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刺客”遍地,算哪门子市场?|九派时评

文和刀 九派评论 2024-06-28




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和刀


饭圈付费的核心,不是为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付费,是为艺人的参与而付费。演出最终的艺术水准不再是演出组织方收入来源的核心要素,而艺人带来的流量是。

                                                                      


继“雪糕刺客”之后,下一个登上热搜的,是“演出刺客”。


近年国内许多livehouse和音乐节的票价动辄高达四位数,相比以往翻了数倍,比起国外同等规模的演出也要贵上不少,实在令人肉痛。然而,其质量却往往对不起价格,不少音乐爱好者苦之久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种常见的饭圈话术是,爱看看不看拉倒,自由市场,愿者上钩。但稍微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资本的运作下,有些场景你不愿也没得选。很显然,“演出刺客”、“雪糕刺客”等等刺客之所以激起如此大的愤慨,说明其价格弹性已经难以生效,不再处于大众的舒适区内——

人民群众难道不知道“爱看看不看拉倒”吗?可是遍地都是“刺客”,普通人已经没那么多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可选了。好不容易得空想听个音乐放松一下,举目四望票价不是九百八就是一千九百八。这正如一个倒霉孩子在冰柜里翻雪糕,一问竟要20块再挑就变成30块。

人民群众的诉求实际上非常朴素,就是希望正常票价能换回正常水准的演出。但不幸的是,这两条“正常”,当下国内许多音乐节一条也够不上:票价奇高的同时,演出效果还教人扫兴。

如果试图以供求理论来牵强解释这个现象:在一些其他地区,人口相对较少,艺人在当地演出相应观众也少,因此得卖力卖票;而人口多的地区就要抢票,票价自然也水涨船高,艺人演出也大可不必那么卖力——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实则避开了问题的关键:我们难道不能换种思路,我们人口多,难道不能去培养出更多更多的优质艺人,供应更多更多的优质表演,来让市场再次达到均衡?

我们有着数千年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积淀,广大人民群众也有着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些都为文艺创作、文艺演员的成长提供了极其丰沃的土壤。然而沃土之上,亦不时有莠草生长得格外茂盛以至于挤占了良谷生存空间的怪相。

为什么线下文艺演出这一块儿的供求关系产生了变形?为什么既不能给出合理的定价又不能献上令群众满意的作品?或许,当下国内艺人的饭圈化运营正是其不可或缺的推手之一。

饭圈付费的核心,不是为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付费,是为艺人的参与而付费。演出最终的艺术水准不再是演出组织方收入来源的核心要素,而艺人带来的流量是。

这导致,只要请了自带流量的艺人,即便票价翻上几番粉丝也依然愿意买单,音乐节组织方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那何不涨价呢,你请我也请,你涨我也涨。

而这部分轻松露面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艺人,并不需要努力提高表演水平,自然也不能指望他们为高价前来的观众贡献怎样精彩的现场。

音乐节邀请某些名不副实的艺人来拉高票价,正如往冰柜里塞钟薛高一样。楼下小卖部冰柜的大小是有限的,本地艺术演出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它们中间更亲民的那部分,原有的位置被“刺客”所挤占,但普罗大众也有享受雪糕和艺术作品的权利——

遇“刺”的愤慨与无奈,也仅仅只是因为,咱就一平头老百姓,不想招惹您这“高端”品牌、“流量”艺人......可是往往只要还想消费,就怎么也躲不开。

宏观调控线下文艺作品演出的市场,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应优先发展先进文化。“流量导向”这股从线上吹到线下的歪风邪气,坐吃流量红利,留不下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对发展先进文化毫无进益。

总有部分粉丝嘴硬说,愿者上钩,这很正常。这确实很正常,毕竟利益明晃晃的,粉丝自愿送的钱资本不赚白不赚——

但这种反智现象绝不该鼓励,也绝不应放任。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01  渲染暴力触碰红线?探案类综艺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02
  “雪糕刺客”折射虚假的消费升级|九派时评
03
  想象之美:给“宋朝热”泼点冷水|九派时评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湖羊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