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回顾 | 企业绿电采购与供应链减碳:实践、趋势与展望

Supply Change 绿色和平发布
2024-09-25

 在中国宣布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周年之际,为助力互联网科技与电子制造企业迈向全供应链碳中和与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绿色和平于9月22日在北京举办了“共创可持续未来:企业绿电采购与供应链减碳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共同探讨了企业绿电消费的实践与潜力,以及供应链减碳的多方经验。

在开场致辞中,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表示,在双碳目标提出后的三年中,绿色和平持续推动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提出2030年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十四五”、“十五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窗口期,用电大户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在电力部门脱碳转型中的重要角色,提前布局可再生能源,制定采购计划积极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转型,互联网科技与电子制造企业更应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在供应链方面,据绿色和平的报告[1]预测,电子制造业头部供应商2030年的用电量会是2021年的3.5倍。绿色和平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头部供应商主动参与减碳中,提出2030年100%可再生能源转型的目标
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进行开场致辞
袁瑛表示,企业绿电采购涉及复杂的电力市场机制,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研讨会希望通过多方对话,共同探索和梳理企业绿电采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开场致辞嘉宾、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也强调了减碳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到,企业已经进入了碳约束的时代。应对气候变化、实现零碳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主流价值观。减碳同技术、产品和人才一样,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上的核心竞争力。他指出,绿色电力在中国,认知和理念上仍需要进一步发展。他希望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理念的进步,绿色电力消费的价值能够加速提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进行开场致辞
 破解供需难题 促进可再生能源市场化转型
会议上半场分为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两个环节,聚焦于绿电消费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与企业经验。
谈到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的现状与趋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研究所副所长蔡元纪指出,得益于相关政策、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取得明显的增长,并呈现出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他提出四点思考:一是当前绿电及绿证交易仍以自愿为主,消费侧多为政策引导;二是供给侧大部分新能源为保障性收购,新能源入市仍需进一步放开;三是发用双方交易积极性提升,仍需推动绿电与碳市场联动,四是针对分时认证、属地认证等绿色电力的新需求,仍有细化的空间。展望未来,他表示,绿电交易需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入手以推动交易活跃度的进一步提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信息数据中心副主任艾琳介绍了中国绿证交易机制及未来发展。她强调,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环境价值的体现,也是未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自2017年以来,绿证机制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绿证核发范围从带补贴绿证,到平价绿证,再到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2],实现绿证全覆盖。她表示,绿证新政从权威性、唯一性和通用性三个方面强化了绿证的价值。未来,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与企业绿电消费需求增长,将对绿证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部主管马丽芳从需求侧视角,对中国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介绍。她指出,随着“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终端用户对绿电的需求将显著提升,绿电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外向型、高技术装备等用能大户企业的绿电消费态势增加,进一步带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及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持续提高,另一方面,传统高耗能企业通过绿电替代的生产方式,从源头降低碳排放,缓解企业的低碳转型压力。
嘉宾在绿电交易圆桌环节进行讨论
在企业绿电交易圆桌环节,来自阿里云智能、华润新能源(山东)、秦淮数据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委会的专家代表共同分享了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企业参与、推动和引领绿电消费的经验与实践。企业正在探索多样化的绿电消费路径。秦淮数据集团能源规划与电力交易总监高小淇分享道,在数据中心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交易电量每年增长较快,仅通过市场化交易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100%绿电目标;另一方面,电价对数据中心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秦淮数据在提高自身绿电交易比例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
阿里云智能的绿电交易专家刘龙炎分享了阿里云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合作的三点初衷,一是数据中心年限与可再生能源项目运营周期相匹配;二是数据中心负荷较为稳定,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三是有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他提及,阿里云正在积极尝试长期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并期待与新能源企业共同探索。
华润新能源(山东)营销经理刘明胜从发电侧的角度分享了对于电力用户的观察。他表示,目前需求绿电的客户主要包括四类,分别是大型在华外资企业及其供应商,发挥排头兵职责的国企央企与互联网科技企业,高耗能企业以及外向型的出口企业。企业普遍关注绿电如何发挥减排效益以及价格机制等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委会委员、绿电专家刘昊从市场的角度,分享了对于长期购电协议进一步发展的想法。刘昊指出,长期购电协议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与宏观政策调控。对于企业来说,绿电消费路径应当兼具经济性与可行性,做到储备长期,短期灵活调整。
供应链减碳如何行之有效 涟漪效应同主动参与成关键 
供应链减碳是企业减碳的热点话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3],电子制造行业将近70%的碳排放都来自于供应链环节。在企业绿电交易主题板块之后,碳信托副总裁张化天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张文佺,发表了关于企业供应链减碳的主题演讲。
张化天提到,企业供应链的减碳日益受到各国的监管机构、国际倡议、投资人以及链主企业的高度关注。企业主动管理供应链碳排放的优势有两点,首先,主动识别排放热点可以让供应链减碳工作少走弯路;其次,提升供应链碳排放的管理可以为企业降本增效。
张文佺从中国供应链的减碳挑战的角度,指出不同国家、地区低碳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中国供应商在走出去以及面对国际客户的过程中,自身减排工作要获得国际标准认可还存在一些障碍。面对这样的难点,除了企业本身可以主动与国际标准对齐,企业、政策制定者和国际机构应该加强交流,共同应对。
嘉宾在供应链减碳圆桌环节进行讨论
在供应链话题的讨论中,联想全球质量标准与环境事务总监刘薇、张化天、张文佺以及来自头部跨国科技企业的中国环境事务负责人就推动供应链减碳的经验以及供应商在减碳中的主动参与进行了讨论。
两位来自国际头部科技企业的嘉宾表示,供应商企业减碳的实现主要依靠国际大客户对供应链的减碳要求以及企业自身对碳管理的了解程度。以某国际大企业为例,严格的供应链碳排放的计算可以让链主企业精确地了解供应链减排的出处,并积极主动给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法。同时,供应链的减碳工作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链主企业也应积极引领供应商去协同发展,发挥链主的涟漪效应。 
当谈到对供应商减碳的期待,在场嘉宾提到,首先,供应商的减碳工作不应只是基于链主企业的减碳要求所展开,供应商企业需要更加主动制定企业的减碳目标以及100%可再生能源转型计划。其次,供应商企业的减碳需要企业高层从根源上重视企业的减碳工作,并且在减碳过程中主动了解外部趋势,积极应对外部趋势给企业减碳带来的变化。最后,供应链企业减碳需要全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更加主动的参与,链主可以提供更多知识层面或资源层面的支持,供应链企业也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积极参与到企业减碳的行动中来。




[1]https://www.greenpeace.org.cn/2023/04/20/invisible-emissions/

[2]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308/t20230803_1359092.html

[3]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net-zero-challenge-the-supply-chain-opportunit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色和平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