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分享丨不注意这4点,你给孩子的陪伴可能是无效的!

重庆教育 2020-08-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

前不久,有位家长找我咨询:


“老师,看您的文章总是强调陪伴孩子,然而在家待这么长时间,我越陪孩子反而矛盾越多,和孩子的关系越差!好迷茫......”


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正确、有效陪伴的父母却很少。


很多父母觉得,和孩子一起待在家里就是陪伴、带孩子去吃顿大餐看个电影就是陪伴。


其实,陪伴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对他的成长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常犯的这4个错误,值得我们注意!


没有用心,陪伴只是陪着


父母陪伴孩子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用心。


襄阳一位妈妈带孩子出门玩耍,只顾低头玩手机,孩子走丢了还浑然不知。


直到下午3点半,当地一名巡防特警“捡”到一名走失的3岁男童,通过朋友圈发动寻找家长。


3个小时后,孩子家长才来将孩子领回。


陪孩子时只顾着玩手机导致孩子发生危险的新闻案例屡见不鲜。


有些家长,一边和孩子玩一边玩着手机、追着剧,时不时跑远做起其他的事情;


孩子找爸爸妈妈问问题、展示自己的成果、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


“虽然爸爸妈妈在身边,可我还是觉得孤单”,是那些被忽视的孩子的心声。


父母看似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是没有真正和孩子处于同一时空,没有从语言到情绪的互动交流,亲子之间没有产生情感链接,这样的陪伴往往是无效的。


所以孩子常常觉得孤单,感觉自己被忽视、不够重要。


有效陪伴,不在时间长短,在于你是否用心,是否把爱和关注给到孩子。


不再当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父母,俯身进入孩子的世界,转换自己的视角,耐心倾听孩子说的话、表达的感受,做出及时的回应,和孩子多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


这样全身心投入的陪伴,才能拉近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注,让他内心充满安全感,得到情感的滋养。


想方设法的控制与干涉


相比于渴望父母陪伴的孩子,有些孩子非常排斥父母的陪伴,一旦爸爸妈妈在身边陪着他,他就感觉压力山大,如坐针毡,想要逃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有一类父母陪伴孩子时犯了这种错误,那就是总是忍不住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干涉和控制孩子。


带孩子出去玩时,严密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里脏不能去、那里高不能爬,过度的担心和保护,把孩子管束地太紧;


陪写作业时,盯着孩子的字、坐姿、小动作,哪里不满意就拎出来敲打一番,看到作业出一点错误就赶紧指出来让孩子改正;


带孩子去乐高店玩乐高,孩子要这样拼,家长非要指手画脚,“你不能这样,应该这样”,“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


这样一来,陪伴就变成了监视,只会给孩子带来紧张和焦虑。


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满意,削弱了他的自信心。


孩子的精力都放在了战战兢兢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父母指责,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更加无法舒展身心,集中精力在正经的事情上。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育儿专家苏珊•施蒂费尔曼在《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指出:


“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


虽然很难,但是父母如果真的想给孩子高质量的有效陪伴,就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感、控制欲、过度担心。


我们要看到自己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对着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完美孩子的模型,去想方设法改造孩子。


安全范围内,给孩子留出充分的空间独立地探索和体验,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不多加干涉;


接纳孩子,看到缺点也要懂得欣赏他的优点,不总是挑剔、评判孩子,在观察中深入了解他的性格、特质、爱好、兴趣;


随着孩子的视角,去看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和这个真实的孩子在一起,享受时光。



打断和干扰,破坏孩子注意力


有一次,一位同事的先生和孩子来办公室等她一起下班。等待的过程中,孩子翻起了书架上的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同事先生准备喊孩子放下书一起回家,却被同事拦住了,她说:“孩子正在专注地看书,我们不要打断他吧,等等他。”


于是二人也从书架上取出两本书,静静看了起来。


我想,这位同事是懂教育的,因为她知道在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事的时候,不随意打断孩子。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犯这个错误:随意干扰、打断孩子,从而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孩子在认真写作业、阅读的时候,大人时不时过来“嘘寒问暖”,问孩子吃什么、饿不饿、给孩子送水果。


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也可以拿起手头上的事情在旁边做,父母专注的样子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状态。


陪伴者的情绪、状态不稳定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父母的情绪和状态。


悲观消极、爱抱怨诉苦的父母,可能会陪伴出敏感自卑、内心压抑的孩子;


爱发脾气、摆脸色的父母,容易陪伴出胆小内向、讨好型孩子或是同样爱发脾气的孩子。


在综艺《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陪伴孩子时总是爱生气、高声厉色,儿子Jasper和他在一起时常常处于一种胆怯、不自然的状态。


在后面的节目中,陈小春慢慢意识到了自己问题,确实过于严厉、情绪化。他开始向其他爸爸学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变得柔和很多,更多地用一种包容、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这样的转变带来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Jasper更喜欢跟爸爸在一起了,和爸爸说的话变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深厚许多。


陪伴孩子时,父母首先要安放好自己的情绪。


懂得和孩子共情,不因孩子哭闹、惹出“麻烦”而生气、大吼大叫;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孩子的立场去和他对话,接纳他的情绪,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


把重心放在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去对抗孩子。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孩子何尝不是父母的老师。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通过学习,不仅仅可以提供给孩子更科学、适用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也会从中得到成长和学习。


比如懂得换位思考,而不是总从自己个人角度出发;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变得更理性客观......


希望父母都可以避开这几个错误,在日积月累的陪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教育系统疫情防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