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亿人设置的权限,90后开始消失的朋友圈 | 微观察

热海大记者站 热海大资讯 2023-04-18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你也是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大军中的亿分之一吗?


“有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开关。”微信总裁张小龙在年度演讲里提及了这个惊人的数据。


现在,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数越来越多;更多的网友选择匿名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手机桌面铺满社交软件,内心却更加空虚寂寞……


在快节奏、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

我们的社交状态、社交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在看似“繁荣”的社交圈,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中的一员?


为此,资讯君调查了同学们关于【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设置情况。



Q:请问你朋友圈设定的他人可见内容是多久?(最近三天/全部/最近半年)



从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了【朋友圈三天可见】,40%的同学选择了展示全部内容,9.76%的同学选择了展示近半年的内容。



而同学们网络社交还是以微信、QQ、微博等主流社交圈为主,但当问及在何处发表真实观点的时候,微信(非全部朋友可见)选项位居榜首,微博、树洞等处匿名发表也同比增加。


同时,资讯君也调查了同学们关于以上做法原因。


设置仅三天可见的同学大部分表示不愿意让新认识的“朋友”了解过多自己的过去,同时自己也不愿沉溺、沉沦于过去;


而展现全部朋友圈的同学表示朋友圈是展现生活状态、社交状况的一个窗口,顺其自然就好。



这两种想法诠释了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交的两种心理状态。


一方面,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同学往往安全感较低,他们或是想屏蔽自己的黑历史或是不愿被新结识的“朋友”窥探自己的过去。


这世上本就没有绝对坦荡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不过是隐藏的多少罢了。

所以有一亿人愿意特意把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也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朋友圈开放的同学能够对自己的社交状态有清醒认识,坦然面对过去的自己,云淡风轻地应对现实中的不如意,活在现实、看向未来。显然,这也是一种理智成熟的生活状态。



虽然社交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我们也常常会陷入社交焦虑的漩涡。



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的情形,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这是资讯君在表白墙看到的一段匿名独白。


“你好墙墙,请问有时候一个人突然想戴着面具生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你在某些时刻也是戴着面具在路上行走的人吗?

你有过深夜在社交圈表露心迹后秒删朋友圈的经历吗?

或许你有多久没有在喧嚣的社交圈畅快地袒露心声了呢?


你也是对社交莫名焦虑甚至恐惧的一员吗?

但是我们究竟在逃避什么?


或许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中我们的“好友”人数已经达到饱和,

然而当我们在深夜独处,困惑、失意、乏味、伤感以致于无所适从的时候,

真正“好友”列表中可以“交心”的朋友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而这在现代人快节奏、喧嚣浮躁的社交生活中,绝非个例!


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给我们生话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亚健康的心理,长此以往会对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背负“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的重壳,我们难以让他人充分了解自己,难以充分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影响正常社交生活;


我们不善于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未来步入社会,我们的生活压力将明显增加,甚至因此会产生不自信的性格;


我们在朋友圈选晒光鲜亮丽的生活图景,营造“虚假生活”状态,实则自欺欺人,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难以承受心理负担、无法接受生活反差。

 

有人说“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是一种无用逃避,避开的不仅是陌生人,还有一些关心你的人;


有人说“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一种洒脱淡然,我过我“细水长流,岁月静好”的生活,与你们看客无关;


还有人说“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佛系人生”的外现;


……


其实呀,资讯君认为:


只要我们没有过度的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那么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观念都是合情合理的。


“各有因缘莫羡人”,社交圈本就光怪陆离,何苦要作茧自缚而自寻烦恼呢?


而我们只需要找到最适的社交状态,【朋友圈三天可见】仅仅只不过是一面镜子罢了。



“朋友圈”山高路远,

但总有人不辞万里,寻你而来。

“朋友圈”高深莫测,

但只有你才是生活社交的主宰。


你说的,要置顶我到地老天荒

🙈

  高考加油 | 热海大门禁须知 | 期末考试安排

 热海大资讯四周年 |  计算机二级考试

交换生  海军献礼70周年 | 摄影攻略 说呗


倪陶 撖毓杰 徐千千 / 文字

王晓蕊 钟楚仪 / 责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