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检察官向律师的逆向流动,注定影响司改的现在和未来
说到今天的中国律师,讲民国历史,讲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讲改革开放初十几年,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1996年,首部律师法出台,将律师从体制内的公职人员转变成了自收自支的社会执业者。20年后回头一望,当年司法体制的一次小变革,不经意间催生了一个法律人的新职业。
2015年4月,司法部称全国现有执业律师27.1万余人,律所2.2余万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1445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4033人,律师党员7.4万余人。办理各类诉讼案件283万多件,担任法律顾问50万多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36 万多件。
中国律师发展的这20年,坦率地说,也就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去公职化发展的20年,相比法官检察官,这个新生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确实有待提高,行业规则和自律机制缺失(显规则不着边际,潜规则难有共识),社会形象有点摇摆不定(获得正面肯定很难,得到负面评价很容易),但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中国律师作为新一代法律人已基本实现职业化。
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是走上社会执业之路的中国律师必须翻越的三道坎。后两道坎横卧在路上,第一道坎已迈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今天的律师行业正加速市场化
执业律师为社会提供服务获得报酬,本质上是一个市场行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化的观点,至今未获官方确认有多重因素,难言之隐,非一日可除。
不敢面对法律服务市场,不能探索法律市场客观规律,是中国律师始终难以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快速推进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上讲,中国的法律需求非常大,比如以人口占比计算律师的人均拥有量仅有万分之二,是多数发达国家平均标准的六分之一甚至更低;每年全国法院收案一千多万件,五分之四没有律师代理。2014年,中国律师行业全年营业收入约570亿元人民币,不足全球前三家国际律所的总和,也不及任何一家央企的营业额。按27万律师人均21万的年营业收入计算,整个行业处于温饱阶段。但考虑到二八因素,大约有20%律师已进入社会中高收入群体而受人瞩目,也是事实。
法律服务市场化魔咒很多,面对市场化进程,律师最纠结的是收钱、最难处理的也是收钱,最惹麻烦的还是收钱。法律市场化程度愈加速,行业管理愈跟不上,律师发展在不同地域、不同律所、不同律师之间,愈呈现严重不均衡性。全国而言,27万律师和570亿元年收入的75%往东部集中,中西部虽然有大量法律需求,但因为多数需求者无购买能力,加上政府采购不给力,大量基层律师面临艰难生存(总有人问,为何财政要拿钱给穷人请律师来和政府对着干,让一直呼吁推动政府采购法律服务的老韩,常常无语)。
只要市场化继续成为律师行业趋势,所有这一切不均衡现象,丝毫不影响律师中的少数中高端收入人群所代表的行业未来前景。法律市场化下的律师职业,对处于司改大潮中的法官检察官们的诱惑与吸引,便注定只增不减。
3、今天的律师开始扮演除经济角色之外的其他角色
纵观世界各国,律师扮演三种角色。经济角色是挣钱,端专业服务的饭碗,和其他专业服务业并无不同;社会角色是维护公平正义,成为司法天平上那个不可或缺的砝码;政治角色是参政议政,展现更大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从律师的经济角色看,执业律师服务的有偿性,让律师容易陷入天生为有钱服务的怪圈。法律市场化趋势,让行业容易产生拜金主义倾向,若个别律师再以挣大钱炫耀于世,更容易引发社会强烈负面观感。金钱至上一旦主导律师服务,法律市场走向商业化,律师队伍难免鱼龙混杂。其实,市场化不等于商业化,律师更不应该成为商人,不过,这个话题留待老韩以后再说吧。
从律师的社会角色看,如何满足没有能力负担律师费的普通百姓需求,如像如何满足一般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一样,本是政府的责任。不管何种原因,当政府事实上未能为普通百姓提供应援尽援的律师服务时,执业律师要主动扮演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角色,既具有巨大舞台,也需要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奉献精神。对任何一个律师而言,当你成长不够时,你的奉献是有限的。当你有所成长时,你的奉献又很容易被误解。一个律师在一起重大刑案中收钱替嫌疑人辩护,比一群富人在汶川地震中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受到的社会谴责还多,为什么?
