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制造“热搜”|九派时评

歇山 九派评论 2024-06-27




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歇山


如果说“热搜”定义了社会一天的表情,那么制造“热搜”泛滥,无异于导演“社会真相”。也就是说,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目失真的社会。

                                                                      

网传视频“手机掉落西湖,打捞人员要求支付高额打捞费”,被证实为一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
 
五一假期,许多人在去景区游玩时可能会遇到手机掉到水里的情况,而这则视频导演的“高价捞手机事件”,一时之间引发了网友热议,高居新闻热搜榜。
 
近年来,此类制造“热搜”事件时有发生。
 
随着各类新兴互联网业态的兴起,在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分发方式中,具有严肃社会意义的新闻往往沉降谷底,一地鸡毛甚至虚假新闻往往高居热搜榜。
 
如果说“热搜”定义了社会一天的表情,那么制造“热搜”泛滥,无异于导演“社会真相”。也就是说,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目失真的社会。
 

 
制造“热搜”,制造的是利益。
 
那些深谙流量密码的人们,很懂得流量的玩法。他们或是自媒体,或是商业团队,或是企业机构,甚至也有专业媒体下场。
 
正如“高价捞手机事件”,一个商业公司,把自己的业务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包装为一场公共事件,引起众人关注和讨论。
 
在众多的流量生意中,一些企业利益、团队利益、个人利益借着导演的“真相”,直接上升为“公共利益”,将私人之事变成了众人关心之事。
 
很多时候,策划与新闻已经不再泾渭分明,甚至策划就是新闻本身。许多制造的“热搜”,甚至不构成虚假新闻,因为事情本身都是真实的,只是传播手段无限放大,事件的关注度远远高过了事件之意义。
 
制造“热搜”,至为危害后果是制造“舆论”。
 
舆论本是众人之意见,但也可能被各种力量利用、误导甚至劫持。
 
互联网时代,原本是人人掌握麦克风,人人对公众事务发言,公众舆论畅意涌动。
 
但在流量的生意经中,在高度技术化的传播手段中,有些人麦克风的声量更高一些。他们可以把无聊之事变成众人严肃讨论之话题,或者在争议性话题中“带节奏”“带情绪”,亦或者模糊“对错”、转移争议。
 
当然,一个理性社会原本观点多元,也当允许争议存在。但当私利搅动流量的浑水,是非对错往往变成了话术之争,变成了情绪之争,变成了立场之争。
 
也有的制造“热搜”方式,是“花钱撤热搜”,“花钱买热搜”。正如一些危机公关正是借此方式,推动新热点覆盖旧热点,转移了人们关切和热议之事。
 
事实上,真正值得关切和讨论的,不是关乎公众利益之事吗?但流量生意经更关心的是,谁的视频拍的溜,谁的发布时机把握得准,谁的多巴胺更充足……
 
许多热点事件中,事实真相被“平移”,次生舆情不断衍生,显示着舆论场的混乱。
 
还有一些热点事件中,专业媒体是基于流量的玩法而参与报道,专业的报道力量自废武功,妄图把控流量却往往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正如近日的“四川母女插队事件”,插队事实依靠各方自说自话,专业媒体忙于下场互撕,插队事件变成了“地域黑”,网上则引发骂战和网络暴力。
 
人们常说,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我们却都身处信息孤岛。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时时滚动的热搜,我们却越来越疑惑,这个社会正在发生什么?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更多时评 / 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01 虚构“1500元捞手机”,将流量当生意的做法“有毒”丨九派时评
02
  建议24节气都放假?不只是增加假期,更有教育意义丨九派时评
03
  胡安焉:送快递的故事,和“脱下长衫”大相径庭|九派访谈


九 派 新 闻

出品编辑  迟日


其他平台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