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最是书香能致远——浅谈小学课外阅读引领策略

2017-12-09 王彩青 煤矿灾害防治

开学初始,拿到了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教材的第一单元就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虽然无数次地讲授这组熟悉的课文,但再次亲近与这些文字,依然被《窃读记》中林海音、《我的“长生果”》中的叶文玲,她们童年对于读书的渴望和痴迷所深深触动。前几天学习课文《慈母情深》,学生们感动于文中母爱深沉伟大的同时,少年梁晓声想买一本小说《青年近卫军》,以致整天失魂落魄的成长经历,也无疑给他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一个孩子问:“老师,你小时候也像作家梁晓声一样,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吗?”这样童稚的问话以及几篇渗透着深刻理性、凝聚着强烈情感的文章,也不由让我在神思恍惚里穿越,儿时以及少年时期,虽然不曾有买不起书的困窘,但那时毕竟可接触的课外读物有限,中学时能够订到的《语文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中学生》等报刊杂志,每期回来,都给予我过节一样的欢喜和收到礼物般的兴奋。就是这单薄的阅读也足以点燃少时的梦想。虽然在年轮的更迭里,由文字孕育的作家梦早已渐行渐远,而读书的乐趣却真正填补了许多光阴流转中的时间空洞,不知不觉愉悦、抵挡了无数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深深浅浅的日子里,是书籍,让我在孤独时不感到孤独,寂寞时没有感到寂寞。读到痴迷处,忘记了自己的主妇身份,任凭地脏了不擦,该做的家事不做,也是偶尔会有的事。是这样源于个人对于阅读的沉迷,仓促间要确定今天的讲座题目,便在没有做功课的情况下拟定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题目。意在与大家分享、探究一下“站在小学讲台上的我们,如何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话题。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的发展后劲。而学者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名家观点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留下的有关读书的经典名言,都足以说明课外阅读对孩子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文笔的美化、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展、自我成长及人生观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学校、我们每一位老师、包括家长都在课外阅读的引领上做着不间断地努力,可现实却不容乐观。想读书不得的困难年代,梁晓声、林海音读书如饥似渴,而在今天,阅读资源丰富了,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能够静下心来专注读书的孩子少之又少。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虽然让我们的天地变得更加多彩,生活更便捷,却也把更为严峻的课题横亘于我们面前。孩子们目之所及的成长环境,电视、电脑、手机、微信、网络游戏,对他们的诱惑无处不在,再加上课业的负担,有多少孩子能自觉摒弃这样更为刺激感官的事物,而沉浸在书的世界?如果我们的引领是随意的浅尝辄止,我们的策略是贫于思考的盲目,就难以在这纷繁喧嚣的环境中,将孩子们的目光聚集于课外阅读的殿堂;如果美好的书籍不能充实于孩子们的心灵,那么他们的精神领地迟早一天会被其他芜杂的蔓草盘踞。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不好读书,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理由。

怎样通过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亲近书籍,热爱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助力孩子们核心素养的提升?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以课内阅读力促课外阅读

  1.立足于单元主题建构   围绕单元的人文主题师生共同收集组合课外同主题的文章。通过精读课内同主题的课文,实现阅读迁移,进入课外群文阅读,丰富主题内涵。比如,五年级上册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第六单元,进入单元的学习,便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拐弯处的回头》,以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龙应台的《目送》等等,让孩子们通过不同角度文本的欣赏阅读,感悟思辨父母之爱。

  2.立足于同一题材建构 教学《难忘的一课》,我们也不妨找来郑振铎写的《最后一课》,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引领学生读一读,不需要条分缕析,不必去追问,只要孩子们能读出中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同样情感的流露即可。

  3.立足于同一作家建构  学习了《窃读记》一课,体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进而了解作家林海音及她的作品,并推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作家的作品去读,比如:《城南旧事》。这样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对作家和作品有更为立体丰盈的感知和内化。而学《祖父的园子》,我们在课始就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其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主要作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感受作家在作品中传递的那份独有的美好和念念不忘。

