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辈子都困于体制内的人

怀左 怀左同学 2023-03-06

“很高兴与你见字如面”

 
            

点击上方图片听音乐



文字  |  怀左
排版  |  四月

昨天我重看了《肖申克的救赎》,想不清这是第几遍看,但那些经典台词和细节,让我又有了一些新思考。

高中时老师给我们放过这个片子,当时我觉得是励志片,周末去杂货铺买了一个小锤,想着哪天我要是被关起来,也要像安迪(电影男主)一样,挖个大洞钻出去。年少时,一看到把难事做成的情节,就觉得励志,如今回头再看,只聊励志,浅了。

电影中的瑞德(男二)聊过体制化,他说:在这高墙之内,人们最开始讨厌,然后慢慢适应,最后离不开,这就是体制化。

如果你认真看瑞德的台词,其中有许多类似这样的句子,很有哲学意味,像监狱中的一道道光。

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瑞德算把体制、把监狱中的规则看明白的人,但他也仅仅停留在了看明白的层面。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最著名的格言:“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瑞德,可以解释肖申克;而有能力改变肖申克的,是安迪。就像瑞德说的,“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这才是安迪最厉害的地方,其他人都被困于肖申克监狱体制之内,而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坚守内心,默默反抗,最后用一己之力,改变了肖申克。

所以电影名,不叫安迪的救赎,而是《肖申克的救赎》。

以凡人之躯,对抗体制。



01


上面的这张图,我很喜欢,瑞德说安迪和监狱中的人都不一样,他的动作和表情,像个在公园里散步的人。

当安迪他们那群新犯人刚到肖申克监狱的时候,老犯人们非常激动,呐喊、鼓掌、同时开始用烟做赌注,押注在他们不看好的人身上。

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一个说:这么多窝囊废。


就是这个说别人是窝囊废的人,他后面被老布(自杀的图书管理员)用刀子架住脖子时,吓得要死要活。当他说这句话时,我想的是他刚进监狱时,肯定也被其他人说是窝囊废,他那时候肯定紧张又害怕,战战兢兢,说不定晚上在牢房里也流出了泪。

当年他像窝囊废一般魂不守舍,如今他坚定地说别人是窝囊废。

从被人说,到说别人,他从肖申克外的人,成为了肖申克的一部分。

在押注游戏中,他押的小胖第一个哭出了声,结果是他赢了,而小胖死在了那天夜里。小胖是被狱警打了个半死,因为救助不及时,丢掉性命的。

进监狱还不到24小时,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没了,里面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外面的人,尤其是小胖的家人呢?也许狱长大人会亲自开新闻发布会,说小胖是因为玩某种游戏,或者是因为越狱而死的。

小胖,死在了不遵守肖申克监狱晚上禁声的规则中,死在了维护肖申克监狱制度的“守护者”手里。他是电影中第一个死掉的人,也是死在肖申克监狱里的一个无名之辈。


以上,是电影开头的一个小片段,前一个人适应了监狱,后一个人刚到,因为最开始的不适应而死在了监狱里。

时间久了,会发生什么,我们继续聊。

电影中有一个典型人物——老布(图书管理员)。

老布在肖申克监狱待了50年,平时管理监狱图书馆,养养他捡到的一只小鸟,再和狱友聊聊天。图书馆,说白了就是一个旧仓库,里面摆放着仅有的一些书。他对养的鸟非常好, 把鸟当成了孩子,当然,也说明他内心极度孤独。

就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人,在得知要被放出监狱时,情绪崩溃,拿起小刀,架在了狱友脖子上。许多人理解不了老布,以为他疯了。但其实是因为他不想离开,实在没办法,才做出了最极端的行为。


以监狱为家,而且是唯一的家,看到这段时,我真得有点难受。

离开监狱后,老布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世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电影前半部分,他脸上一直挂着笑脸,后面到底是在多么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了离开。

对比监狱和外面的世界。老布在监狱中待了一辈子,在那里面,他是有文化的人,德高望重,干的活也不累,狱友都尊重他。

可在外面的世界,他就是一个纯粹的糟老头子,最简单的活也干不好,没有一个亲人,平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公园找自己曾经养过的鸟,他也知道,再也找不到了。

所以老布的死,不是外面世界造成的,而是一个不适应新环境的老人,在没有亲人、得不到尊重,完全找不到价值感的世界中,无所适从,然后转身离去。


这是体制化带来的结果。

如果把体制看成一台大型机器,把身在其中的人看成一个个零件的话,那在肖申克待了50年的老布,就是一个磨损严重且即将报废的零件。继续在肖申克待着,可以待到彻底报废的那一天,扔到其他机器上,已经完全不适配。

在体制中待久了,很多人会成为零件,刚开始只是像零件一样,后面会由外而内,彻底认同。

心理认同,逐步内化

也是瑞德讲过的,你刚开始不认同,后来逐步适应,最后离不开。

所以会骂新来的人为窝囊废;所以离开肖申克之后适应不了新环境;所以根本不想离开……


02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待了整整20年,在那样一个渗透着暴力、黑暗与绝望的环境中,他还能坚守内心,不被改变,同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力,一点点去影响身边人、改变监狱环境,着实了不起。

看电影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最后的一点励志色彩,但如果把我们自己想象成身在肖申克中的安迪,就知道那有多么不容易。在一个出不去的地方中渴望出去,在一个别人已经漠视且习惯的环境中坚守自己不一样的内心。

比坚守还厉害的,是他的一次次积极掌控主动权

还记得电影最开始的一个小细节吗?

