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生斌能不能开始新生活,谁说了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冰川思享号 Author 沪生



关注我们



4年前的一场悲剧,让林生斌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孩子,舆论场上巨大的声浪也让他成了众人心中的“完美受害者”。随后的4年中,林生斌也始终在社交网络中保持着这种形象,直至这次公开宣布再婚得女。


最近这件事,坏姐姐想说的是——


作为一个痛失妻子和三个孩子的人,林生斌经历的痛苦是外人无法体会的,也无权去评价的,他自始至终都是这桩悲剧中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有权去争取索赔,也有权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同时,作为一位众人心中的“完美受害者”,这四年间,他也的确或主动或被动地在舆论场中维持着这一形象,并有所获益——社交网络,大众舆论,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你可以从这种狂热中有所收获,也势必要去承担被反噬的代价。


网络的盲目,狂热,无意识,让这个时代特别乐于“造神”,我们要警惕一切造神,不要去塑造,也不要成为那个“神”,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神,有的,只是一个个复杂的普通人,这其中,也包括你和我。





|沪生
来源|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



林生斌,一个已经淡出公众视线很久的名字,突然占据了舆论场的C位。原因就是这位当年“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受害人,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组建新家庭。

乍一听,一个经历过人间惨剧的男人,终于能从刻骨铭心的伤痛里走出来,这不是挺好的事吗?但很快,舆论的风向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众多网友指责林生斌在妻子去世后没几年就有了“新欢”,十分“薄情”。

▲林生斌发布的微博(图/网络)

更重要的是,在那场惨痛的事故后,林生斌以“潼臻一生”创始人的身份,再次回到公众面前,并表示“潼臻一生”对他来说,不再只是一个品牌、一件衣服,而是他的孩子和全部念想。

有网友认为,这是林生斌为自己确立的深情“人设”,而组建新家庭的决定,已经让他的“人设”彻底崩塌。

一时之间,一个曾经被无数人同情、得到过无数人鼓励的好男人,似乎已经“翻车”,成了不少人眼中“无情无义”的“心机男”。

那么,这事到底该怎么看?林生斌开始新生活,是错还是对?


1


其实,与其说很多网友在关注林生斌的人生选择,不如说他们更关心的是,林生斌到底是不是“好(男)人”?

产生这样的疑问也很正常。因为,在当年的事故发生后,林生斌只要出现在公开场合,就以悲情的面貌示人。

这么多年来,大多数网友给予他同情和支持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林生斌对逝去妻子和孩子的念念不忘。


▲家人逝世后,林生斌曾承诺要创立慈善基金(图/网络)

同时,他所创立的服装品牌,也因为其受害者的身份而获得了不少“无形资产”。尽管有些东西很难被量化,但林生斌的生意因为其自带的悲情色彩而获利,是很难被否认的事实。

翻开林生斌的微博,从其半年可见的发布内容里不难看出,他的所有商业宣传都围绕着骨肉亲情。消费者因为联想到他的不幸遭遇而选择照顾他的生意,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如果有网友因为感到自己的情感被“欺骗”而选择表达不满,这完全是合理的。

▲清明节林生斌还在发布怀念去世家人的微博(图/网络)

但是,单纯地用“好”或者“坏”去评判一个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个世界上很少有百分百的坏人或者好人,每一个个体的道德品质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灰色地带。

从古希腊悲剧看到现代派文学,你不难发现,人类的那些缺陷一直都在,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恐怕再过几千、几万年,这种情况也不会变。

这也就注定了,“三观党”永远能赢。不管是《简爱》还是《呼啸山庄》,再经典的作品,也经不起“挑刺”。只不过,纠正完三观以后,艺术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因为完美无缺的人,也就不再是“人”。

林生斌当年因为失去最爱的人而悲痛欲绝,这不会是不真实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听闻那样的悲剧,连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感到心痛不已,何况是朝夕相处的丈夫和父亲?

