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彝族诗人鲁娟笔下的“自然之美”非常静美

2018-01-15 鲁娟 看彝乡


原标题:自然之美



  一月的成都,气温骤降,半夜醒来发现忘记把窗关严,被一丝清冷的空气扰醒。有一刻,恍惚身在乡下,多么怀念那些与大自然完全融入一体的纯粹时光。


  这不是一个适合怀旧的时代,我也不是喜欢怀旧的年龄,但一些久被遗忘的美好记忆如倒带的电影飞奔了过来。


 少年时读《瓦尔登湖》,读不出其中的哲学高度和深远意味,仅仅感觉是在欣赏美文,甚至片面地钦羡作者与世界隔绝的隐士生活。三十岁后再读,终于有了一些新体会,其实梭罗保持着异常清醒的世界观,比任何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上苍赐给的自己,正因为如此,他才遵循内心强烈的召唤,用二年的时间独居瓦尔登湖畔与自然肌肤相亲写下传世的18篇散文。 “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您出卖过那些晶莹剔透的美的馈赠吗?

琉璃岁月的尽头,看窗前的一帘幽梦。叹息,奈何此生,爱上你? 萦绕在心底的微笑,红颜劫。樱花落尽,繁华已逝,思念如水,想念如花。 伊人独舞,惊鸿之姿,舞中生怨,莫失莫忘,慧如兰沁,面容憔悴。天尽头,落花不懂伊人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人们浑然不知,仿佛聋哑。我们的耳朵多久没有被啁啾的鸟声洗过,我们的眼睛多久没有享领过大自然的盛宴?


  在这工业化、全球化、知识爆炸的时代,谁愿意停下匆忙奔波、加速度的节奏等一等灵魂的脚步?在庞大的数据信息面前,也许所有自然之美是无用的、奢侈的,这些奢侈的美似乎非要等到耄耋之年才会被唏嘘怀想。


 可我不愿意我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没有见过真正的碧蓝天空、清澈湖水、茂密森林和连绵大山。我不愿意她叫不出任何一种植物的名字。我不愿意她面对羊羔和马驹的呢喃时感到恐惧。我不愿意她没有玩过任何与土地与自然亲近的游戏。我不愿意她的童年记忆空洞贫乏。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我想生活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泰戈尔说:“神等待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当我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向故乡讨救渐已枯竭的灵感和光芒四射的美时,十年前那次寻找童年之旅仿佛近在眼前——


  “瓦岗,瓦岗/那个摇动清脆法铃的腹地/带给我充足的水源和灵气/带给我与生俱来的美丽和忧伤/我本该骑着黝黑的马匹/在瓦岗的粮食和月光前歌唱/我本该在一个清澈无比的早晨/在瓦岗纵情的热闹中出嫁/可是一切偏偏远离了……”瓦岗——那个盛产草莽英雄和漂亮人群的地方,那个我曾在诗中苦苦动情描述的地方,它边缘到令人遗忘,陡峭得绝望,它不为人知的美却惊心动魄。


 瓦岗特有的好天气毫不吝惜地拥抱我,像一位母亲随时准备迎接归来的孩子。大地上立着劳作的人们,一处处小黑点遥远而亲切。车窗外小阿以们顽皮地挥手致意,那些红扑扑的略带泥巴的脸,宛如夜空中明亮的星子,我惊讶于遇见童年的自己。一路上总能遇见羊群,它们慌忙地让路,有些凌乱,纯洁的目光让人心生惭愧,它们一生从未翻越过更远的山抵达更远的路,儿时曾有多少次我差点迷路,多亏这些天使,它们洁白如雪,闭上眼就能带我回家,仅仅需要混入它们当中。


  而那条通向小学校的那条明晃晃的泥巴路,正如叶赛宁笔下的池塘,多年来温柔地等着我,我常常听见小雨后穿着雨鞋踩出来的噔噔声。在泥巴路的两侧,一片片葳蕤的草木间,我曾耗去童年巨大的热忱花费在寻找无名的蓝色小花,一朵一朵的惊喜携着我一次次的天真烂漫,不用怀疑,它们都是赐给我最初爱的小小的源头。


