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研学旅行人才培养亟待强化教育专业性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研学猫关注我哦~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王晓燕
职务: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
编辑:韦幺白
3662字 | 10分钟阅读
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进入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要求。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则是新时代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实施途径,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有效创新形式。
01
人才专业化刻不容缓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出台以来,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可谓如火如荼。
教育部已遴选了622个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布局。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师资短缺、资金不足、管理滞后、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中师资成为影响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某研学旅行营地负责人介绍,在他们招录的143名教师中,只有11名教师有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可见,研学旅行专业化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2019年,教育部增补设置“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高职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相关旅行景区(点)、文博场馆、公共文化场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研学旅行运营、设计、咨询、营销、方案实施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已列入教育部发布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020年,已有33所高职院校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开始招生,今年预计将有80多所院校进行该专业招生。
02
如何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是推进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确保这一举措切实落地见效,笔者以为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教育专业性。
教育性是《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规定的第一原则。
目前33所高职院校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招生基本都是在旅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是在旅游类专业基础知识上的深化和拓展。
显然,以“旅游”为核心要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如线路设计、策划运营、市场营销等优势较为突出,但教育性要素,特别是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薄弱。
而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游览,中小学生的身心、思想和行为都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其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加以引导、激发和培养。
因此,强化育人意识、突出教育专业性是夯实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根基。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亟待强化教育专业性。这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质量研学旅行的基本要求,也是直接关系研学旅行能否达到良好育人效果的必然要求。
因此,“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能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学生发展需求,确定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标,在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时区别于一般旅游活动,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践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才能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强化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本质属性和核心要义。
换言之,没有实践体验就不成其为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也正因如此,教育部2017年和2018年遴选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时均命名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要牢牢把握住实践性原则,强化实践育人的方法和策略,优化教学方式,注重真实情境下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项目式教学,能够在研学旅行中,结合域情、校情和生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养成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占比,拓宽实践育人载体,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统筹谋划,行业企业、基地营地协同联动,大中小学一体化扎实推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将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照此要求,研学旅行人才培养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和体行,在行万里路的社会实践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三是强化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融合性。
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真实的世界,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走出校门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
因此,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要突破传统学科知识传授的束缚,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进行跨学科融合培养。
要促进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运用和融会贯通,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由于现实中的实践问题是不分科的,具有综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选择富有意义的研学主题,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探究。
比如,要善于综合分析研学地点有哪些特色资源可以整合,将各种资源整合转化为教育资源,认真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确定研学主题,开发精品课程,引导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要强化融合性。
从内容上来说,要强化课程融合,通过跨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要了解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能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
从形式上来说,要强化学校与基地营地、学校与社会的融合。
在这一点上,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殊优势,突出“知行合一”的专业属性。
另外,要强化师资队伍融合。
根据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需求,促进理论与实践、专兼职教师队伍相融合,不断探索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养、案例培养和项目式学习等,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教师的跨学科、实践教学素养不断获得发展。
四是强化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研学旅行旨在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年多来,在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下,研学旅行不仅成为一个新兴领域,而且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创新型跨领域合作,如教育+文旅、教育+科技、教育+工业、教育+农业、教育+商业、教育+国防、教育+自然生态等,有关研学旅行的实践载体越来越丰富,实践空间越来越广阔,且实践主题内容日益细分化,涉及研学旅行的人才培养,涵盖“基地(营地)规划建设、管理运营、课程设计、策划咨询、信息化平台建设、安全保障、规范标准制定”等诸多岗位。
研学旅行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应当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积极应对实践教育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基地(营地)的岗位设置与需求,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当前研学旅行的人才培养大多是在旅游专业课程基础上的翻版,与教育部遴选的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的对接还比较欠缺。
据调查,2020年33所研学旅行招生的高职院校中,几乎都没有与现有的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立有效联系,开展主动对接。
社会是大课堂,生活乃教科书。
强化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就是要改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出现的“断档”“脱节”现象,形成育人全链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这是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引领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行动。
总之,专业的事要专业人去做,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专业化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加强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强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性、实践性、融合性和创新性,打造一支“能做、会做、善做”的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
当前,很多省市“双减”之后都鼓励开展研学实践。很多教培机构在“双减”之后积极进行转型。
小机构转型、大机构涌入,8月28日晚20:28,我们跟随亲子猫董事长魏巴德一起来聊聊70万机构急谋转型,“大厂”入场,研学产业将迎来怎样的新变局!
识别二维码预约直播
👇👇👇
THE END
往期精彩
1+X 职业技能培训 | 课程设计 | 标准认证服务
科学实践活动 | 论坛会议 | 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