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中学霸刺死班主任,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2017-11-17 美文斋

作者:谈心社

来源:谈心社(ID: txs163)

“他成绩很好,是班级第一名。”

罗某这个同学眼里的尖子生,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在与鲍老师一言不合后,拿起随身带着的弹簧跳刀,刺死了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03ijo6a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微博网友评论截图:鲍老师是一位好老师

一边是成绩优异,颇受老师喜爱的学霸,一边是认真敬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看似最和睦的关系,却发生了揪心的惨剧。

为老师深深痛惜的同时,这样的结果也不禁惹人发问:

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

不,杀死老师的,不是学生,是畜生。

我们总是把惹事生非的标签贴在学渣身上,信奉着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听话乖巧,然而回顾这些年的校园案件,其中不乏是“学霸”作案。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因对生活琐事不满,向室友的饮水机中投毒。

林森浩说:“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他掌握了满腹的医学知识,却没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地。

2004年,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加爵在杀死4名同学后藏尸宿舍,而其中2名同学仅仅是因为“恰好在那时间来找人”而丧命。

马加爵在监狱里的《忏悔书》中写道:“我的母校是云南省名气最高、实力最强的高校,就业前景是很好的,很多报纸上渲染的就业压力我是没有感受到的。”

而从小到大,因为成绩好受惯了优待的他,也没有想到会“因为一次打牌吵架,走上这样的路。”

本是令人艳羡的天之骄子,手握未来竞争的强有力筹码,却成为了人人唾弃的社会渣滓。

我们都振振有词着:成绩不代表一切。

可我们却身体力行地告诉着孩子们:成绩就是一切。

于是,“学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好学生思维,在孩子们心里偷偷发芽。

01

自古以来,我们就吹捧唯分数论

元曲《琵琶记》有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场科举便是两种命运,考上了光宗耀祖,落败了则脸面扫地,终生耕锄于荒原。

近千年过去,封建专制早已土崩瓦解,可“科举至上”的烙印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成绩优异与否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

这种唯恐自己成为失败父母的焦虑感,也带给了孩子对于失败的恐惧。

我们的生命被一个又一个考试划上刻度线,割出分岔口。

所有人都在说:“你考不上大学就完了。”

什么都可以被原谅,但是学习不好,就是最大的罪过。

打开社交平台,朋友圈里刷的是:十种学习方法,成就优秀的孩子!

老师、家长,念叨的是一分压死一万人,10分之差就是不同档次的人生。

成绩好=优秀,学习努力=孝顺乖巧,是否这样的等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好孩子”的标准在大浪淘沙后只留下孤零零三个字:好成绩。

“别人家的孩子”的善良天真我们选择视而不见,却抓着“别人家孩子”的考试成绩追问艳羡。

我们本该教孩子真善美,众生平等,互相尊重的普世价值观,却一股脑钻进了分数的狭小洞口里,把孩子的心也压小了。

为了孩子的高考,生灵涂炭算什么?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一切,世间万物都得为此开路。

诸如此类,还有高考途中打骂司机、警察的,因为影响高三学生休息和邻居大打出手的,在考试面前,家长们仿佛变得面目可憎。

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病态的。

03

好学生思维正在害死更多人

学生圈里的鄙视链:聪明的学神看不起努力的学霸,努力的学霸看不起不努力的学渣。

学霸们仗着成绩好,开始会怀揣一颗侥幸的心理小心翼翼地试探。

当错误一点点被容忍,因为被重视而享受诸多原谅时,侥幸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成员们告诉我们,他们报告了一个恃强凌弱的学生,管理层的回应是'你们一定是错的,这个孩子在我们的A流',好像欺凌的能力或者不好的行为与你有多聪明有关。这是一个可怕的态度。” 

