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书写者|三年熬万个钢板字入方正字库
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向际纯的心情。三月初,他的钢板字被收纳入方正字库,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在电脑中使用这一中文字体。
75岁的他,曾经写有一手人人称赞的钢板字。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手好字也成为历史。五年前,向际纯在女儿的启发下,决定重新拾起这段回忆。他翻遍了现存的钢板字印刷品,发现规范的、标准的、艺术价值高的、特别适合电脑文字编排的并不多。
于是,向际纯花近三年时间,在平板电脑上写了近万个钢板字,“也许这些字可以留给后人”。其间过程,寂寞难熬,却温馨感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安娜
“爸爸,你看看你写的字,重心不稳,大小不一。”女儿说。
“唉,那没用了?”向际纯被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
“谁让你不科学地对待?”女儿说。
“哈哈,那就算了吧,就当送给你了。”一肚子委屈的向际纯,故作轻松笑道。
这是两年前向际纯父女俩最后一次关于这批钢板字的对话。
向际纯的字被录入方正字库 。
“刻钢板”是上世纪下半叶的刻印文字方法,将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写字,然后用油印机印刷出来。记忆中,那是带着浓浓油墨味的试卷、讲义、小报……不小心沾到手上的墨痕。
写好钢板字不容易,下笔太轻,蜡纸上的蜡没刮掉,字印不清晰;下笔太重,蜡纸被刮穿,油墨渗透太多,字印出来就是一团黑。一副好的钢板字,可以反复印刷一百多张,还非常清晰。
向际纯的钢板字工具。
其实,向际纯的这些钢板字并不是在钢板上完成的,而是在平板电脑上。不过,提起笔来,他瞬间就回到了当年,因为曾经有20年,他几乎天天都要跟钢板字打交道。对写钢板字的力度收放和运笔掌握,已经深入骨髓。
当年,向际纯在一所医学院任职,那个年代,学校大部分的讲义都是用钢板字油印出来的,因为钢板字写得好,学校里很多老师都找他帮忙写。
向际纯其实并没有正规学过书法,他主要靠模仿。还在当学生时,看见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写得好,就仔细观察模仿。
那个时候,全医学院最忙的就数他。他不仅在讲义上下功夫,还在信封上做起文章。当年写给妻子的情书,信封是他设计制作。信封上不仅有优雅的钢板字,还有他画的小插画,“比如秋天来了,我给她画一片漂亮的红叶,春天来了,我给她画一朵鲜艳的桃花,还有燕子”,他还特意在信封封底处印上一排美丽的图案。
这些别致的信封,总是受到良好的待遇。邮政局在盖邮戳时,都是特意避开文字和图案。信件到了妻子所在的单位,信封早已被同事们小姐妹们抢着“预定”了,以至于向际纯写给妻子的情书,连一个信封都没留下。
女儿用父亲的钢板字写出的故事。
也许是受向际纯影响,他的女儿对美术很有禀赋,如今在国内一所著名大学任教。
在钢板字已经被遗忘的年代里,退休后的向际纯开始摆弄起画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脑CPU还是486的时候,他就花大价钱买了电脑,用电脑开始画画。直到现在,他最津津乐道的,是自己在国内属于最早一批使用科技和数字手段进行绘画创作的人。
向际纯得意于画画,而美术专业的女儿则发觉了他在写字方面的优势,“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字体的发展,所以父亲也没看到自己身上闪光的地方。”
女儿凭着自己的专业眼光,觉得父亲一手钢板字写得很美,或许在这一领域有发挥的空间。于是她鼓励父亲,“要不试一试?”
看着父亲疑惑又充满希冀的样子。女儿鼓励父亲,“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做出好看的字,但在各种现实的压力之下,很难有情境,这是你巨大的资本。”
女儿觉得这些话原本都是父亲送给她的,现在只是换了个方式送还给他。她深刻地记得,当初孤身一人在异国留学时,父亲常常鼓励她:“我知道你写论文很孤独、苦闷,但却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段寂寞,寂寞中你会思考更多,学习更多。等你毕业后,也许想寂寞都寂寞不了了。”
正是在这些话的陪伴之下,她度过了艰苦难熬的求学岁月。
年轻时的向际纯和女儿。
向际纯接受了女儿的建议,开始满怀信心地写起来。
写了20年的钢板字,向际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回了当初的感觉。他用钢笔、针管笔、电容笔代替当初的铁笔。虽然是在平板电脑上书写,运笔还是那个运笔,力度也还是那个力度。
在向际纯看来,起初进展很顺利。不过,以能做字模的标准来要求的话,平均每天能写好的字还不到十个。“只要有一笔不科学的书写,就是全盘尽毁,闹大笑话的”,向际纯说,也有不少人做一套字模花费了五六年时间,比起他们来,自己的速度已经算快。
“很多人不知道写字有多苦,有些人字写得好,但是坚持不下去,这一万个字,一笔都不能错,一个点都不能错。”在写之前,向际纯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
写到几百字的时候,他兴冲冲把字拿给家人和朋友看。不少人看得直皱眉,认为他的字写得太扁了,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可是在刻钢板字的时候,就是靠着一个个扁扁的字来控制行距。如果把它还原到正常的“身高”,它就不是钢板字了。父女俩为这些细节也发生过分歧。
在写钢板字的年代,判断一个钢板字写手的“道行”有多深,总是先看中指第一个关节处的茧有多厚。向际纯喜欢摸着当年中指留茧的地方,“反驳”女儿的“批评”。
虽然如此,这样的争论多了,向际纯也开始有些迷茫。“自己写的字,完全看不出来它们有什么缺点”,他觉得这种感觉是最悲哀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方向。所以,那些日子写字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就在这段寂寞、迷茫的日子里。向际纯还摊上了一场大病。做完手术后,身体慢慢好转,他感觉最后一些字,“几乎是咬着牙写完的”。
向际纯和他的钢板字。
最后这些字交到女儿手中的时候,他满心欢喜地准备得到第一个观众的认可。结果,女儿却把他的字“束之高阁”。“她压根看不上这些字,尽是挑毛病”,向际纯半开玩笑地说。
实际上,女儿发现,这些字单独看还是不错,但摆在一排就大小不均,不怎么美观。她也曾经把这些字进行一些匹配和调整,但“如果作为字模,显得相当不整齐”。不论她怎么后期加工,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女儿只能在父亲的书写规范上找原因:“没有严谨的研究”、“不在规定的格子里书写”。
“算了吧”、“忘了吧”、“书写本来也是为了安静地生活”,父女俩的交谈中,充满了这种黯然的、自我安慰的话语。就这样,这些字就安静地躺在书柜里,度过了两个春秋。
直到今年一月中旬,女儿觉得也许这些字还是有希望的。当她鼓起勇气向方正字库的一位专家请教:父亲的字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别人也会遇到?专家说,都会有,主要看字的美感和价值。“或许可以先拿来看看?”
也许是机缘巧合,方正字库设计总监仇寅一直在寻找一款好的钢板字,这些年来却一直未能遂愿。见到向际纯的字时,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仇寅称赞道:“饱满有魏碑气质,深涵艺术修养。”
当女儿听到仇寅说到“其实,所有的手写字体,都是需要在计算机辅助下做一些人工干预,就会更美观整齐”,心中早已泪水涟涟。
向际纯在给孩子们讲课。
广州日报机动记者部出品
编辑:李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