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忆胡耀邦二三事(下)

张持坚 荣兴下午茶 2022-03-19


荣兴寄语

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日,编发这篇文章以示纪念。


本文作者张持坚是我好朋友,他在《上证报》担任总编时,我总有文章要张总编帮忙发出来,因为经常会有点争议,当然大不了改动一下,缓和一点,张总也经常会组织我们去报社参加一些小型组谈会,影响深刻的一次是2005年3月下旬由张总编在报社主持召开了:关于如何股权分置改革的讨论,记得还有尉文渊,阚治东,申万的张东辰所长(坐在我旁边的东辰所长和我开小差,他说,他一个月后又要去西藏登山了,然因为挑战极限而一去不复返)。


张总编虽已退休,但作为历史见证者,还不忘记下揭秘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也不失为研究党史的重要史料。


作者介绍如下:


张持坚,男,1951年出生,1969年从上海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团,后在营、团和兵团报社从事新闻工作。


1979年调新华社黑龙江分社任记者,后任采编主任、副社长。1995年调新华社上海分社,1999年任上海证券报总编辑。2011年退休。新华社高级记者。获全国优秀新华社工作者称号。


随胡耀邦黑河边境行时的留影

胡耀邦右2是作者张持坚


“一日游”:开启边境之门


中苏边境沿线成了我时刻关注的区域,因为这里和时局的变迁紧密相连,而黑河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


1988年9月24日,是个值得记载的日子——“为进一步巩固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黑河和对岸苏联“市布”“一日游”开通,每周双方交换两批客人,每批40人,参观、游览、购物,品尝特色菜肴等等。这个“宣告长期封闭的中苏边界开放”的举动,令人振奋,也使人产生联想:“百闻不如一见”,当彼此敞开大门,各自走进对方、了解对方之后,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会带来什么商机?会引申出什么新的交流机会?“一日游”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篇大文章的序曲呢?


——于是,我开启了第二次黑河之行。


到了黑河才知道,“一日游”还是对岸的“布市”先提出来的。“这回他们走到我们前头了。”黑河旅游部门的负责人对我说:“我们早有这个想法,但担心对面通不过,看来是低估邻居的积极性了。”不管怎样,大家想到一起,事情就好办了。两座彼此相望的城市爽快地签订了从未有过的开展“一日游”的协议。签证、过关、接待、活动安排和在不动用外汇前提下的费用结算等等,一切都“特事特办”,力求简便、易行和高效。并确定,春夏往来坐游船,二十来分钟即可抵达对岸;入冬江面封冻坐大巴,只需十来分钟。


我先随“布市”来客在黑河活动了一天。他们中有工人、教师、技术员、领导干部和民警,个个彬彬有礼,面带笑意。不少人在“布市”住了几十年,对黑河是“可望不可及”。此刻站在了黑河的土地上,都很兴奋。拜谒苏联红军烈士塔和中国解放战争烈士墓;参观中学,和学俄语的学生交谈;游览商店,选购商品;参加游艺活动;品尝中国饭菜……虽说忙碌,但都兴致勃勃。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打着手势说:“虽只短短一天,但‘承包’、‘租赁’、‘责任制’,这些表示中国改革的举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位年轻的胖胖的女士则感慨“中国商品的丰富”:“自由市场上私营经济如此活跃,比想象好多了。”一走出黑河轻工市场,她就拍着口袋笑着对我们说:“每人只给兑换50元人民币买纪念品太少了!”手帕、布料、圆珠笔、电子表、录音磁带、暖水瓶、化妆品以至糖果等,都引起客人的兴趣,这买一点,那买一点,无奈不多会儿钱就花光了。他们说,我们那儿轻纺工业薄弱,而你们这里轻纺产品品种多,质量好,价格也便宜。


我注意到,客人也给主人带来了“精神礼物”:他们穿着讲究,举止文明,不随地吐痰,也不乱扔纸屑和烟头,无论在商店还是餐厅,都轻声说话,不妨碍别人。“布市”有学生城之称,6所大学、15所中专、30所中学,使得全市20万人口中绝大多数都受过良好教育。看得出,黑河人受到了感染和影响。接待苏联客人比较多的商店、学校和宾馆,都在抓教育,抓礼貌待客,抓文明服务。第一百货商店一位女营业员说:“不提高自己的素质不行了!”她告诉我,商店正在轮训营业员,10天一期,抓得比过去紧多了。


隔天,作为黑河的游客,我到“布市”游览了一天。虽近在眼前,但毕竟是异国他乡,感到新鲜,也开眼界。“布市”的建设比黑河好多了,街道宽阔,建筑漂亮;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不少;走到哪都干净整洁,前些天下了场雪,黑河地面的雪已脏得发黑了,而这里的雪是洁白的;人也有礼貌,大人、孩子见到我们都主动打招呼;差的是商店里商品的品种太少了,我手里的50卢布花不出去,拿回去又没有用,只好全买了鱼罐头。


