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分析】垃圾焚烧项目舆论频发 想要落地有技巧

2016-07-23 陈丽 苏城育 电子取证交流吧
近年来,在垃圾焚烧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多个项目引发群众抗议行动,部分事件甚至发展成为冲突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仅今年4月份以来,就在浙江海盐、湖北仙桃、湖南宁乡、广东肇庆接连发生了四起抗议垃圾焚烧项目事件,除了湖南宁乡项目仍在论证阶段之外,其他三地的项目皆以“政府宣布停建”告终。

环保项目频频遭遇“邻避效应”,项目建设如何走出“政府宣布建设——居民强烈反对——项目被迫搁置”的怪圈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迫切待解的难题。结合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处置邻避运动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将探讨如何让垃圾焚烧项目在众声喧哗中落地,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垃圾焚烧项目结局如何?


图:2016年垃圾焚烧等环保项目引发“邻避运动”一览


百姓们究竟担忧什么?


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常见舆论质疑


哪些成功经验可借鉴?

观察近年来的多起“邻避运动”可见,项目建设前期,地方政府往往在民意的沟通、说服、引导工作上严重不足,随着舆情发酵、反对声浪高涨,倒逼政府倾听民意,引入公民参与决策,通过谈判与博弈,沟通协调各方利益,最终促使事件平息。在引入公民参与决策,沟通协调各方利益方面,“番禺经验”与“厦门经验”值得借鉴:

番禺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由五选一到四选一,再到最终确定,经过了多轮民意协商。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市民和媒体的多番追问之下,番禺区政府公布了明确的决策流程,打破了以往政府决策非公开性的局限,展现了政府政策决策的公开性和流程完整性。从公布的决策流程来看,政府把不同环节都考虑到了,并试图让整个决策更民主、科学,这有助于社会、民众更好地了解整个决策及其机制,从而推进事务的有效进程。

图:番禺公布垃圾焚烧厂选址决策全流程

厦门PX事件以项目外迁最终得以妥善解决,被认为提供了公共冲突事件中官民互动的“厦门模式”,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包括:公开环评结果,通畅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渠道;允许市民“散步”式维权,理性温和地表达意见;本地意见领袖以专业知识、理性精神引导舆论。


图:厦门PX事件全过程


垃圾焚烧项目落地需注意什么?

1.决策民主化,舆评与环评并举,全方位调查评估民意

在项目上马之前,有必要对当地市民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民意调查与评估,形成专业调查报告,了解当地市民对于垃圾焚烧项目的整体意见倾向。依表2 所述舆情风险点,系统分析市民的质疑点与利益诉求,评估舆情风险领域与舆情风险强度。沟通过程可以借鉴广东番禺公布四、五个项目选址的方式,在项目前期论证阶段,邀请专业机构研究制定多种方案,并将多种选址方案公开,供市民讨论与选择。此外,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以及民意沟通工作。

2.信息公开化,新媒体时代全面更新信息发布机制,“让项目建设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以项目运行重要时间节点为界,分阶段、有节奏、有所侧重地公布项目建设进展。从近年来的抗议事件来看,项目建设前期的信息发布尤为重要,必须着力避免临近开工才大范围发布信息,信息来得“突然”往往令公众“错愕”继而引发群体事件。要让群众有时间消化。其次,在新媒体时代,还要通过“两微一端”等政务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全方位地发布信息,提高信息的覆盖面和到达率。

3.舆论引导“第三方”化,高度重视第三方力量,破解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

根据前期调研形成的民意报告,有的放矢地开展前期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具体可参考表2中网民的具体担忧进行重点解答。我们认为,当前政府对于垃圾焚烧等环保项目的宣传推广,遭遇了“自说自话”的困局和老百姓“老不信”的“塔西佗陷阱”,建议引入“第三方”力量进行舆论引导。如邀请专家学者,组成项目“观察团”,参观厂区等化解舆论对环境污染的忧虑。值得一提的是,与知乎、果壳、分答等知识分享平台在舆论场中迅速崛起相对应,具备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整体立场较为温和理性的“中V”逐渐成为舆论场的“主角”。在舆论引导的借力中,建议高度重视当地意见领袖的作用。

4.舆情监测种点化,项目开工前后加大对重点内容、重点网站的监测

从以往经验来看,在项目开工前后这段时间,是舆情高危风险期,大规模抗议行动大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随着项目建设信息发布的前移,舆情监测工作也应当前置,建立7*24小时的动态监测预警。监测内容上,以煽动抗议行动等动员性信息、无科学依据传播项目危害的谣言类信息作为监测重点;监测对象上,本地居民聚集的地方论坛一向是地方舆情多发区,此外,面对当前舆情传播阵地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网络社群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平台,“秒拍”等短视频分享平台,“斗鱼”等网络直播平台,知乎、果壳等知识分享平台,也应纳入监测重点。

5.发布信息阶段化,项目投入建设之后,建立全流程、全社会监管,阶段性发布项目建设进展

项目投产后,强化监管是赢得民众信任的“不二法宝”,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前期环境影响评价以及之后生产运行中的安全监管工作,“要让焚烧厂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全程监管模式。另一方面,引入全社会监管,建议定期邀请市民代表走进焚烧厂亲身感受,同时畅通渠道,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环保组织也参与监管。一旦社会各界发现并核实焚烧厂运营企业存在超标排放、对污染指标控制不到位等现象发生,执法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开出罚单,予以重罚。

6.各方利益和谐化,针对不同人群分门别类制定舆论引导工作方案

环保类群体事件背后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在项目从前期论证到上马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应当树立“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工作意识,洞察与分析各方利益,有的放矢地制定舆论引导工作方案。对于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他们是城市抗议行动的主力,但也体现出温和理性的群体特征(如厦门PX事件),对这一群体进行平等对话、理性沟通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选择建在村镇附近的项目,注重“环保科普”以及专业信息的通俗化解读;对于项目承建企业,他们是“陌生人”而非“野蛮人”,一方面防止相关企业的舆论形象“被妖魔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着力引导、监督其充分落实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作为重要当事方的企业走向“幕前”与市民沟通对话,而不是习惯性地“躲在政府背后”;对于各类“大V”、“中V”等意见领袖,往往同时具有煽动激进情绪与理性引导舆论的正负面效应,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时刻保持与这些意见人士、尤其是本土意见领袖的沟通协调,在舆论引导中充分“借力”。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陈丽、舆情分析师 苏城育)

推荐阅读

【舆情观察】司改没那么难懂,“牛鼻子”牵得咋样戳这里

【舆情聚焦】“病人”百度

【舆情观察】爱国者抵制肯德基 几大央媒都表态了!

【深度分析】万万没想到!这位退休老干部居然红过小鲜肉!

【深度分析】小心!移动互联网时代 到底谁在窥视我们的隐私?

【舆情观察】《Pokémon GO》火遍全球,原因竟然是……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号,独家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及作者

编辑|傅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