英国女教师校长工会曾在分析学校行为时指出,学校针对学生成绩认定作恶的可能性显得滑稽可笑。

在面对挫折时,“好学生”的情绪也显得更加敏感。

一次小小的分歧,一次考试的失利都很容易造成他们过激的反应。

“绝不能听到不好的评价”这样的想法使他们无法接受生活中的打击,铸就了一颗颗“玻璃心”。 

康科迪亚大学曾对187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四年的问卷调查了他们的学业进展和情绪状态。

研究显示:成绩好的学生情绪波动更大。当学生因为成绩好得到的快乐越多时,他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也越多。

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学霸只会慢慢变成高智商低情商的低能儿,即使熬过了高考,也很难在社会里站稳脚跟。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自以为是的高智商傻瓜。

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来说,也深受“好学生思维”荼毒。

常年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下的“学渣”们,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嫉妒他人的心理。

在得不到重视的亚健康心理下,老师和家长对于“好学生”的行为会被无限放大。

老师和学霸们一次正常的交谈可能成为偏爱的证明,自己受到的惩罚都转换为对老师的嫉恨。

“凭什么好学生就能为所欲为,凭什么成绩不好就要被鄙视嫌弃?”

这样的疑问一次一次鞭打着他们的内心,构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即使是老师善意的提醒,也很难领情。

04

教育的悲哀在于,只教书,不教人

“抗拒作业”这一幕在罗某一位同班同学眼中似曾相识。

这名同学回忆,在高三的一次语文课上,罗某曾用刀在桌子上刻字,嘴里似乎在念着“杀”字。

“老师要求他默写,他不想默写,然后老师就回复他‘那只能抄书了’。”

这名同学说,当时看见罗拿出一把刀在桌子上刻起来了,“一边咬牙一边说‘杀’”。

在派出所见到罗某,问他为什么杀老师时,罗军仰起头,眼睛闪躲,没有回答。 

看来这场突如其来的惨剧,不过是蓄谋已久。 

学霸的背面却有着严重的心里缺陷,自私阴暗到家,接受不了一点批评和意见,仿佛全天下都欠他的,性格孤僻这种人走入社会所有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

我们的孩子2岁学奥数,初中就掌握了美国大学才学会的数学知识;

我们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囊获奖牌无数,站在金字塔顶享受世界的喝彩声;

可是他们一次次挥刀直指班主任,拳打脚踢父母朋友。

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他们不是考了高分就会自动学会诚实善良,学会自我治愈的天才。

健全情操的教育,不在课本里,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杀死满小区青蛙的家长如何教会孩子体恤生命?

口口声声“不要和成绩不好的孩子玩”的理论如何教会孩子尊重与平等?

拼命吹捧着考高分才是有出息的人们,怎么让孩子承受考试失利的自我怀疑?

思想家罗素曾言:“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是根据于外在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据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是不确切的。”

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理环境。 

最重要的生命教育,绝不该被遗忘。

从呱呱坠地开始,从开学第一课开始,从步入社会开始,真善美的教育应该融入到孩子们每一天的生活中。

“成绩好”代表你聪明,或是努力。

它和善良、真诚、乐观千万个美好的特质一样,只是组成我们个性的一部分。

“成绩好”不代表肆无忌惮,更不代表拥有胡作非为的权利。

错误不该被容忍,成绩不好更不应该成为人生无望、没出息的代名词。 

就像龙应台说的:“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让孩子有个健全的心智比为了好成绩而失去人性更重要!

【内容来源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看看!

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你有2个选择:

1.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戳:点击阅读更多热门文章

宋祖英背后的靠山竟然是她!真相惊人!

遇难者生前的照片,震惊世界!有国才有家!

当女人脱光了还剩什么?男人的回答太经典了

命犯桃花劫,一生会结两次婚的3大生肖

【引导语】所谓桃花劫,不仅是恋爱中的遇人不淑,更有可能是婚姻中的看走眼。不良的婚姻自然会导致不佳的婚姻结局,所以往往我们需要擦亮眼睛,避免争执,保卫我们的家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