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我校学子国际“互联网+”大赛国赛创佳绩!
#“ 顺职学子获奖啦
重磅!顺职学子勇夺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赛银奖!
(指导老师与团队学生赛场合影)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落下帷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冲入这项国家顶级赛事全国总决赛阶段,取得了历史性国赛奖项零的突破,勇夺国赛银奖!
究竟是什么重大赛事
接下来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赛事报导比赛介绍及我校表现
11月17-21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领导参加了大赛有关活动。共有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1万人报名参赛。其中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和麻省等全球百强高校均派出高水平队伍参赛。大赛的质量与含金量再创历史新高!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照)
我校“搞搞镇——乡镇产业地标品牌建设赋能者”项目团队成为拿到全国总决赛入场券的531个项目团队之一,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旗帜插上了国际顶级赛事的赛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同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并获得银奖的优异成绩。
恭喜我校参赛队伍
喜创佳绩
下面快来看看
是什么“神仙”队伍如此厉害?
项目名称:
搞搞镇——乡镇产业地标品牌建设赋能者
负责人:罗伟锭
项目成员:叶少丽、欧阳国锋、
梁美彤、黄文瑞、
沈宇添、陈艾、
陈希颖、李灼宏、
梁世杰、梁水、
林晓彤、何润东
指导老师:黄萧萧、何丽
“搞搞镇——乡镇地标品牌建设赋能者”项目团队从学校创客训练营出发,团队依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优势与“世界美食之都”地域优势,创新地开创了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乡镇美食地标产业品牌建设一体化服务方案。
对品牌进行整体形象VI升级,让乡镇产品美起来,通过品牌文化节等形式引流,让乡镇产业红起来,提供电商运营,让乡镇经济富起来,提供溯源服务让乡镇信用高起来!
项目创始人罗伟锭说——
我们项目的起源是从创新创业学院黄萧萧院长的特色课程——“SDPT MAKER创客训练营”出发的,在课程上我们小组被激发了“将家乡的美食让更多人知道”的想法,并在老师一步步的指导下,我的项目构想从课堂转化到社会,团队整合自身及身边资源优势,从顺德出发,踏出创业的第一步。
决定参加“互联网+”大赛后,我们进入长达半年高强度艰苦备赛过程,学校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帮我们链接企业资源,为我们邀请资深专家打磨,老师带领我们反复梳理商业逻辑,我们一共迭代了超过了150版本的商业计划书PPT。我们这个过程中反复探索乡镇市场的难点痛点、客户最大的需求、项目最核心的竞争力、产品能解决的问题......有数不清的夜晚,我们和萧萧老师是在凌晨时分离开学校孵化基地,并且一次比一次夜深,12点,2点,3点……
当得知进入国赛时,我们团队和老师都兴奋相拥而泣,因为这一切来之不易,实现了我心目中的为学校点亮那颗“进入国赛”的那个亮点。
最终我们在国赛舞台有完美的呈现,获得了银奖!我们一路走来有苦有泪,熬最深的夜,造最亮的光,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思维,更多地方乡字号土字号的产品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成为年轻人的选择,用我们的一份力量点亮中国乡镇产业振兴的星星之火。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照)
指导老师黄萧萧院长说——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国家顶级赛事,难度之大,水准之高,在这一年的组织赛事与备赛过程中,与团队成员一起,我们对大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枚银牌来之不易,饱含泪水与汗水。在这个过程中,更让我感动的是,我看到这些学生们的巨大的成长,短短半年时间,他们像是蜕变成蝶。
基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建设契机,顺职院不断创新进取,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的成果。本项目的起源来自课堂,项目发展得到了问道(中国)等企业资源的大力支持,做到校企共同孵化、产教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国赛成绩的突破,是我校双高建设成效的标志性成果!
孙春兰副总理出席本届大赛有关活动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服务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需要,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方面,推动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
她指出,新时代为广大年轻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学生面临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将所学所知、创新创意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塑造创新驱动新优势贡献力量。
比赛虽已落幕
但我们敢为人先的
创新创业精神永不落幕
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
希望我校青年学子
能够带着挑战精神
继续乘风破浪
愿我校来年再创佳绩
◆ 图文编辑 | 大学生记者团 李键妤
◆ 图文来源 | 创新创业学院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学生记者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