林生斌现在没有那么“深情”,可能也是真实的。如今他公布的不是恋爱,不是结婚,而是一个新的孩子。这一整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确实短不了,综合各种因素来看,林生斌被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

▲网友对于林生斌再婚生子的质疑(图/网络)

但其实,这不过是林生斌的一体两面。不是他“变”了,而是人性的复杂决定了,怀念旧爱和开始一段新恋情,是有可能同时存在的。

林生斌从前没有那么“好”,现在也没有那么“坏”。比如,在当年的事故后,他也参与了不少慈善事业,毕竟始终保持低调,这也是事实。

或许应该这么说,之前林生斌不该被神化,现在也不该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他从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如此而已。


2


造成如今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要怪,只能怪林生斌之前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太过完美。这到底是不是“人设”,是不是林生斌及其团队(如果有的话)有意为之,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当初捧得有多高,现在摔得就有多惨,这样的反转,不能说林生斌本人一点责任也没有。

尽管如此,不少网友还是明显“过界”了。他们对林生斌的评价已经明显超越了理性批评的范畴,一跃成为人身攻击甚至是肆意谩骂。这说明,很多人还是没搞清楚私域和公域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在林生斌宣布组建新家庭之后不久,他的前小舅子就在微博上发文手撕。言语之间,很明显地表达了林生斌占用了当年的赔偿款,不愿意支付给亡妻父母的情况。此文一出,更多网友的情绪被点燃了,场面彻底失控。

▲林生斌亡妻家人发布的微博(图/网络)

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说实在的,恐怕只有相关当事人知道。而且,由于立场的不同,恐怕硬要说个孰是孰非出来,也不现实。

不过,根本问题在于,这完全是家务事,根本轮不到其他人来掺和。私域里的问题,就应该在私域之内解决,这是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也是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判断标准。

如果每个人的私事,都要被摆到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所有人的道德审判,这将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将心比心,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

当然,网友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这应该停留在公域。比如,对林生斌所创立的生意、品牌,广大网友作为消费者,大可自由选择。如果情感上不能接受,可以不买、不看,甚至表示抵制,这无可厚非。

一句话,林生斌到底有没有利用网友的感情做自己的生意,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但关于他该不该有“新欢”、他对亡妻的感情、和亡妻一家之间的财产分配等问题,则超出了公共讨论的界限。凡事过了“度”,不仅问题说不清,更会造成各种“失控”。

▲网友评论(图/网络)

比方说,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人在利用林生斌制造性别对立、阶层对立,这就是把公域和私域混为一谈的严重后果。去看看那些极端化的留言,显然已经完全偏离了事件本身,沦为某些人表达自我观念的工具。这样下去,讨论本身已然失去意义。


3


有人说,林生斌公布组建新家庭的消息,是个很不明智的决定。像他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隐姓埋名,低调地过日子。如今弄出这么大的风波来,是考虑不周到的结果。

其实不然。试想,如果林生斌现在不公布,以后被个别眼尖的网友挖出来,后果可能更惨。

▲部分网友的评论(图/网络)

也就是说,早公布晚公布,林生斌都逃不过这场“劫难”。难怪他自己都预料到,只要一说出来,就会有“狂风暴雨”。

问题是,难道我们现在碰到点事,就真的没办法平心静气地进行交流和讨论?

答案好像是挺悲观的。不久前罗翔老师也彻底退出了社交媒体,按理说,他人品过硬、人气高涨、口才出众,应该不惧怕非议才是。但残酷的事实是,他根本抵挡不住各种杠精的挑战。

现在的网络公共舆论场,话题出现后不久就会转向极端化,各种煽动仇恨、对立的言论随之而来。各方越说越起劲,恨不得把对手赶尽杀绝。“理中客”都成了实打实的贬义词,除了挑边、站队,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哈贝马斯先生还提出什么交往理论,先让他老人家来微博发两个帖子怎么样?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只能选择“闭嘴”。想要理性讨论的纷纷消失,舆论场的主导权只能拱手让人。大家都不敢表达意见,你说,公共领域的讨论还有什么价值呢?未来的价值观会走向何处?

我替林生斌想了想,到底他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想了半天,觉得应该是这样——林生斌花个二、三十年(短了不行)去怀念逝去的妻子和孩子,然后慢慢从社交媒体上退出,等人们彻底把他忘记以后,再悄悄地开始新生活。更完美的方案是,他还是一辈子生活在怀念里算了。

▲林生斌(图/微博)

问题不是他能不能做到,而是为什么他必须要做到?换句话说,为什么设立道德模范和完美偶像的热情,始终没有从公共舆论场消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正视人性的复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其实,即使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该强迫他人做到。康德把道德看作“自律”,可有些人总是只想着“律他”,这种“道德热情”从来不是真正的道德,而是一种病态罢了。

这种病要是治不好,你我总有一天也会遭殃。





后台回复“群” / “进群”添加坏姐姐,

进入专属粉丝群~

一起畅聊,还有机会参与抽奖哦~





推荐阅读

王思聪的厌女往事

这些年,爱喝酒的汪小菲到底搞砸了多少事?


当佟丽娅终于不再“高攀”陈思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