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WeChat ID matonglishi Intro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关注回复【   】内对应的数字即可查看内容 【 1 】[图文1]76年前 日本人在成都偷偷拍下的视频 看完泪流满面 【 2 】[图文1]蒋介石带走的12幅国宝级古画,难得一见! 【 3 】[图文1]被西方偷走的中医绝技,看着心痛! 【 4 】她身高1米45,凭丑出名,用了5年时间,从国人到绿卡,在骂声中华丽转身为霸道女总裁! 【 5 】寺庙里的一幕,震惊……还去上香吗?愤怒! 由于近期言论进一步压缩防失联公众号:jzsyw001 (军政商要闻)     商务合作QQ:1516569602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有无数精于韬略的牛逼人物,但要在一个群英荟萃,名将辈出的年代,通过非人的方式取得天下,小编心目中只服一人。   此人以近乎不可能的方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政府官员,最终坐上了天下至高权力的宝座,虽然过程充满了残酷、险恶、生死存亡,但依然是一段精彩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从这个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如何在困难重重的社会中隐忍、洞察、厚积薄发的处世之道。 也许你们猜到了,这个人就是——晋宣帝司马懿。   关于司马懿的生平,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毕竟作为《三国演义》后半部的大反派,老罗在他身上下的笔墨不少。但是,那真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吗?   这个被正统史学家批判得体无完肤的男人,这个在任何小说中都是奸邪、狡诈的代名词的男人,真的不能给如今的我们任何启迪吗? 小编想用这篇文章,写一些那些他耳熟能详故事之外的事情,还原一个那个年代真实的司马懿,脱去他的那层奸臣脸谱,看看一个人是怎样在乱世中达到顶峰的。  被鄙视的出身  和许多人想象中不一样,河内司马家虽然在今天的史书里有着赫赫声名,但司马家族根本谈不上是一个文官或者传统意义上的世家大族,而是更偏向于一个世代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将门之家。   司马懿祖上都是过着戎马生涯的武将,他的高祖父司马钧,一度做到了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但是至此之后,司马家族就开始向文官转变,他的曾祖父司马量做到了豫章太守,爷爷司马隽也是颍川太守,史料记载老爷子“身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他老爹司马防也是京兆尹。   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像陈群、荀彧、钟繇那样的颍川士族,其实是不太看得起司马懿的,毕竟他们才是真正堪称世家大族的那一群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权贵阶级。而司马懿出身的河内,在东汉末年这里已经是边防地区了,也难怪司马家长久保持着武人的头衔。   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看出河内司马家和颍川士族相比,是毫无疑问低人一等的。 在荀彧面前,司马懿也只能低三下四 小编给大家透露一点,在东汉末年,一个家族研读什么学术作品,可以折射出这个家族的层次。这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美国权贵会把小孩送去常青藤大学念金融法律,而底层人只能上得了社区大学学专科技术。   东汉末年,最牛逼的学术是经学,而经学又提倡家学。一个家族只有世代研习经学,才可能入仕做官。因此,要想在东汉这个年代做到世代为官的累世公卿,就必须一代代不停地研习经学下去,最终形成经学世家。   荀彧、陈群、钟繇他们家都是这样的家族,而司马家不是,司马家的家传学术作品是什么呢?你们可能都猜不到。   他们家传家的,是《汉书》。 与其说《汉书》是学术著作,不如说它其实是一本当时而言的通俗史书。司马家的人世代习武,因此看到《汉书》这个层面,基本就算是到顶了。就好比你不能指望一个土豪暴发户,突然去研究起经院哲学来一样。因此,真正的大家族,其实从司马家的家学上就根本看不起他家。   看不起归看不起,但是那些研习经学的大族们忘记了一点,经学这种思想著作,只适合太平盛世里大家拿去象牙塔里清修,在东汉末年越来越动荡的年代,还一门心思琢磨这些,除了谋求个做官渠道,那可以说真是屁用也没有一点的。   