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0523 楼市,准窗口期

Nick 趋势动物 2023-10-26

挺久没聊楼市,今天分享下对当下市场位置的看法

写点文字更新下认识,

站在2022年5月当口,把时机、城市的判断说透一些,

当做市场研究判断的笔记,以此为准,后面时间可以验证。


一、时机跟踪


我对楼市的判断是基于杨红旭院长的“短周期”模型,

3-5年短周期是中国楼市比较特殊的现象,

库存周期、政策周期、需求周期,都是围绕着这个模数在波动。

虽然每轮波动路径曲折,不会是简单重复,

但周期的势能总是主导着这个行业的运动方向。

即使2018年~2019年那一轮调整,

土拍限价横空出世,锁死了很多城市的新房价格体系,

限售广泛被采用,锁死了二手流动性,

业内以为周期真的被熨平了,

但事后看,周期的机器仍在运转,只是时间跨度延长。


很多人说这一轮战争、疫情、政治、失业率都和往常很不一样,周期已死。

也许他们是对的,

但我更愿意相信回测的检验,

投资赌注应该投掷在经得起回测检验的模型上,

而不是押注在个人直觉、主观判断,

因为人性主导的决策,事后看往往贡献了最大的负alpha。

严格执行交易规则是投资者最宝贵的品质,

做人要做李培铭(突破二号操盘手),

无论楼市还是A股,如果能完全摒弃自己的主观操作,按照简单规则来执行交易,收益可以大幅提升。


这也是我用量化这套方法来观察楼市的原因。

有时候悲观的情绪蔓延开,自己主观的观点不动摇是很难的。

但市场的趋势清楚的指明了当下的方向和位置,那么应该让市场的趋势来决定自己的投资决策和仓位。



聊回当下,把时机量化,现在beta是63分,从去年年底的30多分爬升到这个水平。

beta是描述投资机会程度,越高机会越好,越低风险越大。

我把0~30分划分到投资风险期,30~50划分到谨慎期,50-70划分到投资机遇期,70~100划分到投资的黄金窗口期。

现在63分,“机遇期,准窗口期”


现在投资中国楼市,很难亏钱

但更好的机会,再等些时间让beta站上70分。

历史类似时期——2009年2月,2012年3月,2015年2月,2019年7月。

技术形态看,更接近2009年和2015年的位置。

在主下跌浪的进程中——不过跌的差不多了。

领头羊正在酝酿出来。

离最佳窗口期一步之遥。


拿2015年那一轮的节奏来说。

2015年3月,一线市场启动(尤其大湾区的深莞珠)、随后四小龙(南京、苏州、合肥、天津)启动。是全国的领头羊。

2016年3月,二线全面启动。

2017年,三四线启动。

2018年,西北、东北、西南、五线全面启动。


现在的位置很像2015年前后,节奏一致。

政策一步一步在轰了,但市场还是很麻木,

油门将踩的越来越大,领头羊会把趋势走出来。

重温当时14-15年的救市节奏和市场节奏,可以参考去年底写的这篇——

20211214 算个命:房价跌到什么时候能回暖?


这时候应该做的,是——

多踩盘,多融资,多参与市场尽量避免让空头舆论阻碍投资执行


二、城市跟踪


目前大部分城市仍在下跌进程,也有一些城市走出了筑底行情,唯一在主升浪的城市是北京和绍兴(绍兴可能是指导价松开的异动)


这个月出买点的城市——成都,

周末研究了买点城市成都,后台回复“成都笔记”能看到。


北京、成都这两个城市,是这一轮的领头羊。标志性的意义。

北京和成都是华北和西南的天花板,

捅破天花板后,新的价格体系会轮动开来。

未来几个月,将会有更多城市出现买点信号。



城市所处的周期位置各有不同。

时间推移,城市的周期位置会向右移动。

有些上轮涨的多、涨的晚,所以现在仍在调整、还没筑底。比如浙江、大湾区。

有些上轮涨的早、涨的少(跌的多),现在已经提前走出新一轮趋势周期,比较强势。比如一线、成都圈、华北、苏州这些。


S1筑底期适合买入建仓,S3筑顶期适合卖出出货。

其实对于选城策略,有一种比较简单的、也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法。

就是紧盯趋势,在高beta时期进入右侧即买入。卖出正反同理。

这种模式不会错过任何主升浪,因为进入右侧是主升浪的必经之路。

虽不会抄到市场的最低点,但足够吃到行情涨幅的鱼身。

紧盯市场、摒弃主观、果断出手是此模式的必要能力。


“趋势动物”推荐的所有量化策略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看上去很简单,但有它的魅力和智慧,执行起来需要相当的认知和勇气。


所有城市趋势和买卖关键点信号,我都动态更新在后台,回复城市名能看到。



当然,价格运动实际是由参与者、供需关系、政策催化的复杂博弈留下的痕迹。

所以如果掌握基本面和市场面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可以把买点把握的更早些。

但其实这种研究方法有挺多局限性,其主观片面性、难以做到全局对比、以及相当普遍的行业数据谬误。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混沌系统,没有人有把握所有因果联系,将预判做准确。


