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低欲望社会”莫成话语陷阱|九派时评

秦川 九派评论 2024-06-28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


耐人寻味的是,近年来学界似乎喜欢拿来主义,国际社会上一出现新概念,就赶紧引进过来贴在中国、中国人身上,从“低欲望社会”,到“下流社会”,再到“中等收入陷阱”……莫不如此。

                                                                      

不知道从何时起,“低欲望社会”成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口头禅。特别是谈到年轻人时,更是低欲望长低欲望短的,仿佛年轻人个个佛系,人人不食人间烟火,大家都远离消费,沦为清心寡欲之徒,缺少进取奋斗之心。这种随意乱贴低欲望标签的做法,不是误读就是污名化年轻人。
 
众所周知,“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由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他曾出版过名为《低欲望社会》的书,其主旨是,人们“向内 向下 向后”,丧失成功欲,只在乎小确幸,“不工作,不结合,不出门是常态”。其主要特征是,年轻人丧失物欲,渴望安逸,热衷于躺平,不再追求上进。
 

“低欲望社会”用来形容日本社会,“低欲望”用来形容日本年轻人,是否确切,或可一议。但是,用来形容中国社会和中国年轻人,显然牛头不对马嘴,完全属于胡乱植入,不伦不类了。
 
去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中国青年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自信达观、积极向上是中国青年的鲜明形象。试问,中国青年低欲望吗?
 
提高学历层次、接受高质量教育,是中国青年改变命运、追梦逐梦、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据调查,超过50%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试问,中国青年低欲望吗?
 
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无论是传统的“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领域、新职业,青年在各行各业都努力工作。试问,中国青年低欲望吗?
 
说到消费,更是无法得出中国青年低欲望。此前一份调查报告称,调查样本中,二线及以下城市“年轻购物达人”仅占受访者的25%,却为当年消费支出增长贡献了近60%。相对应的是,在经济开放与高速增长中长大的中国年轻人,不仅有一定的消费力,还有充沛的消费欲,认为他们躺平了、佛系了,懒得消费了,不再追求生活品质了,显然不符合实际。
 
当然,有个别年轻人不那么追逐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在消费时会盘算再三,不能由此说明中国进入了低欲望社会,也不能武断认为中国青年都陷入了消费疲劳,缺乏消费热情了。
 
更接近真相的一种说法是,个别年轻人消费支出减少,不是没有欲望,也不是不需要消费,而是消费更理性,更懂得合理消费,量入为出,更懂得绿色消费,追求内涵,更懂得享受个性化消费,更好愉悦自己。对于此类情况,非要认为他们陷入低欲望了,这是一种缺乏审慎的话语陷阱。
 
耐人寻味的是,近年来学界似乎喜欢拿来主义,国际社会上一出现新概念,就赶紧引进过来贴在中国、中国人身上,从“低欲望社会”,到“下流社会”,再到“中等收入陷阱”……莫不如此。应该说,这些概念有一定的道理,且在国外有一定依据,但是否适合中国,需要推敲。一拿来就贴在中国人身上,如此比附中国,是一种智力上的偷懒,也是一种研究上的误区。中国发展不能脱离于世界潮流,但中国发展又有自己的个性,其他国家低欲望了,是不是中国也会低欲望,其他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是不是中国也一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拍脑袋。
 
早在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就表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换言之,不能认为中国也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样的逻辑是,中国是否陷入低欲望社会,也不能妄下结论。
 
“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有价值,但不能乱用。我们不要陷入“低欲望社会”的话语陷阱,也要对那些乱用“低欲望社会”等概念的做法保持清醒。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01  酸菜之后橄榄菜,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总在重演?丨九派时评
02
   妆字号美容针成毁容,医美市场应狠狠“整个容”丨九派时评
03
   “你点我查”为什么让消费者和商家都点赞?丨九派时评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迟日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