和安迪一起到的一个新犯人,在典狱长说完话(装完叉)后,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开饭。结果那个人被狱警暴揍一顿,狱警说:在这里,让你睡你就睡,让你拉你就拉,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如果我们把这个场景看成「小小反抗」+「暴力对待」的话,再联系那个被打死的小胖,基本就能确认这个模式。小胖因为哭泣而被打,因为无人救助而丢掉了性命,可在肖申克监狱里,那只是冰山一角。

拎出来看的话,在肖申克监狱里,犯人必须听话、必须按里面的规则办事、不能有小小反抗,稍微和规则反着来,就会遭到打击。这可不是你上班摸鱼被抓,老板说你几句;也不是你上课玩手机被看到,老师爱理不理。在肖申克里,你半夜不睡觉乱说话,抓住了可能就是一顿暴揍,然后可能丢了命。

在一个没有任何机会的地方,安迪硬生生抓到了机会。


回顾一下他的做法:

1、在屋顶干活时,利用财务知识,帮狱警成功避税,获得主动权,和狱友分享冰啤酒;
2、更多人来找他帮忙,典狱长也看上了他的技能,于是安迪成功换工作,成了图书管理员;
3、坚持给州议院写信,一心扩建图书馆,同时做教育,帮人拿学历;
4、成了典狱长的私人理财顾问;
……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啊!

记得他帮狱友争取到冰啤酒后,别人开怀畅饮,唯独他坐在一边,没有喝,只是安静地笑着。有人觉得他是为了讨好狱警,有人觉得他是为了交朋友,但其实他只是为了享受那片刻的自由,感觉成了正常人,哪怕只是一小会。

后面还有,他冒着被打的风险给大家放歌,而他在里面闭目享受,视门外咆哮的狱警为无物。他把原来的破仓库扩建成了小型图书馆,分类摆放书籍,还帮狱友拿学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争取一些小小的主动权和价值感。

收获价值感,才能让人找到活着的意义。


别人都是被监狱改造,只有他,在一心改造监狱。他做出的成绩,让那个贪婪黑心的典狱长都为之动心,用他做账,拿他建的图书馆做宣传,这是我觉得最讽刺的地方。

但这些和他最后的挖洞逃亡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前面的都可以看到,也能大概预测到,可用一个和玩具一样的小锤,在随时可能被发现的情况下,竟然牢房硬生生挖出了一条隧道。

这真的是惊人之举,完全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有多不可思议,看典狱长当时的表情就可以了。

典狱长当时都傻了,估计也在心里想,我的娘嘞,还有这操作?


03


体制的力量有多强大,用瑞德的话来讲——待久了,你就离不开它了

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析一下体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人内在的影响。

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话去讲。

我们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体制是怎么来的,谁创造的?答案也很明确,是人创造的,但要注意,是前人创造的,到我们这里,已经有了。最开始的时候,为了维护秩序、满足需求,人们创造了体制。

如果觉得理解有难度的话,可以把体制简单理解为一套运行规则。人们创造出来之后,接着就拿着这套规则去管理人和社会,在用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然后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新情况。

时间长了,这套由人创造的产品,逐渐独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并且一步步对人施加影响。可以类比一下手机,最开始只是我们创造的一个工具,现在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也已经完全离不开手机


想象一下你一个月不看手机的状态,事实是,我们大多数人连一天都做不到。尤其在疫情之下,不带手机,城市里的人连门都出不了。

我们创造的这些东西会一点点影响我们的生活,然后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最后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们离不开的那一部分。

回到肖申克监狱,老布最开始的时候不想离开吗?肯定想过,而且是无数次。但五十年以后,老布已经成为了肖申克监狱的一个零件,他只熟悉肖申克,其他的一切,他都不熟悉,他需要那个环境,需要那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一个运行了五十年的零件,扔到外面,已成废品。即便给他自由,但那份自由对他来讲,早已不是礼物,而是恐惧。

在五十年的日子中,他的所有行为和言语,被肖申克训练着、重复着,变成了条件反射。这一点在瑞德身上表现得很明显。瑞德出狱后,工作时还要向经理打报告,人家告诉他你自己去就行,但他还是忍不住要打报告。

所有的一切,已经变成了条件反射,如果没有安迪,迎接瑞德的,也是自杀。在监狱里,人们尊重他,因为他像一个移动超市,可以搞到大部分用品,在外面,他什么都不会。

讲到这里,是不是想到些什么呢?

是的,体制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而且那种力量是无形的,人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就会被一点点改变,等到终于意识到时,已经离不开。

你以为我说的只是稳定的工作,其实我说的是所有的生活。

你适应了稳定,就无法去流浪;适应了城市,就回不到乡村;适应了风险,就忍不了按部就班;适应了家长里短,也看不惯思想的争锋。

我们的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体制,每一种生活状态,都会影响我们的内在。

而人,出生后,就活在各种体制之内。所以卢梭才会说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想来读到这里,你应该会对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选来选去,其实无非就是枷锁的大小而已。

你我皆凡人,一生困于体制之内。

「后记」

昨晚,有个读者发私信问我,让我谈谈到底是单身好,还是找个人结婚好。

我没有具体去分析,回复了一句话: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钱钟书的《围城》,还记得吧。

-End-

-作者介绍-
怀左:文学硕士,资深写作课老师,畅销书作家。个人图书《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平庸至死》18年当当单榜全国第一,个人微信:dapang112506。

在【怀左知识星球】,你可以:


  • 只读经典,我的每日读书笔记分享。

  • 向我提问读书写作、工作、考研等问题。

  • 看到星友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 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欢迎你加入【怀左知识星球】一起学习~
后台回复“怀左”,可添加怀左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聊聊这段时间的读书情况。
从农村到城市,三十而立
《隐入尘烟》中最打动我的四个细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