无论社会还是律师本人,对律师扮演社会角色都有误区。律师为委托人尽责的本性,致使律师职业从整体上讲不可能胜任大众期待的匡扶正义角色,更难以在所有个案中展现助人为乐风采。但是,这个职业太容易引发社会影响,太容易触动社会警钟,尤其当社会正处于眼下这个关键的转型阶段之际,更是如此。人们希望在每一个案件中看到律师挺身而出的身影,每一个律师也希望事事处处不辜负民众的期待,可是,可是……可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毕竟太少太少。
从尝试扮演政治角色看,中国律师尤其稚嫩。当党员律师在全国律师中拥有高达27.3%,远高于党员占人口6.6%的平均比例时,细数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5500名律师的政治身份,估计至少70%并非中共党员。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中国律师要想同时扮演三种角色备受煎熬,是今天中国社会之现实。角色的难堪和选择角色的尴尬,交替影响着行业发展进程。一个律师在社会角色上要有担当,但前提是在经济上要负担得起。一个律师在政治角色上可以有抱负,但应该坚定正确方向,不应剑走偏锋而让整个行业蒙受灾难。
4、法官检察官向律师的逆向流动,注定影响司改的现在和未来
法官从何来?全世界大致两种模式,一是司法官选拨培养,二是从执业律师选任。不同法律职业之间的构成,好比一个正三角形,法官处于三角型的顶端,少而精,精而优,其他法律职业处于底部,多而广,广而扎实。
中国律师27万,法官检察官总数超过27万,正好是个倒三角型。律师行业的滞后发展,使其总量上不足以向法检系统输送人才,犹如一个小蓄水池,无法向一个更大蓄水池供水。抛开其他因素,若不改变倒三角关系,几乎不可能产生法律职业之间的正向流动,这是老韩十几年前提出的观点。可惜今天这个状态不仅未改变,优秀法官检察官纷纷辞职当律师的逆向流动,反而成为司改开始后的一大景观。
鼓励德才兼备的优良律师正向流动成为法官检察官,短期遭遇逆向流动的尴尬局面,从中长期看,或许还将继续。
以律师和法官为例,,法官每年平均办案100件以上,案多人少,准入门槛高,司改后的晋升空间似乎有限;律师每年平均办案10件左右,案少人多,整个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滞后,中高端人才匮乏,正好形成对优秀法律人的强烈需求接口。
在此情况下,用优中选优标准遴选法官的尝试刚开始,靠什么留住现有法官中的佼佼者,反而成为司改面临的一大难题。据上海法院2015年最新数据,实行员额制后的法官工资较一般公务员上涨43%,但一般公务员涨了又如何?而2014年上海律师的最新数据则是,1,8万人律师总创收约100亿元,人均营业创收55万,人均年收入约在27万元,中高端律师收入至少在50万以上。优秀法官显然不是因为员额制后的那点经济待遇提高,可以安心留在体制内的。与律师相比,同为法律人,让法官得以成为法官的那种自豪、那种尊严和那份荣誉在哪里?司改带给了他们多少改变?
5、警惕中国律师行业的滞后发展,不仅限制司改空间,而且为司法公正埋下新的隐患
今天司改的每一点进步,自始需要律师参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机制改革,更离不开律师。强化律师权利保障仅仅是问题的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在于,如何扩大律师参与代理诉讼的基本面和量。律师代理诉讼的份额,至今只有法院受案数的五分之一,法院放开立案后,出现更多普通民众无力负担律师的局面。面对“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摆在法院面前的,恐怕不仅是一句“案多人少”就能说清楚的矛盾。在“案多人少”的后面,等待法官们的还有,一方面要直接面对那些对诉讼一无所知、又无力负担律师的当事人拼死纠缠的尴尬难堪;另一方面还得应付那些愈来愈成熟的律师代理人、为当事人利益敢于挑战每一个案件程序的顽强拼搏。
司改从人财物体制改革开始,寄望民众信法不信访从此为历史遗留问题埋单,同时期待通过让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的去行政化努力,树立起中国特色的司法公信权威。顺利推动这一切的核心要素,首先不是法治思维观念的培育,不是财物的分级保障,而是法律人的互动,是一直公职化的法官检察官与今天非公职化的律师,两种不同行业组成的法律人的良性互动。据老韩观察,若司改逐渐被迫转向为优秀司法人才不流失的改革,今日司改因单兵突进可能遭遇的风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未来律师行业如何发展,其变数不仅影响律师自己,更影响着司改的继续,但愿不至于成为妨碍司改前行的天花板。
正如我们看到,一边是法官检察官的逆向流动,加剧着司法人才遴选的僵局。在正向流动不足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法官检察官的自我繁殖机制不会改变,司改的快速推进只会进一步暴露优秀司法人才来源的短缺,让打造一个廉洁高效又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变得愈发艰难。另一边是法官检察官进入律师行业一旦渐成气候,无论是退休或提前退休的法官检察官成为律师,还是现有法官检察官辞职成为律师,现有律师人才结构都将迎来第二次重大改变,律师行业的整体素质或许能如愿提高,但也为司改确立的司法公正埋下新的隐患。比如隐形代理问题,在现有行业管理本身亟待规范的情形下,将使得未来防止司法腐败的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和复杂。
本文转自:法制网,稿件来源: 德云看法,作者:韩德云,重庆律协会长、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内容略有删减。
好文推荐:
4、批捕权应当归口法院还是检察院?
5、突发新规!法官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确保同案同判(2020)6、填志愿啦!法学“五院四系”拍了拍你7、献给在法院工作的姑娘们8、另类法律小常识:为什么很多女律师都是单身?法院门前蹲的是貔貅?9、悲悼!武汉中院法官刘培元(培哥)与世长辞…↓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0年最值得关注的法律公众号↓↓↓等待您的品鉴↓↓↓ 中国10万法律人都在关注
中国10万法律人都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