  在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街上,曾有多少集市上的马匹聚集在一起,嘶鸣声此起彼伏。街子入口处那家古老的银匠铺永远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以祖传的手艺和好脾气,赢得了方圆十里的好名声。黄昏中的山路,集市上散去的男人和女人,一前一后,保持含蓄的距离,沉默且心照不宣地走着。


 每当闭上眼,这些刻骨铭心的童年片断如汩汩细流奔涌而来,喂养我在城市中干渴的嘴巴,怂恿我写下许多这些诗句:“有一年/异乡人醉卧大地/半夜惊醒,幻觉/一只清亮的乳房/滚入怀中,慌忙间/他几次伸出手去抓/铺满钻石的星空/想要把这酥软的被子/盖上身去”、“山毛榉伸开拥抱的手臂/红枫托起鲜艳的下巴/灌木丛一遍遍踮脚张望/有孩童曾在溪边玩耍/欢笑如一弯新月/无处可藏/它们宠爱他,犹如宠爱一头浣熊”、“醒在空气清新的早晨/新鲜渗进每一寸肌肤/每块骨头都有隐隐生长的危险/一不小心,会长出犄角/与梦中的野鹿开始一次邂逅/云朵走走停停,并不着急赶路/各色花香混合得迷醉/快乐如此简单,如林间的蘑菇/一簇两簇,自然而然/不必担心幸福转瞬即逝”……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多么感恩大自然赐予我那么多充足的养分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倘若没有在一个小山村度过童年的经历,很难想象我会成为一个诗人。至今记得1987年初秋的某个傍晚,四周沉寂、白日活跃的小动物们发出的声响都已隐去,花朵的颜色慢慢转暗,空气中弥散着庄稼地里各种粮食谷物将熟未熟的气息,当我坐在一个小石凳上,凝望着夜色从大山侧面一点点落下来,第一次感到莫名的淡淡的忧伤,那个傍晚的心境应该算我平生写的第一首诗。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过,“我们所有的人,尤其是现代人,应该对我们对于环境的无知感到恐惧”。我们承认,许多时候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是一句空话。著名作家阿来谈到中国当代文学中对自然关注的缺失时就常感到焦虑,提出我们的自然到哪儿去了?他说,“这些东西在中国的叙事文学当中不存在,已经有非常非常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会忘记自然。”

 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被认为近五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作家也是生物学家,讲述某一年她突然发现过去春天来临时在美国乡村歌唱的各种鸟陆续消失了,失去声音的春天是如此寂静,自然界毫无生机,她开始追踪这件事,发现根源在于大面积使用一种叫DDT的农药杀虫剂,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她个人的力量竟然战胜了美国强大的化学工业,导致1972年在美国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全世界已经没有DDT的生产厂。从此《寂静的春天》在全球拉开了绿色农业的序幕。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我想此书及其作者的成功在于更多人对保护自然的觉醒,是良心和真理的胜利。作为一名写作者,仅仅表达敬意是不够的,怎样表达和书写自然之美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我已做好了上路的准备。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今夜想起写过的一首《小夜曲》:“有一些凌乱,/但却经典/当这些天生的建筑师/忙碌开来。/那些巢,随处可见/在高高的核桃树上,/或者白杨树,/或者板栗树,/……/蛐蛐声清脆的夜晚,/我和它一起醒着/一只小鸟蛋,/因喜悦而轻轻颤抖。/仰望一颗星星,/它离得比我更近。”醒来的我是幸运的,虽然不及故乡那只小小的鸟蛋,但一些濒临消失的美从纸上跳出来拥抱了我,只怕我的纸跟不上我的笔,愿这些从大自然深处淌出的词语轻轻歌唱,唤醒睡梦中的您。




文/鲁娟  


【凉山日报新媒体出品】



主编:白明云

责任编辑:陈小玉

值班编辑:拉克子黑


往期精彩

西昌学院留学生参观了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后,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

吉克隽逸深情演绎王力宏的《依然爱你》,再现音乐灵魂

山鹰组合《彝语老歌联唱》奥杰阿格作品音乐会现场版

阿鲁阿卓与腾格尔对唱《传说》,听醉了所有人!

“衣冠无语,演绎大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即将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