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彝族“四十八甲”的年俗

2017-11-29 鲁尔姑 看彝乡



“四十八甲”来历有多种传说


“四十八甲”来历有多种传说,在此举如下三种。

一种传说是:二十四军靖边部副司令孙子文(彝族名字叫孙子五各),有一次叫家丁清点过年进贡的猪头,旧时彝区过年时有向主子或长者进贡半边猪头的习俗,以示隶属关系或对长者的尊重。家丁汇报共有四十八个半边猪头。从此,人们叫孙子文管辖内的彝族叫“四十八甲”,也可能是四十八个姓氏。


彝族儿童画的彝历年

另一种传说是:邓秀廷管辖范围内,按国民政府保甲制的要求,最早只有“四十八甲”(一甲相当于一个生产组)。以后,随着邓秀廷势力的不断扩张,远不止“四十八甲”,但是,人们习惯叫在孙、邓势力范围内的彝族为“四十八甲”。



还有一种传说是:明朝以前,没有实行“改土归流”的时候,大小凉山共有四十八姓土司。时至今日,有些彝族人在亲家面前调侃时说“我家与四十八家联姻,与二十四家结仇”,以显示自家家族势力大,地位高。


无论哪一种说法,因年代久远,又无史料记载,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四十八甲”就是接近汉区,隶属国民政府的统治,向中央政府纳税和服兵役、徭役的彝族人。



因篇幅所限,在此,就谈谈彝族过年的习俗。在“改土归流”以前,土司统一着大小凉山,彝族大小节日是统一的。彝族每年的大节日有两个:彝族年和火把节。小节日若干,几乎每月有一节。


    彝族为什么每年农历十月过年?可能是受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



彝族每年农历十月过年

  一是十月已是末秋,粮食收完了,过年猪肥了,人闲了,也需要改善生活,补充营养,养精蓄锐,为来年的丰收奠定身体基础。


  二是为了纪念彝族始祖笃慕。这里有一个美丽而惊险的传说。远古时候,笃慕的行为激怒了天神,天神为了惩罚笃慕,准备下七七四十九天雨,这个消息被好心的天将泄露给笃慕听,并在他的指引下做了一只小船。后来,笃慕被洪水冲到一个山头上。笃慕用钻木取火的方式烧了一堆火,引来了很多死里逃生的飞禽走兽,笃慕热情地接纳了它们。后来,笃慕想娶天女为妻,那些居住在他周围的禽兽,就商量着撮合他们的婚事。

有一天,天神巡视人间,发现人间还有一缕青烟和一间草棚,乌鸦在草棚顶上高叫。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天神急忙叫妻子翻开历书看,发现历书已被老鼠咬得残缺不全了。天神气急败坏,急忙追打老鼠,途中被蛇咬了一口,痛得嗷嗷直叫。这时飞来了一只百灵鸟,告诉天神青蛙能治好他的伤。天神的妻子马上请来了青蛙,青蛙要求天神把他的小女儿嫁给恩人笃慕,才给他治伤,逼得天神只好答应。其实天神小女早已向往人间,看上了笃慕。青蛙见婚事已成,便跳进了池塘里。天神抓不住青蛙,伤口日渐化脓,全身浮肿,就此一命呜呼。

不久,笃慕娶了天神的小女为妻,猎犬献上尾巴上的三粒谷种。夫妻俩春天播下了三粒谷子,秋天收获了三节谷穗。第二年春天,他们将三节谷穗种下去,秋天获得九百节谷穗。第三年,他们收获了千斤稻谷。夫妇俩为了庆祝丰收,在夏历十月十六这一天,煮起香喷喷的大米饭,宴请帮过他们和促成他们婚事的天将和禽兽。因此,这一天成了彝族人民的年节。每年秋收后,都隆重庆祝丰收,以祭奠祖先,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鼎盛。


三是受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影响。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十二属相回归纪日,三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三十个属相为一年,一年为十个月,即360天,另加5天为过年日,习称“十月历”,全年为365天。每隔三年加一天,为闰年,即366日。后来因与中央王朝的历法发生冲突而强行废弃,只保留了十月过年的习俗。