再来看《汉书》。《汉书》中所有的,并不是纯粹的那种形而上的东方哲学,更多的是一些治理国家、处理政治事务的要领。司马懿从小就熟读这样的作品,对他今后的人生是有很大意义的。首先他的家风就造就了他务实、专注于实际的性格,此外对于政治动向的把握,司马懿远远不是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可比。 司马懿的隐忍,是那些世家大族根本做不到的 在生灵涂炭的乱世里,狭隘的普通贵族想的仅仅是怎样维持自己的地位,继续荣华富贵,但却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往往死于非命。而司马懿不仅懂得怎么保全自己,更想的是怎样在这样的局势下,能够掌控大局。   这个技能,可以说伴随了司马懿的一生。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那些只懂得搞学术,不知变通的腐儒们;那些只知道通过读书当敲门砖的豪族们,命运和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差不了多少。   说到这里,当时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那也是出身于一个被鄙视的家族,但是却同样务实无比,懂得洞悉时局的,根本不屑那些所谓世家大族的奇男子。   嗯,我想你们都猜到了他的名字:曹操。    骑墙派的影帝  都说英雄总是惺惺相惜,两个同类之间,可能真的有着那么一点玄妙的默契。曹操早就听说过司马家的名气,一直非常重视司马懿,也非常希望能够他能够在自己手下做官。但司马懿怎么想?   各种历史告诉我们,司马懿不想做官。甚至还有些地摊历史说,司马懿心系汉室国运,不希望在曹操手下谋事。小编认为,就算用屁股想,也知道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司马懿身上。   那么,司马懿到底出于什么原因拒绝了曹操?那么多颍川贵族都追随了这个如日中天的男人,难道司马懿不眼红,不心动? 让我们回归到当时的历史中,去探究一下。建安六年时,曹操刚打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官渡之战。这一战中,曹操在最后一刻险胜,做掉了当时最大的势力袁绍。可谓是走向人生巅峰的他,急需要扩张自己的势力,招兵买马之外,寻求更厉害的治理型人才也是刚需。毕竟地盘大了,就需要更多懂得政治的人去搞经营。   而司马懿这样的人才,曹操是完全懂得赏识的,因此他特意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然而司马懿此时却装病,拒绝应召。   对,装病可以说是司马懿的人生必杀技之一,如果东汉那年有影帝奖,毫无疑问身为一个自我修养颇高的演员,司马懿的演技是绝对可以问鼎的。   不过就算这位老戏骨,也不小心演砸过一回。   和小编一样,司马懿素来喜欢读书,而且还特别珍惜家中的书籍,平时都会放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杀杀书虫什么的,谁让那个年代纸贵呢?有一次他外面晒着书,自己在屋里装病呢,忽然雷神轰轰,紧接着天降大雨……   司马懿哪怕再镇定,也不能让自己这堆传家宝泡汤,他急得赶紧从床上一跃而起,冲进院子里抢救书籍……   然而,这一幕恰好被他的一个婢女看到了。如果这个婢女把装病的事情走漏了风声,那么多疑的曹操会怎样想?司马懿完全可以预料到这个后果。但是,该如何处置这个婢女,连一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也拿不定主意。   毕竟,那一年他也才二十三岁,还没有像后来那么老谋深算。   没事,你司马懿不知道怎么办,你老婆知道。   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想都没想就把这个婢女勒死灭了口。也正因为这种辣手摧花的手段,张春华在桌游《三国杀》里的技能,叫做——绝情。跟这一对夫妻的手法比起来,美剧《纸牌屋》里的那一对政治夫妇简直是小儿科。 阴毒的张春华   现在问题来了,司马懿为什么宁愿冒着风险装病,也不愿意去曹操手下干活呢?难道他看出了曹操的无常和残暴,害怕在他的身边?难道他真的对国家带着那么点幻想,不喜欢汉室衰落?难道他担心曹操身边的颍川系贵族们,会排挤身为河内地主的自己?都不是。   因为,他还在等。   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当时的大局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一路统一北方无可匹敌。但是在那个历史的节骨眼上,司马懿也不知道究竟未来会怎样。   袁绍虽然败了官渡,但当时还活着,后方还有大片的领地。