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场的真实情况远比影片《长津湖》展现的艰苦”|九派时评

易国祥 九派评论 2024-06-28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国祥


我们要铭记这场战役,要怀念英勇不屈的志愿军,就不能忘记他们在战场上经受的所有苦难与艰辛。唯如此,我们才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并理解孟照起老人直到弥留之际仍葆赤子之心。

                                                                      

近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报道了92岁长津湖战役老战士孟照起在生命弥留之际,决定捐献自己遗体(角膜),为国家再作一次贡献。
 
孟照起老人曾和一家人观看电影《长津湖》,看完后,一向爽朗的他变得沉默了许多。影片里,那冻得硬如石头的土豆,差点磕掉志愿军战士牙齿的情节,老人想起就会流泪。“真实情况甚至远比影片中展现的艰苦。”老人感慨。



在影片《长津湖》激起全国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赢得巨大社会反响(包括奇迹票房)的时候,孟照起老人的这句话,表达了一位志愿军老战士的真实想法,也是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部分观众的想法。但这种声音在滔天巨浪中并没引起多少注意。而这种声音背后,长津湖战役真实的艰苦、残酷与惨烈,是无法否认的,更是后人不忍抹杀的。如果让它呈现出来,只会让历史更接近真实,让这一伟大战役的精神价值更加煯煯生辉。
 
这里来说说该战役的几个战斗细节
 
第一,“宝贝土豆”。人们往往一说到抗美援朝,就记得“一把炒面一把雪”。殊不知,至少长津湖战役之前,我们国家对前线的补给还没有发明“炒面”。9兵团10多万官兵,从11月7日出国,一直到27日战役打响,10多天冰天雪地里潜行,6天6夜在雪域高原埋伏,这里人迹罕至,无处筹粮,无法补给,仅靠出国前准备的一个星期干粮,战士们的寒冷和饥饿可想而知。从当时新华社记者在现场采写的报道中得知,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率领一个排去坚守小高岭时,就是领着一小袋土豆上的阵地。在有的阵地上,每个战士一次可分三个土豆,班长强调要管三餐,有的战士实在饿得受不了,竟忘了纪律,一口气把三个都吃了。
 
第二,攻坚之难。长津湖战场的每一次攻坚战斗,几乎都是在夜间突然发起,打到拂晓,终因部队无法补济和火力严重不济,不得不一次次被迫撤出战斗。主攻下碣隅里的58师,一攻陆战1师师部下碣隅里,子弹打到了师长史密斯帐蓬里,次日早却无奈撤出战斗;隔一日晚二攻下碣隅里,次日早再次撤出战斗。尽管志愿军对美军有快速的穿插、果断的分割和几乎完美的包围,但总是围住了,啃不动;咬一口,还不得不吐出来。
 
第三,“圆木”冲锋。在如惊弓之鸟的美军眼里,枪炮的火光中,冲过来的志愿军并不像猛虎下山,而是像一排排圆木在向前移动,在敌人的火舌下,前面的倒下了,后面很快又移动过来。为何一波波的冲锋队伍像圆木移动,因为几天几夜埋伏在雪地里的志愿军,他们穿着的是中国南方冬装,抵御的是零下40度的严寒和50年一遇的暴雪,很多战士不是人被冻僵了,就是裤管可能被冻成了冰柱。一旦发起冲锋,整个人当然就只能像圆木一样移动。
 
第四,残兵追敌。在陆战1师逃出古土里进入黄草岭时,奉命阻敌南逃的两个师加在一起,能够参加战斗的人员只有200人,但他们仍不放弃追击机械化武装的敌人。有的战士冻掉了脚趾,仍然一瘸一拐地提着手榴弹追击逃敌。往往两三个志愿军战士徒步追赶成群结队或乘着装甲车的美军,敌人还被吓得半死。志愿军战士追得筋疲力尽,直到扑倒在雪地里。
 
这是笔者从“长津湖经典战例”资料中撷取的作战片断。每一次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泪目。两部反映长津湖战役大片,我算是比较认真的观众之一,但我没有看到这些剧情。所以,老兵孟照起观影之后的沉默,我非常理解。“真实情况甚至远比影片中展现的艰苦”,此言不虚,不能姑且听之。
 
我们要铭记这场战役,要怀念英勇不屈的志愿军,就不能忘记他们在战场上经受的所有苦难与艰辛。唯如此,我们才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并理解孟照起老人直到弥留之际仍葆赤子之心。在这里,我们的灵魂得到更加彻底的洗礼,我们的信仰和毅志将会锻造得坚如磐石,去迎接当下“山河并非完全无恙”的严峻挑战。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01  “英雄回家”,让我想起著名的华川阻击战|九派时评
02
  52岁大叔成高校新生,为何被质疑浪费教育资源?|九派时评
03
  36岁歌手嚼槟榔患癌离世:该给槟榔包装增加健康风险提示了|九派时评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文和刀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