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春走基层③|“农民夜校”激活“造血能力” 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8-02-18 看彝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51jmk782&width=500&height=375&auto=0


脱贫奔康,除了政策的支持,关键还得靠贫困群众的实干。过去,在凉山,不少老百姓主观能动性不强,脱贫技能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凉山州喜德县率先办起了“农民夜校”,在农闲时间教老百姓文化知识。


政策支撑

促进夜校办学“稳推进”



小山村位于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平均海拔2800米。小山村也是喜德县第一个办起“农民夜校”的贫困村。近年来,在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煤监局和喜德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支持下,于2016年7月在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夜校”,把“农民夜校”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着力打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村民家的母猪生了10只小猪崽,但是由于他们不懂的该怎么照顾幼猪和缺乏相关的养殖知识,最后10只全部都被冻死了,当时我觉得很可惜,所以回来之后就准备创建个农民夜校,对村民们进行一些养殖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养殖、种植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第一书记吴霄说。

 


灵活施训

防止夜校办学“效果差”



农民夜校的课程设置也是多样化、灵活性的。据喜德县冕山镇镇长马海阿里介绍,“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以“菜单式”,由学员来“点菜”,我们老师来“下厨”,今年县上出现了几家养殖大户,在县上申报了3家家庭牧场,因此也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现在村民们对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比以前大得多了。”


在农民夜校,村民们除了学习种养殖技术,还要学汉语、学政策、学新风。同时还统筹师资来源,邀请专家到村授课,这样既提高了群众致富增收的能力,同时又让他们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此外,还定期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技人员和当地的“土专家”,围绕该村“四小产业”(肉牛、山羊、土鸡、大蒜),对村民们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讲授实用技能技术。



截至目前,小山村党员和大户带动成立了2个合作社,兴办1家矿泉水厂、2家“农家乐”、1个家庭牧场,并把12名党员培养成了致富能手。


“去年我们家开了一家农家乐,开业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开始盈利了,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做生意,在农民夜校上课老师们教我们怎么做生意,怎么经营农家乐,真的很感谢他们。”小山村村民陈宝琼说。

 



强化保障

防止夜校办学“持续难”



据了解,喜德县将“农民夜校”的工作经费被纳入了对口帮扶专项资金,专款用于日常运行、管理维护、教材编发等。并确定驻村第一书记为夜校校长,根据村民居住分布情况,设立三个分校,把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党员选为分校长。邀请县镇领导、第一书记、农技人员、致富能手等作为骨干老师。因地制宜编撰教材,比如,委托安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历时3个月,专门编撰了“汉、藏、彝”三个语种版本的《四川省乡村安全知识读本》作为“农民夜校”的教材之一;根据喜德县编写的《农民夜校综合实用教材》,制作了一套浅显易懂、人机互动的视频教案,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学习,切实提高了学习实效。

 


据了解,截止目前,小山村“农民夜校”已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培训村民1500余人次,40余人取得了特种作业资格证。20余名村民在村里兴办的2家农家乐和1家矿泉水厂实现就业,实现月均收入1800元;全村137名村民在外务工就业,实现月均收入2500—3000元;今年每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已分红947元,目前小山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经突破6000元。







文/图/视频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予婕


【凉山日报新媒体出品】


主编:白明云

责任编辑:陈小玉

值班编辑:拉克子黑


往期精彩

习近平在大凉山(大量现场图片)

习近平彝家火塘话脱贫!(视频)

让彝区孩子听懂课 上好学

阻断代际贫困 夯筑发展之基 ——凉山州教育扶贫综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玛牧代表性传承人──沙马史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