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芯片时代,如何体味“一米七”这一钢铁梦想?丨九派时评

易国祥 九派评论 2024-06-28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国祥


“一米七”蕴含的每一种价值都不会被历史尘封,其中有一位武钢老人的深深忧虑有必要特别提及。他就是当年也敢在西德设备上“动刀”的于志行。晚年的他一再提醒:我们的冷轧设备至今仍旧靠引进,因为没有自己的工业软件。在华为、中兴被人“卡脖子”后,这个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当西方人断了我们工业软件的使用权限,中国制造的许多关键行业可能停摆。

                                                                      

“一米七”,这一48年前出现在国人面前,武汉人耳熟能详的数字,随着长篇报告文学《先行者》近日在《长江日报》连载,引发读者对它的关注和回忆。
 
“一米七轧机工程”发韧于改革开放前夕,成长于改革开放之中,成为中国钢铁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际,具有先行者风范的“一米七”背后的武钢人奋斗的故事,值得探讨、品味和传承。
 


1
像猎人一样机不容失
 
曾经,庞大的中国每年需用大量优质水果和海产品去换300万吨优质薄板。60年代初期,中国就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一直等到70年代初,一个小球撞开中美关系栅栏的一个“豁口”,一个重大契机随即出现——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一米七轧机工程”,中南海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长江边的武汉青山。
 
初步改变新中国钢铁工业落后面貌的武钢人敏锐地觉察,这将是中国钢铁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难得契机。于是,“共和国钢铁长子”睁大眼睛,抖擞精神,挽起袖子,凝神聚力,双手牢牢地抓住机遇,实现了“一米七”这一钢铁梦想。
 
2
学习如饥似渴
 
当年,红钢城四街坊有一群被称为“神经”的新工人摇头晃脑不停地背诵英语单词;小学文化的郭磊捡着一个顶替的机会在西德瞄准了计算机技术;面对“数模”一脸懵懂的刘须国阴错阳差地学会了德英法三种语言;李九岭蹭课学镀锌写成教科书式的60万字笔记。
 
武钢人学习文化和科技的这些简影,均呈现在“一米七”与武钢有了交集之后。这种学习热潮,比1977年恢复高考整整提前了两年。要知道,这一群武钢人在当时的武汉可是最自豪的牛人。当西方先进科技到来时,肩负使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武钢人,虽然心情比较复杂,但瞬间就变成了埋头学习的姿势。
 
3
敢在德国设备上“动刀”改进技术
 
当日本和西德专家现身青山时,很多人在认识和情感上是把他们当“敌人”看的。
 
然而,真正面对“敌人”的,是这样一批并不与“敌人”刀枪相见的武钢人。对日谈判的中方专家张国文们巧妙地借用茶杯和杯盖,硬是将重油加热设备的灭火装置项目谈成;面对西德专家的傲慢和保留,冷轧专家刘家宁苦练内功,敢在德国设备上“动刀”改进技术。
 
他们炼出了德国人不想让中国人炼出来的多达60多种优质板材;面对日本人临走前为“一米七”画下的“日渡曲线”的悲观预言,短暂沉默后的武钢人不甘示弱、凝聚力量、勇攀高峰,“青出于蓝胜于蓝”,终于将向下的抛物线掰向上方。
 
4
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大地
 
新中国初期,18省市10万大军在青山展开会战建成了武钢。
 
70年代初期,第一、五、六、八建筑公司等23家单位再次来到青山展开冶金“淮海大战”。
 
武汉全市做到“‘一米七工程’需要什么就给什么,需要多少就给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给。”
 
武钢人时刻记得,“一米七”是毛主席对武钢的信赖,是八亿人民每人五元钱引进的大工程。不论是“钢铁长子”,还是“一米七”,它们都是中央充分信任、各省市大力支持,是举国体制的结晶。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优势。一个统一的国家和一个统一的意志,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是何等重要。
 
5
像一盏灯一样发热发光
 
建成“一米七”,开启了中国工业自动化的先河,打破了高端钢材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工业基础。
 
“一米七”像一只巨手,将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推上快车道,为中国从只占世界钢产量0.1%到占70%,为成为钢铁大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又是一双巨臂,助力武钢闯过一道道难关,走上持续多年的“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世界性顶级钢铁企业,还曾经有过全国学习武钢的高光时刻。
 
“一米七”不仅在设备引进、使用、改造、创新方面成为一张名片,而且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尝试,在钢铁工业人才的培养输出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炼钢又炼人”的武钢,多年来在人才和技术上惠及全国钢铁工业,铭刻下不可磨灭的武钢印记。
 
6
像一滴水一样融入江河
 
2016年,对于武钢是一个沉重的年份。宝钢和武钢联合重组宝武集团,“钢铁长子”从此失去了在汉独立央企的身份。3年后,一号高炉“光荣退休”,“一米七”也在人们的泪光中轧完最后一卷钢。
 
武汉人、青山人,尤其是武钢人,酸楚的心情,凝重的表情,伴随着沉重的脚步。然而,他们仍然不失清醒,面对世界钢铁业的市场激烈竞争,宝武重组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如同武钢及“一米七”诞生一样,是中国钢铁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与其说“一米七”是退出舞台,不如说是英雄般的谢幕。“姓武姓宝何妨,都是为国轧钢”,彰显了武钢人的家国情怀。“钢铁长子”再次履行义务和责任,它像一滴水一样,义无反顾地汇入江河,在外向型经济中弄潮,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未来。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虽然不可逆转,但仍然需要善抓机遇、努力学习、拼博进取、忠诚国家、服从大局、不辱使命等诸种武钢人的优秀品质。
 
“一米七”蕴含的每一种价值都不会被历史尘封,其中有一位武钢老人的深深忧虑有必要特别提及。他就是当年也敢在西德设备上“动刀”的于志行。晚年的他一再提醒:我们的冷轧设备至今仍旧靠引进,因为没有自己的工业软件。在华为、中兴被人“卡脖子”后,这个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当西方人断了我们工业软件的使用权限,中国制造的许多关键行业可能停摆。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业软件之类的短板决不是个案,于志行老人的嘱托应当成为很多领域和行业的警钟。让“一米七”的价值力量,激励我们加快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步伐,在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中化危为机、再开新局;在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中,服从发展大局和国家需要,勇担历史使命,发扬斗争精神,汇聚成磅礴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01 科学家颜宁回国任职:回报祖国,行胜于言丨九派快评
02
  卢拉归来: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 的机遇与挑战丨九派时评
03
  央媒发文力挺股市:如何看“股市稳健运行具有多重支撑”?|九派时评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文和刀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