我的交易观,是花八成的时间紧盯市场趋势,二成的时间更新其他辅助信息。

因为市场价格趋势是一切博弈的结果,而价格也是评价交易成败的唯一标准。

所以高度重视价格运动,尊重市场趋势。


不像金融行业,地产市场的趋势监测是复杂的,

除了统计局发布的地产低频数据,行业内有幸有冰山指数、求势指数等机构统计、监测、持续发布反映真实市场趋势的指数。

他们的数据是我一切工作的基础。

加以特定的算法和交易模型,可以形成足以指导决策的投资信号。

20220516 快走到这一轮楼市的起点了,聊聊盘面。


目前的形势,绝大多数城市仍在左侧调整,

但以下这些城市已经率先走出了些筑底的趋势。

 ● 一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 西北:银川、乌鲁木齐

 ● 成渝:成都*、重庆

 ● 海南:海口


这些城市是最值得监测和研究的,他们的买点会率先出现。


人们倾向于抱守某一些信息或者认识,来指导他们对城市的长期看法。

比如城市人口、产业、经济、政治、文化、风情、气候、库存。

固执己见,而对市场趋势漠不关心。

漠视趋势是交易者最大的懒惰。

事实上趋势是随时变化的,今年不看好的城市,也许明年就值得投资。

观点应灵活开放,看法应随之流动。

这种模式也是最适合城市轮动打法的,一轮大行情下,可以吃好几段。


大部分时候,趋势的发生领先于舆论的形成。

所以

1、高度警惕自己形成的观点,是否符合趋势的事实。

2、不跟随舆论去交易,而要让趋势方向决定我的仓位。


例子挺多的,

上海在2016年后经历了四年的市场盘整,在2020年初,被市场普遍诟病上海的超大城市人口限制、劳动成本上升、逆城市化、以及甚嚣尘上的“上海错过互联网产业”论。而第二年2021上海就被广泛认为是全国最好的城市,政府积极作为,民间经济基础极强,投资活跃,左虹桥右临港城市骨架拉开。

趋势塑造了舆论。


再说2018年的南通,普遍被评价为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产业低能,被上海虹吸。而经过2019年开始的两年上涨趋势,南通在2020年被称赞为第三机场、富人集聚地、新市中心、藏富于民。

两年内南通基本面不会巨变,群体对南通的认知可以翻天覆地。

趋势走出来、扭转舆论,舆论明确转向后再交易、为时已晚。

群体其实一直是慕强的市场趋势动物,

如果你监测趋势更勤奋些,就能把握些市场先手,仅此而已。


——说当下正在发生的例子。

比如很多投资客仍在盯着深圳看,因为每轮深圳都是新周期的领头羊。但这轮不一样,趋势已经清楚的显示北京成为了一线的领头羊,而深圳因为某种原因掉队了。这轮要高度关注北京的市场走向,将决定一线、华北甚至全国的行情启动进程。


比如城市格局的“南强北弱”,已经是所有人接受的事实,但目前看盘面,这个趋势很有可能反转。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石家庄最近都走出了筑底行情,甚至西北的边境城市乌鲁木齐,可能即将出现趋势右侧的买点信号。反倒是舆论最看好的大湾区、长三角里的一些城市趋势在变弱。


三、城市观点


主观很容易错,但不妨也写出来留痕。

我这一轮比较看好的,除了一线城市,是华北和西南这两个大板块。

华北: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郑州。

西南:成都、重庆。


一方面,未来一段时间的时代主线索,将围绕着能源、粮食、内循环、基本盘展开,以及欧美贸易转向一带一路贸易

这些方面,北方和西南内陆城市有显著的优势。北方不仅是粮仓、也是能源基地,华北平原也拥有着广泛的人口基础和交通枢纽,是内循环的重要阵地。同时西南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有着广阔的人口纵深和腹地,在经济下行的期间起着稳定器的作用。

今年GDP数据出来,一些以煤炭、能化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已经展露出了相当的增长性。


另一方面,和大湾区和长三角相比,

华北和西南的城市,普遍市场盘整时间长、价格体系拉升的势能更强。这和过去严厉房住不炒的执行力度有关,但当中央态度转变后,对于讲政治的城市,严厉打击的利空可能转变为大力支持的利好。政策油门可能会更猛,居民杠杆空间也更大有可为。

就目前看,北方的调控放松力度更松、更大。参考石家庄、大连,对比杭州、长沙、南京、武汉,要么政策弱松假松、要么一日游。

对于供地显著减少的城市,可以优中选优,困境反转的动能更大。


除了华北和西南,还看好所有横盘久、供地少、产业强、政策猛的城市。

详细的城市清单,可以参考这篇。观点大体没有改变。

20220124 城市池:未来比较看好的城市组合。




免责声明: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操作。


趋势动物,Nick

2022年5月23日


如何使用“趋势动物”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