如果修整过来再战一场,重新击败曹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更何况,天下还有那么多的诸侯在虎视眈眈,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巴蜀的刘璋,哪怕是西凉的马腾,每一个都是一方霸主。   更何况,即便强如曹操,最终也并没有做到把他们一一击败。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上,胡乱选择一个老板就投靠,是非常不明智的。反例可见看走眼跟了吕布的陈宫,或是死心塌地追随袁绍的田丰。这些还都是留下名字的人,可想而知还有更多的谋士军师,投靠错了老板就再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更何况一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司马懿的老家河内,恰好在袁绍和曹操势力范围的交界处。在大局还没有明朗之前,在袁家势力还没有被几个熊孩子闹垮分家之前,在曹操还没有坐稳中原霸主之前,他司马懿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就算他能推断出最终曹操会战胜袁绍,但是以他的谨慎小心,不到那一天真的发生,他就宁愿做一天的中立骑墙派。   这是多么大的心机?在今后无数次同样的历史状况中,那些急于站队的人往往最终死得很惨,而隐忍观望的人却总是笑到最后。国际政治中更是如此,急于选择一方加入参战的,往往给大国当枪使,倒是那些中立观望的国家,最终能选择到了战胜的一方。   所以说,司马懿可谓是骑墙观望派中的宗师级人物。   等到建安十三年时,大局已定,司马懿就安心地到曹操手下做官了。虽然《晋书》里说他是被曹操逼着来做官的,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纯粹是帮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做掩护而已。否则曹操那么眼巴巴逼迫司马懿为自己效力,就赏了他一个文学掾的小副官?别忘了,曹操可是以善于破格任用见长的。   因此小编相信,201年时的司马懿之所以装病七年,就是一直在等。   只不过,同样在等的,还有另一个人。   那个比司马懿小两岁的男人,也没有贸然选择自己的老板,而是安安心心地坐着自家的草庐里,等待着大局变得更明朗。   嗯,我想你们都猜到了他的名字:诸葛亮。  不被重视的隐身人  那么司马懿在成为曹操属下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的这二十五年,竟然像一个毫无存在感的隐身人一样,没有任何著名的功绩。   难道曹操不赏识他吗?曹操真的忌惮他的可怕吗?   的确,《晋书》里又是这么给司马懿洗地的。《晋书》中说,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担心他不甘于安心为人臣,便从来不把大事交付给他。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么写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你看曹操他本来就不待见咱司马宣帝,那就不要怪他日后不讲情面了。 但是别忘了,曹操是何等样人,他真的有这样的担心,还会让他做曹丕的太子中庶子?明明已经顾虑他今后会干预自己的家族事务了,还不撤职继续让他辅助自己儿子?这简直是无比低估了曹操的智商啊……   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司马懿为什么看上去得不到重用。因为不论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总之他完美地隐藏了自己的真正实力。   而这么做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依然在观望。   首先,司马懿清楚地明白一点,在曹操的手上,自己是翻不了天的。想要搞点事情,只能等曹操死掉后,在他的后辈身上动脑筋。只不过,能做到后来那地步,司马懿一开始也没有想到。   而且,司马懿也没有死心塌地认准曹丕阵营,他的弟弟司马孚,就是曹植的太子中庶子。在那个年代,司马家族就深知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同样的事情,诸葛家干得更绝,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效力,无论哪一个问鼎中原了,家族都可以继续发达。 也许有人会问,就算你司马懿演技好会装,为什么曹操打仗从来不带你去溜溜呢?要知道司马懿统率军队的能力,可能放之整个魏国都算得上是顶尖高手。哪怕做个副将搭配一下张辽徐晃他们的,不是也不错的选择吗?   不过,这回就不是司马懿藏着掖着本事了,曹操的时代,他司马懿是不可能带兵打仗的。   