 
就像当初不信我救她一样。
 

从前是农民工杨红旗,现在是各路“北漂”们。
 
《求求你》就想替那些不被看到的底层人民说句话:
 
人,活在世上,吃饱饭很重要。
 
但吃饱之后,每个人,也想有尊严的活。


描写小人物的导演有很多。
 
比如京圈里的冯小刚。
 
他笔下的小人物,总有种江湖侠气。哪怕穷的只能吃馒头,做人的脸面不能丢。

同样是小人物,我们总得仰望他们。


赵本山也擅长写小人物。
 
但他笔下的人,似乎总有种“使尽浑身解数就为博大人物一笑”的意思。这里总有种隐隐的,对小人物的俯视,你大概率不想成为他笔下的小人物。

 
黄建新写的小人物,是平视的。
 
《黑炮事件》,他把背景放在敏感年代,只想为时代夹缝里不能发声的人,讨一句道歉。
 
《背靠背》里他讽刺官场争权夺利,但最后想表达的是反而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人性的复杂之处,他理解,所以慈悲。
 
《表扬我》里那个登报求表扬的农民工,连我一开始都觉得,他是不是在无理取闹?这是什么值得写的新闻吗?他们是人群中的一份子,却被所有人选择性忽略。
 
说到底,黄建新写不同阶级里的小人物,不过是想替他们讨一份尊严。
 
可惜现在最常见的,是那些因为穷而恶的工具人;
 
是被出身诅咒,一辈子不可能翻身的负面角色。
 
平民视角不仅完全缺失,连基本的尊重也看不见。

工作非总裁不干、出门非豪车不开、业务非500万不谈;

上班在精装茶水间打嘴炮、下班在黄浦江畔喝红酒。
 
难道现在年薪不上百万,连电视都不配看了吗?



我的视频号开通啦
大家快来关注吧
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各类精彩音乐视频





大陆 | 策划
大陆 | 撰文
大陆 | 排版
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再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