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分享丨“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这样的话别再对孩子说了

重庆教育 2020-09-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


生活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喜欢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


“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


这句话看似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想激励他更加努力进取,但却会给孩子的自我认知与思维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01

孩子“自以为聪明”,惧怕尝试与挑战


许多人喜欢被夸聪明而不是努力,聪明听起来有一种优越感,不用付出多少就能轻易得到想要的;而努力仿佛是属于“笨人”的词,让人觉得低人一等。


孩子也是一样,听到这样的话他可能不会为自己“不努力”而羞愧,而是为被夸“聪明”而沾沾自喜。


而且会慢慢产生这样的认知:


“我很聪明,所以不用太努力。”
“我只要稍微努力一下,结果就会很好。”


然而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自我认知,反而会表现地更加不尽人意。


他们更加喜欢拖延、迟迟不愿行动、接受任务和挑战时,总是会表现出消极的状态、逃避放弃。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现象。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是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


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中称为“自我妨碍”效应(self-handicapping),就是故意设置障碍,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


听起来很奇怪,但这种心理产生的深层原因,就是害怕打破“我很聪明”的自我认知和外在形象。


“万一我努力做了,结果还是不行,那岂不是说明我不聪明?”


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不敢尽全力,自我设限。



02

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挫折商低


观察许多小学、中学的孩子,我们常常发现不同的孩子在遭受失败时的反映截然不同。


不论是考试考砸了还是比赛失利,有的孩子表现得比较“健康”,从失败中寻找原因,思考是努力程度不够、训练不足、还是方法不当,然后从中吸取教训,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们把失败当做一次经历,从中汲取养分,重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


而有的孩子很容易被失败击溃,直接归因于天赋、智商,觉得“我就是太笨了,所以考差了”、“我就不适合演讲”等等。


他们把失败看做是对自己的否定、“羞辱”,开始自我怀疑,陷入负面情绪中长时间走不出来。


“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或是单纯夸孩子聪明,这样的话听多了,孩子就容易成为第二种类型,形成固定型思维。


这样的孩子,习惯于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挫折商低,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打倒。



这一现象,同样在德韦克教授的实验中被发现。


在前面两轮测试之后,研究人员又让所有孩子参加了第三轮测试,难度很大,孩子们都失败了。


之前得到不同夸奖的两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


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


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


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教授解释说:


“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03

评价、夸奖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


英国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达尔文也曾说过:“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人生成长,不在天赋、聪明,而在于长期持续的努力与积累。


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这样正确的认知,形成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心态更积极,更有勇气尝试和迎接挑战,内心更强大,从挫折和失败中学习,让自己能力变得更强。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容易被父母、老师的评价和夸奖影响,从而变成对自己的认知。


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注意谨慎评价和夸奖孩子。



侧重对孩子努力和付出的肯定,不要总是强调天赋与智商。“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这样的话尽量少对孩子说。


夸奖孩子时更具体、侧重可以改变的方面,不夸孩子聪明,改夸努力、态度、细心、专注等品质。


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你就是笨、蠢、没用”、“不是学习的料”,用更有建设性的语言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比如,“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学习方法再试试”,“可能是练习不够”......


要能看到孩子在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而不是只看重结果。


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你不是数学不行,而是还没掌握好数学知识”,“你不是比别人笨,只是还没学会而已”。


鼓励孩子积极评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把目光放在能改变的事情上,并付出努力。


我一直很认同一句话,“人们努力的程度,还远远没到要拼智商的时候。”


努力和坚持,永远是走向优秀最关键的因素,让孩子在认知和实践中深刻明白:越努力,才会越聪明。


这才是对孩子一生都有着积极影响的引导。


—《END》—


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作者丨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教育系统疫情防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