因为曹操立下的军制规定,禁军和军镇主将都必须由曹氏宗亲担任,比如曹仁夏侯惇夏侯渊这种;而辅将则由寒族出身的将领担任,比如张辽徐晃这些五子良将。而门阀和士族出身的人,是绝对无法染指军权的,这也是出于曹操对于世家大族的忌惮。 所以司马懿一来在观望,二来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没有兵权肯定做不了什么事情,因此也就安于在曹丕身边,做个老老实实的太子老师。所幸,最终他押宝的曹丕还是顺利上位了。   司马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只要一切都还没有能够在掌控之中,他就可以未雨绸缪地扩大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   想象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真的很令人觉得不寒而栗,看上去他很普通,和别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他深不可测的内心里,有着无法遏制的野心和欲望。   在当时,同样正确押宝曹丕的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也是将谋略和明哲保身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连军事能力也是完全不输司马懿的存在。只不过,他早活了三十年,曹丕上位两年,他就挂了。我们无从知晓,如果有了和司马懿同样的机遇,他会怎样选择。   嗯,我想你们都猜到了他的名字:贾诩。  天才军师的对决  那么,我们的司马懿同学是什么时候开始获得军权的呢?一切都要等到曹丕死后了。公元226年,曹丕驾崩。临死前为了给太子曹叡一个权力的保证,他安排了曹真、陈群和司马懿三人共同辅佐。   这,其实起到的是一个势力制衡的作用。   曹真代表的是曹氏宗族的势力,陈群代表的是颍川士族,而司马懿则是他曹丕最深信不疑的太子党代表。而且,根据曹家的规矩,军权绝对是在自己人手里的,当时的军权就在曹真和曹休手里。   但是司马懿在曹丕的厚爱之下,官职一路平步青云,一路做到抚军大将军,加封向乡侯。没办法,谁让他押宝的眼光就是准呢?在这样的高位上,司马懿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自己地位够高,规则什么的就都是浮云了。   而此时发生的一件事,让司马懿终于握到了谋求已久的兵权。 这就是当孙权得知曹丕去世之后,亲自带着大军来试图收割一把。他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自己则率军进攻江夏郡。面对东吴咄咄逼人的军势,年幼的魏明帝曹叡吓尿了。   要知道这时候,魏国的五子良将仅仅剩下驻守西线的张郃,其他能够堪堪一用的将领也就是曹真和曹休了,而曹真此时正在西边防范蜀国的入侵,曹休一人在东边单拳难敌四手。这时候,司马懿安抚已经慌了神的曹叡,说陛下别怕啊,实在不行老臣也可以披挂上阵啊。   于是,嗯你们懂的,机关算尽,司马懿终于人生中初次尝到了带兵的滋味。   在当时可能没有谁会想到,这么一个久居朝廷的文官大臣,一个历任太子老师的资深教育家,居然也能带兵打仗?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司马家族世代积累的武将之魂,也传递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 在研习《汉书》的日日夜夜里,他早已从历史上的各场战役中学到了领军之道,再加上他可称当世无可匹敌的军事天赋,注定了从拿到兵权的那一刻起,就一发不可收拾。   而群星辈出的三国时期,正是司马懿一展天才的绝佳舞台。   第一仗,就把东吴的诸葛瑾打得屁滚尿流回了老家。诸葛瑾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军事废材败了不可怕,就在不久之后,自己那个名动天下的弟弟,也啃不动这块硬骨头。   打退了吴国之后,司马懿又开始转而对付蜀国。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他最初并未直接和最终boss诸葛亮对敌,而是碰上了占据上庸的孟达。   也许是初次遇到司马懿这样的对手,孟达完全没有当回事,他认为从宛城到自己这里有一千二百余里,宛城到洛阳又有八百多里,禀报完曹叡之后再打到自己这里来,少说也得一个月。因此,孟达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指挥,加紧把防守功夫做好。   而他说完这番话之后仅仅过了八天,就见到了司马懿的大军。   孟达吓得赶紧求救诸葛丞相:   “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为什么司马懿能跑这么快?