如此一来二去,时间不长,彼此了解了对方的“家底”后,“一日游”的内容就“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了”——游览和“以货易货”结合起来了。从黑河过去的游客不再空手,而是带一些苏联人喜欢的运动服、旅游鞋、手电筒、人参蜂皇浆和新颖的日用品等,而对岸“布市”居民则在码头上早早等候,中国客人一到,他们就会围上来,“这件新的呢大衣换你的运动服好吗?”“有羽绒服吗?用这双皮靴和你换。”人多拥挤,有时会影响路上车辆的通行,警察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


我想直观地了解这个有意思的新情况,于是又一次来到黑河,也带了一些运动服、旅游鞋等生活用品到“布市”去体验“以物易物”了。出了“布市”关口,对方安排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把我们带到一个约有四五个篮球场大的封闭市场,和苏联朋友自由交换物品。这个市场是“布市”政府为规范交易活动新建的,凡是想和中国游客交换物品的人都到这里来摆摊。交换的场景真是热闹非凡,手势比划,招呼吆喝,互相挑选对方的物品,相中了,你的东西给我,我的东西给你,买卖就这样做成了。


虽不免原始,但简捷、便利,双方皆大欢喜。比如,一种蓝绿相间的运动服,是内地一家企业模仿名牌运动服生产的,用料并不考究,但款式新颖,国内销售40元左右一套,买者寥寥,然而到了这里,就十二分地抢手了,两套运动服换一件质地良好的呢大衣不成问题,如果再加二三套,则可以换一件带细软银狐或蓝狐毛领的女大衣了,这样的大衣在哈尔滨市场上少说也要卖500元。还如,国内滞销的一二十元一双的白色旅游鞋,在苏联人眼里也是难得的好东西,用它换不锈钢餐具绰绰有余。还有人造革腰包——一种围在腰间的钱包,国内卖四五元一个,到了这里,一个换一顶礼帽是有把握的。


听黑河内行的朋友介绍,参与交换的苏联人当中,有远道从莫斯科坐飞机来的,货物更是来之四面八方,甚至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产品,“单靠‘布市’是撑不起这个市场的。”这表明,这个小市场已有“广阔的背景”,中国商品的影响也由此向更大的范围延伸;也表明市场里已有“交易专业户”了,他们换取中国商品不是为了自用,而是“倒”到内地出售,可以想象收益肯定不菲。


这不仅反映双方产品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展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商品的生产,而苏联的体制仍很僵化,人的积极性不高,产品结构调整迟缓,使他们对我们丰富的产品羡慕不已,“一日游”使黑河成了向“布市”输送生活用品的新渠道。


“互补性”不止表现在商品上,还表现在劳动力上。苏联人口少,劳动力资源不足,这在偏远的远东地区尤为突出,这里人口只有700万,不及我国黑龙江省的四分之一,但面积有621万平方公里,比黑龙江省大13倍还多。于是自然而然的,我方向对方输出劳务提上了议事日程。“布市”的市区医院土建工程完工后就“停摆”了,原因是缺乏装修工人。黑河就组织了一支精干的队伍开过去,包下了内部装修工程。看到热热闹闹的施工场景,“布市”居民说“医院‘活’了。” 我方人员的报酬则以“实物偿还”形式支付,双方皆大欢喜。


文化、科技交流也“衍生”出来了:两市互换了画展;《黑河日报》和“布市”的《阿穆尔真理报》进行了非正式互访;育种和采金专家也进行了业务交流等等。


黑河的商机便随之而来。他们和内地企业建立联系,从那里批发运动服、夹克衫和旅游鞋等,出售给参加“一日游”的游客带到“布市”去作交换。同时,针对游客从“布市”带回的苏联商品,黑河开辟了专售苏联商品的一条街。偏远的黑河成了中苏商品的集散地,吸引了许多内地商家到这里来寻求发展,有的在这里投资建厂,专门生产对方需要的产品。



“一日游”的效应就这样迅速地扩散着、延伸着,黑河的名声也迅速传播开去。
说来也巧,几乎和我在黑河采访的同时,苏联真理报的记者也在“布市”采访,并在《真理报》上发表了题为《在河的那边有伙伴》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标题的拟就颇具“含意”,它和20年前一篇也是从“布市”发出的报道相“呼应”——那篇报道的题目是《在河的那边有红卫兵》,文中写到:“站在‘布市’的阿穆河边用望远镜看黑河,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群群颂扬‘文化大革命’的青年,他们举着‘砸烂苏联修正主义狗头’的标语……” 而“伙伴”一文把两边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面团往一块揉”;称赞“一日游”简直像奇迹一样,不动外汇和对等服务,像魔术师变戏法,什么都没用,可是什么又都有了,使“布市”居民的生活多么丰富啊!亲身到黑河的“布市”居民告诉真理报记者,那里的人们又重新对我们怀有良好的祝愿和善意。在叙述了在“布市”的商店里能看到时髦的中国商品后,通讯写到:现在住在边境的人们与内地相比处于有特权的地位了。可是,“为什么我们一个州的中心——‘布市’没有货物,而偏僻的黑河市就有呢?”在和河那边的伙伴交往中,当地领导和经济工作者已经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今昔对比,“河的那边”的景象已然迥异!曾经的荒谬和折腾,已被今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取代。