从古至今,彝族十月过年,是亘古未变的传统。但是,随着彝族的迁徙、分化。特别是明朝后,大量的汉族涌入凉山,中央王朝在这里实行各种“说不清楚”的政策,彝族的传统文化不但受到冲击,而且逐渐分化、瓦解和消失。于是出现了三个不同时段的过年日。


“四十八甲”过冬月年的传说


“四十八甲”未形成之前,所有彝族人都过十月年。“四十八甲”为什么过十一(冬月)年,有多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坝区和半山区彝族归顺政府后,政府采取强硬措施,统一过春节,但遭到大部分人的抵制,难以实施。后经协商采取折中的办法,统一为冬月过年,此时,汉区正是宰年猪的季节,也算是过小年吧,杀猪就是过年,也算“统一”了吧。


另一种传说是:有一次邓秀廷带彝兵远征凉山南部,前后耗时十个月,耽误了过年的时间,后来到十一月份进行了一次“补过”。恰好那年风调雨顺,政兴人和,以后就形成了冬月过年的习惯。


  还有一种传说是:坝区、半山区和高山地区气候不同。在坝区和半山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既有大春作物,又有小春作物。农历十月,虽然秋收已完成,但小春播种远远没有完成,因此,过年往后推了一个月也就顺理成章了。


  传说归传说,过年的前提是:秋收后,猪肥时,人闲时。所以第三种说法可能准确。



“四十八甲”过年习俗

  “四十八甲”居住地和汉区毗邻,长期和汉族接触,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无论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室内用具,甚至语言表达,都带有一定的汉族特色。这里,简略谈谈“四十八甲”过年的一些习俗。

过年日,一般选在冬月十六至二十七之间,择一吉日。

  过年前三个月要催肥猪,过年前一个月要备好松软干燥的“过年柴”。过年前三天要清扫房前屋后,将屋内的家具、餐具抹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厅堂、卧室、厨房内用长帚清扫一遍,不留一丝蛛网和灰尘,不留一处卫生死角;所有农具都要归类存放,备好过年所需物资。做到院坝宽敞明亮,屋内干净整齐,迎接“年”的到来。

过年前第一天,每家都派人到松林里,挖两棵小松树,砍两枝松枝,拔下不计其数的松针,大概需要一箩筐。这是过年时不可缺的“战略”物资。过年的第一天,天蒙蒙亮,主人就忙开了,关好一切牲畜,在自家大门两边栽上两棵松树,在正门两边插上两枝松枝。从大门、院坝到正门撒上稀疏的松针,在堂屋和神柜上铺上厚厚的松针,据说是迎接远道而来的祖先们。

  远古时候,彝人始祖笃慕被洪水冲到“孜孜普乌”(有人说在今天的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笃慕认为这里是人间天堂,于是在这里娶妻成家,休养生息。笃慕前后娶了三个妻子,每个妻子为笃慕各生了两个儿子,所以,有笃慕六子之说。

传说,笃慕去世后,子女们为争夺遗产,发生了内讧,甚至大动干戈。笃慕第二个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火”(秋林),一个叫“恒”(古侯),在争斗中失败,两兄弟急忙逃离可爱而可恨的故乡,向西逃奔。当时正值八月,阴雨绵绵。面对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兄弟俩茫然不知所措,后有追兵,前有大江阻隔。正当兄弟俩绝望时,老天有眼,一棵参天的松树,随着泥石流垮塌,刚好横亘在大江上。兄弟俩急忙跨过大江,到西岸时,追兵已到东岸,追兵准备跨江时,这棵松树随着暴涨的江水,奇迹般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兄弟俩得救了。


从此,兄弟俩在这神奇而美丽的大小凉山,娶了美丽而善良的土著璞人之女为妻,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据说,今天的凉山彝族都是他俩的后代子孙。彝族人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灵魂离开躯体回到祖先居住地。因此,有用松枝搭桥迎祖的习俗。铺完松针后,主人撮上一升或一斗玉米或荞籽,放在院坝旮旯处,说是祖先的马料,然后开始挖烫猪的地灶,架锅烧水。等到水要烧开时,按长幼辈分,渐次宰猪。猪杀死后,把猪抬到院坝正中,头朝东方,四肢叉开,俯卧大地。主人舀一瓢清水,放入一块纯洁的小石,再放入一撮青蒿,在猪身上按顺时针方向转三圈,口中念念有词,示意祛秽除污。然后,在猪背上工工整整地放上一板鞭炮,从尾部点燃,告知祖灵,此乃祭品。