一来是他统军能力极强,部队高度服从指挥能够快速行军,二来是他根本没有去禀报曹叡,而是自己来了个先斩后奏,直接发兵就打过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司马懿此时的潜意识里,已经没有把魏国最高领导人太当回事了。   面对孟达紧急布在城外的木栅栏防御,司马懿指挥大军直接碾压而过,仅仅十六天之后,就破城擒杀了孟达。   此役过后不久,司马懿就迎来了自己的一生之敌:诸葛亮。 这两个三国时代的军事天才,在祁山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对决。这些精彩的战事,在《三国演义》里都有着大篇幅的描绘。只不过为了烘托诸葛亮这个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将司马懿的智商大打了一个折扣。   而现代很多网络文学,又为了制造噱头,搞出了诸葛亮其实根本不懂军事,只是一味穷兵黩武的论调,读来简直不忍直视。   事实上,司马懿的军事实力和诸葛亮真的可算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两人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就有来有往针锋相对的较量了一番。司马懿很快就感觉到诸葛亮的实力,并且决定用龟缩防守的姿态应对这位天才的对手。   诸葛亮也无计可施,除了收割了敌军大量的军粮麦子,也没捞到其他什么好处,就退兵了。 但司马懿却一反常态地追击了过去。   他这样懂得审时度势的人,为什么会明知追击诸葛亮捡不到半点便宜,却依然做出这样的愚蠢举动?   因为司马懿他并不只在意军事上的一得一失,还有别的考量。   这次追击对他而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魏国最后一个能打仗的将领——张郃弄死。而他的计划完美地实现了,张郃最终戏剧性地膝盖中了一箭,失血过多而死。   从此以后我们只需要记得一点:现在的魏国,除了司马懿,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住诸葛亮的北伐。   相对于这些博弈式的对决,最让小编感到佩服的是另外一件事:当诸葛亮送来女装羞辱司马懿时,他竟然自嘲式地穿在身上,还当着手下众军士的面。这份气度,恐怕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特别是在当时那个特别重视自己名声形象的时期。曹真就仅仅因为吴质笑话他长得胖,就在酒席上当场一怒拔剑相向。   而司马懿呢?简直是深不见底。 背靠着魏国的强大实力,司马懿可以说把对手诸葛亮的一次次进攻,都控制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而诸葛亮却做不到这样的气定神闲,毕竟蜀国的国力孱弱,如果不抓紧时间发动攻势,就很难突破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对一生之敌在五丈原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所谓决战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面交锋,司马懿依然在耗着,因为他知道,对面那个日理万机,事必躬亲的老丞相,已经去日无多了。   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输了,输得令人惋惜,令无数后人潸然泪下。   连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之后,也钦佩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当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知道天下可以一战的敌人不复存在了,除了平定辽东外,他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了对付曹魏家族上,或者准确地说,是培养两个儿子做好未来的准备上。   千等万等,等了一辈子,终于等来了高平陵之变。   这场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司马懿人生最后一战,他赢得彻底。在此之后他可以预料到天下终究会来到司马家的手中,而历史也确实是这样书写的。   天下三分终结,三国归晋,司马炎成为了那个一统天下的皇帝。   虽然这一幕司马懿没有亲眼见到,但是他才是缔造这一切的那个人。他用一次次的隐忍和等待,终于等到了最后的机会,一切内在外在的障碍,都在这个深不可测的男人手中灰飞烟灭。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Write a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