与此同时,中苏边境沿线的绥芬河、同江、饶河、东宁等县市也纷纷和苏联邻居走动,发展友谊,开展贸易,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说“边境穷县镶上了金边”。佳木斯和苏联远东地区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的水上客运、哈尔滨和哈巴罗夫斯克的空中航线也先后开通。


短短数年,时局大变。1988年国家批准黑龙江省全面开展对苏联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1989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决策。

戈尔巴乔夫飞抵北京


就在这年的5月15日——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飞抵北京。这是继赫鲁晓夫1959年9月30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后,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中国领土。16日,邓小平会见了戈尔巴乔夫。事后,戈尔巴乔夫说,他到北京是去“朝见”邓小平的,邓小平传奇的一生充满着智慧,在他面前,无论从哪方面讲,“我都是小字辈”。会见时,邓小平开门见山,说此次会见的目的是8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在谈及20世纪六十年代中苏论战时,邓小平说自己是“当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说,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他强调,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就“一风吹”,“把重点放在未来”。戈尔巴乔夫边听、边记、边点头,回应说,我们政治局全体都赞同您那句著名的话,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他还表示,这些年没有白过,弄清楚了不少问题;对两国间不太久远的过去所产生的某些问题,苏方“也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


——中苏关系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仅仅过了两年零7个月,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巨大的政治动荡对两国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两国边境地区业已形成的和平交往的局面会不会受到冲击?199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视察黑龙江,我随行采访。他专程到黑河了解边境贸易的情况,在热闹的中俄商品市场里和俄罗斯商人交谈,倾听当地干部群众的见解,所见所闻使他深切地感受到,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依然在滚滚向前,苏联政局的变动没有影响这里的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活动的开展。从1990年起每年在哈尔滨举办的“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也一届比一届规模大,来的客商一年比一年多,1992年成交额达到60亿美元,超过同年广交会的交易额。“南有广交会,北有哈交会”的外贸格局形成。


回首望去,起始阶段是那样的幼稚甚至不乏原始,然而正是从“西瓜”、“都杮酒”和“以货易货”起步,中苏(俄)交往之路一步步走向了广阔的大道。
      

把人心照亮


不久,我离开黑龙江,调到新华社上海分社,但仍一如既往地关注中俄关系的变化,关注黑龙江边境地区的建设,关注黑河新的动向,隔二三年总要找机会重返那片土地,到那里走走看看。


黑河早已旧貌换新颜,新的建筑和宽阔整洁的街道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俄罗斯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红红火火;入夜不再漆黑一片,街灯、商店橱窗的亮光、广告牌耀眼的照明,呈现出生气和活力;冬天的雪也不再黑和脏了,和对面一样也是洁白的、可爱的……而眺望“布市”,感觉“陈旧”了,暗淡了。常到对面做生意的黑河市民说,黑河的城市建设已把“布市”比下去了,“布市”居民羡慕咱黑河了。胡耀邦当年要求黑河改变面貌,“不是一般的变,而是要敢于和对面比”,已成为现实。现在连接两座城市的跨江大桥开始建设,建成后黑河的面貌一定会有更大、更快的改观,黑河在中俄两国交往和经济贸易、技术合作中,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抚今追昔,常会有这样的思绪在脑海里涌动:当时中苏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是无奈和苦闷的,在事关两国关系的敏感局势面前,作为基层一线除了“维持”还能做什么呢?他们在那条“死胡同”里熬着日子,不知道路在哪里,甚至感到无路可走,束手无策。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胡耀邦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巨大的潜能,是一片可以大有可为的土地。这并不是因为他位高权重,他没有拨一分钱物,也没有给一条优惠政策,他给的是对和平发展趋势的分析,是对中苏两国和人民友谊基础的阐述,是对缓解中苏关系从下层做起以推动上层的路径指点,是对解放思想、摆脱束缚、开展边境贸易造福两边人民的热情鼓动——这就在大家的心头开了一扇窗,把大家的心照亮了——有什么比人心的敞亮更能激发出力量的呢?蕴藏在干部群众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聪明才智施展出来了,什么样的难题解决不了,什么样的死结解不开呢?


我行走在他当年走过的地方,耳边禁不住会响起他“南有深圳,北有黑河,能不能比翼齐飞”的讲话,响起他爽朗的笑声。他说“这是我的一个题目。两个地方大体上意义差不多。”是啊,和深圳一样,黑河的“死胡同”打开了,和外部世界相通了,搞活了,人民摆脱了贫穷,日子好过了,他的题目得到圆满的解答。然而,人们没有停步,因为他播下的审时度势、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种子,已深深地留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因为改革开的事业永远在路上。


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对胡耀邦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同干部群众一起谈改革、话致富,为发展出主意、想办法,鼓励大家发愤图强,使经济尽快发展起来、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精神和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精神和作风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是同样需要和不可或缺的吗?(完)

延伸阅读

黄奇帆笑谈渝新欧铁路试水跨国重组的国际贸易架构


含泪活着,上海一家三口人的惊人奋斗史,感动了整个日本

《中国股市意见领袖三十人展望2019下半年》
《任志强狂言:100个上海比不过一个北京的内幕》



长按二维码 赞赏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