猪烫好后,把猪捆在梯子上,猪头朝下,用热水和冷水清洗两次,然后开剖。第一步,取猪舌;第二步,从尾到头剖开;第三步,取内脏。这时要看猪胆(代表人丁)、猪脾(代表凶吉)、猪膀胱(代表粮食)。主人先把猪肝、猪脾、猪肾各一半(另一半留待送祖用)和瘦肉,放在火塘上烧烤,待肉熟后,放入木制的盘子上,撒上盐,倒上一杯酒,开始祭祖。


主人托上酒和肉,在火塘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三圈,并且口中念道:

    说——哦——说,请出去吧!


  污泥浊水,污物秽尘,请出去吧!


  路上方的彝鬼,路下方的汉鬼。请出去吧!


  妖魔鬼怪,魑魅魍魉。


  念毕,又按逆时针绕三圈,并念道:


  说——哦——说,请回来吧!


  会生育的女神,会持家的男神,请回来吧!


  丰收的食神,肥美的畜神,请回来吧!


  远离的祖灵,逝去的先人。

念完后,把祭品用双手托起,举过头顶,在神柜前庄重而严肃地念道:

尊敬的祖先们,


年份有十二年,


今年是吉年;


月份有十二月,


今月是吉月;


日子有十二天,


今天是吉日。


今天是大吉大利的日子,


你的后辈子孙们,


在这里进行隆重的过年仪式。


但愿您,保佑我们,


人丁安康,稻谷丰收,牛羊肥壮。


来年此时,更有丰盛的祭品,


祝你们,在短暂的三天里,


心情愉快,万事如意。

念完后,把祭品用双手托起,举过头顶,在神柜前庄重而严肃地念道:


   念毕,轻轻地把祭品放在神柜上。过一会儿,把祭品卸下,按照长幼、主客顺序依次品尝,放开所有的牲畜。

这时,后辈们把猪从尾到头劈成两瓣,放在堂屋正中,进行分类处理。祭祀用的猪头,拜年用的猪前胛,剁下两个火腿,然后把肉砍成若干块。这时男人们“工作”基本结束了。女人们开始忙开了,清洗猪内脏,腌渍腊肉,灌装香肠,准备晚饭,供上祭品,主要是猪头、米饭、汤和酒。到了后半夜,夜深人静时,还要供上一道祭品,主要是捏成不同形状的荞馍九块,插上九支筷子,摆上九片大小一致的叶子烟。

俗话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食品;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话;火把节三天,没有玩错的地方。”“过年有三个肚子”,过年是肚子的节日。男人们相邀而去,三五成群,挨家挨户,互道吉祥,敞开胸怀,尽情豪饮,享用饕餮盛宴,一直喧嚣到灯火阑珊,万籁俱静。

第二天是孩子们的节日。孩子们带上自家饭、肉、菜等,集中在一起。自己动手,集体会餐,唱歌跳舞,自“饮”自乐,燃放鞭炮。(这里的孩子没有玩猪肘的习惯)男人们又上演了昨天的一幕。过年三天,女人是忌出门的。这一天,老人们酒后的喧闹声、孩子们的鞭炮声、年轻人的歌声,此起彼伏,久久在村寨上空回荡,形成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整个村寨沉浸在一片欢乐、吉祥、喜庆的气氛中。



第三天,公鸡叫之前,进行送祖仪式。全家起床,移下供品,祭祀两次。第一次祭上杀猪时留下的猪内脏,第二次翻热供品,外加一道煎豆腐,并念送别经。移下供品,供全家品尝,再燃放一板鞭炮。这时,全家男女老幼齐唤家畜家禽神,预示今年的“年”圆满结束。


图/文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华  宋明   鲁尔姑


【凉山日报新媒体出品】


主编:蒋映春  副主编:苏勇

责任编辑:马海伊生

值班编辑:阿说阿付



往期精彩

彝族美食|“乌色色脚”坨坨肉

2018屏山彝族年来了,就在这个周末!

彝族小伙陈云演唱《你做妈妈 我做爸爸》唯美动听

西昌市彝学会做的两件实事获点赞,凉山民族文化宣传到国际大舞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