  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累积中丰厚,互促互进,一定会从人文底蕴、语文思维的形成、审美情趣的陶育多个层面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荐书激趣,力促课外阅读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学者说,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产生阅读期待?——如果我们能在为学生推荐书目时讲究一点方法,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趣讲精彩故事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作品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童稚的好奇,有声有色介绍作品中的精彩环节,在其转折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一定会引发孩子们阅读这个故事的强烈兴趣。

    2.着眼于描述作品中人物形象。

    小说、童话中都会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人物所作所为、性格特点或人物某一个命运节点,吸引孩子们对人物充满新奇的关注,进而鼓励他们去读整本的故事。

    3.根据作品所具有的打动、吸引孩子们的元素,寻找切入点

    【以书名切入】

    如果书名自带一种吸引孩子们的悬念,那就直接推荐给他们好了。比如: 《假话国历险记》,看着书名,低年级的孩子们就会眼睛发亮,有这样的国家吗?那要发生多少哭笑不得的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35公斤的希望》,讲得会是什么故事呢?

    【以能引发孩子们联想的封面、插图切入,也不失为好的办法】

    【以作品评论切入】

    儿童是极易受口碑影响的读者群,推荐童话《夏洛的网》,我们可以以“夏洛迷”——复旦教授严峰先生的话切入: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有时候,半夜醒来,摸摸胸口心还在跳,就很高兴,因为活着就意味着还能再把《夏洛的网》读一遍,而读《夏洛的网》就意味着还活着。

    这样骨灰级的“夏洛迷”,如此富有童心的评论,是不是很能打动中高学段的孩子们?

切入的方式据作品鲜明的特征有很多,比如浏览目录,读故事简介,有时候作品本身的语言即充满诱惑力,我们完全可以拿来读读。《哭鼻子大王》的开头就特别有意思,有一则特别提示:

提醒每一位读者,阅读《哭鼻子大王》的时候,务必准备一粒“止痛片”——因为这部长篇童话会使你笑痛肚子。

而荐读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喜欢上作品,在阅读中涵养身心、启迪智慧。一定要有三个字的支撑,即“趣、情、美”,也就是说要“体现趣”“凸现情”“展示美”。老师荐读的同时,还可以充分激活班级学生资源,让先行阅读的同学谈体会、说感受,由此带动更多同学阅读整本书。

  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能忽视。我们可以利用一周一节的阅读课,从不同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点拨与引领,让他们极力避免阅读只注重故事情节,而忽视语言;只关注内容而惰于思考的浅层次阅读。也要告诉孩子们,对于不同的书籍,有的可略读,有的需详读,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后者,则是他们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虽然,我们常说阅读有常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但阅读,毕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家长都不可越俎代庖。在读书方法的指导上,只约略点到要点即可,爱上了阅读,学生自会找到适合于自己、连自己都浑然不觉的读书状态。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真正有收获的、成为生命需要的阅读,就须让学生养成阅读批注、做笔记的好习惯。钱钟书是腹纳百家的学者,他的夫人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多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不断地添补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让学生拿起笔来。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摘抄,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做注释,写评语,不断强化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引领孩子们走向有质量、有回忆、发现自我、认识未来的高层次阅读。

  五、活动力促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要努力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有目标、有计划地在班级里组织一些有创意的活动,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策略。如:开展“共读一本书”“向你推荐一本书”这样的活动,进行学期中读书笔记展,评选“读书小博士”等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读书习惯的形成,让课外阅读最终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孩子们心底里悦纳的生活方式,一旦拥有了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稚嫩的幼苗就有了自我拔节、自我生长的能力,也就有了人生里不一样的丰富和精彩。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只有阅读,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于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与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于你。

我们本次的教研活动主题是:以生本促高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内涵的阐述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得力于家庭和学校的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我想,课外阅读,便是一个人自我陶育、自我提升,获得终身发展、促进自身核心素养形成的最大的助力和实现途径。

“顾諟天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们要顾念、理解上天赋予我们的美好禀赋,要弘扬自己天赋里的智慧、品质。所有这些宝贵的天赋、潜能的开发都需要我们自己自觉彰明并将其显现出来,而这一切都有赖于终其一生的阅读。

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孩子们求知的启程处,赋予他们依凭自觉阅读,进而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生命素养。在我们憧憬着的远方,看到我们的学生于成长的年轮里抽枝展叶,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