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舆情观察|济南女大学生坠亡事件中的舆论乱象

2016-12-25 千钧客 舆论时评


半年前,江苏兴化民警张际勇溺亡事件,因其妻子撒谎误导,在网络上形成巨大舆论漩涡,暴露出网络舆论场存在情绪化表达、伪正义参与、谣言趁火打劫、媒体围观扩大事态等舆论乱象。

半年过去了,济南一起女大学生坠楼自杀事件舆情又在重复类似情节,被网络舆论演绎成“校园暴力”、“被室友所害”、“感情争风吃醋”等虚假情景,进而得出校方、警方包庇犯罪的荒诞结论。

网络舆论场,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缺失法治、有序的舆论环境,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舆情事件的受害者。如果这些舆论乱象中有你的身影,请及时改正。 

事件概况及舆论态度:

12月22日以来,山东齐鲁师范学院高新校区女学生娜娜凌晨从宿舍裸身坠楼身亡信息刷爆网络。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内的众多媒体,直接认定娜娜生前遭到三名室友暴力对待,引发网民极大愤慨,娜娜三名室友被人肉诅咒,众多网民一边倒地指责学校隐瞒真相,认为警方贪赃枉法,抱怨社会黑暗不公。

警方初步调查通报:

警方结合走访调查、现场勘查和法医检验初步分析认为:该女生宿舍内无打斗痕迹,死者主要损伤符合摔跌损伤特征,排除他杀,系摔跌致颅脑损伤、严重内脏损伤合并大失血死亡。相关情况18日上午已向死者家属说明,死者家属当场未对死亡原因提出异议。

第三方调查结果:

微博大V@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开展了独立调查,其《还原济南女大学生坠楼真相》一文显示:1、娜娜与舍友并无矛盾,事发前无吵斗;2、事发前娜娜心理可能出现问题,对同学说感觉自己得重病了活不长;3、坠楼前与母亲通话有争吵,情绪激动;4、娜娜留下日记中多处提到“我恨我的妈妈”,抱怨其母亲强势霸道的性格;5、娜娜家属从认可警方调查结果到开始大闹学校,期间出现一位开军车的亲属引领家属意见。详细见: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5849826951509#_0

该舆情事件充分暴露了网络舆论场六大病态: 

1、“情绪化”表达扭曲舆论。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情绪宣泄场,部分民众会选择在网络上宣泄现实中的不如意,遇有社会刺激性事件,往往抛开理性判断和基本事实,用尖锐的批评、抱怨来表达,用情绪伪装一种内心深处的“特殊诉求”。此次济南女大学生坠楼事件舆情中,众多网民无视警方初查通报系自杀的权威结论,广泛制造质疑、批评言论,是典型的“情绪化”表达。在舆论场中,适度的“情绪化”表达属于“民意”监督的范畴,不会影响舆论总体走向,一旦过度便会演变成极端“情绪化”表达,充斥民粹主义,情绪背后的合理诉求也会随之发生扭曲甚至转向,极具危害性。此次舆情中,一批媒体和活跃网民在警方通报面前,坚持使用“谋杀”、“被害”字样,甚至编造出“因情感争风吃醋”等谣言,裹挟众多网民跟风参与,形成了滚雪球效用,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了舆论上风并走向极端,搅乱了舆论走向。


 2、“伪正义”参与搅浑舆论。 网络上存在一种“伪正义”,利用民众“同情弱者”、“扬善惩恶”等善良、单纯的心理,打着“公平正义”、“为民请命”的幌子,利用一些热点敏感事件,设置虚假议题、话题搅混水,虚构官方不作为、世态炎凉等假象,进而以“批评”的名义煽动民怨、激发民愤。此次济南女大学生坠楼舆情中,出现一批在多起舆情事件中上蹿下跳的“伪正义”人员,他们刻意回避有关事实,全天候网上发布各类“擦边球”式煽动性、误导性信息,期间不断强调自己的“正义”感,美化自身形象。更有网民将其上升为“校园暴力”议题层面,在不成立的假设前提下,对学校、警方等肆意攻击,在被网友戳穿后,继续以“无辜”、“委屈”、“正义”姿态误导舆论。由于伪装巧妙,这类“伪正义”参与极易欺骗民众,危害极大。


 3、“塔西佗陷阱”已成话语陷阱。 当前网络事件多发,舆论普遍归于“塔西佗陷阱”,认为当公权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怎言论颁布怎样政策,社会都会给其负面评价。不否认一些舆情事件的根源是有关部门工作失误,官方公信力也存在一定问题,但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塔西佗陷阱”自身就是话语陷阱,把网络舆情事件全部归咎于政府公信力不行,避开了有组织的舆论操控,为虚假舆论赢得了空间。此次济南女大学生坠楼舆情中,以“塔西佗陷阱”之名制造舆论的不在少数,大肆制造学校推卸责任、公安机关偏袒学校等谣言,制造在学校与学生家属之间前者“黑暗”后者“可信”的情绪化论调,甚至关联风马牛不相及的案例来佐证,贬损前者力捧后者,极力将二者形成割裂和对立,为“死者系被害”的虚假立论制造舆论空间,严重影响和误导网民判断。


 4、谣言“趁火打劫”制造舆论混乱。 谣言是网络毒瘤之一,人人都是受害者。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不仅扰乱网络秩序,也扰乱人心、损害信任,直接关系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敏感事件舆情中,谣言往往成为扩大事态、引发“次生灾害”的主要罪魁祸首。济南女大学生舆情中,出现大量以“知情人”“同学”面目出现的账号,编造出“女生抢了某人的男友被整死”、“被寝友排斥”、“电话向母亲前求救”、“生前被室友罚跪、打骂、侮辱”、“不让家属看尸体”等多起极具杀伤力的网络谣言,极大地刺激了网民的情绪,随之对学校和警方的质疑和指责呈现倍增状态,使得舆论一度呈现支持“女大学生系被暴力逼迫跳楼”论调一边倒的诡异现象。


 5、媒体“围观心态”扩大导向偏差。 媒体的重要功能是客观监督问题,推动调查解决,正确引导民众理性思考判断。但在济南女大学生坠亡舆情中,媒体普遍没有显示出专业性,纷纷以“围观心态”介入报道,对权威尸检报告一笔带过,用大量的笔墨描述“道听途说”的内容,大有“看热闹的不怕事大”的架势,客观上挑动着网民的神经。人民日报海外版微博更是发布虚假煽动微博《震惊!济南高校一女大学生裸体坠楼身亡,尸体满身伤痕淤青》,直接认定系“三个女生对一个女生实施暴力打架事件,导致该女生裸体坠楼身亡!……脖子也有掐痕。”这些权威媒体不但没有在舆情中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反而起到了助推舆论走偏的负面作用。网友评价,这些媒体从来不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用谣言传言让你盲目地仇恨!


 6、官方“鸵鸟思想”纵容舆论乱象。 舆情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舆论、滞后于舆情。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不少官方持有“鸵鸟思想”,以为不上网、不关注就太平无事;还有的心存侥幸地认为,基于事实最后总能翻盘,让网络舆论折腾会翻不了天。殊不知,网络舆情就像往墙上砸钉子,即便最后拔出钉子,残洞仍然存在。针对济南女大学生坠亡舆情,在警方公布尸检报告后,有关部门便悄然无声,任由各种传言损害公信力。不否认调查需要过程,不能完全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但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如果及时公布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表明官方态度,会不会舒缓网络情绪?如果及时公布查处打击谣言情况,能不能对造谣煽动形成震慑?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张际勇事件到济南女大学生坠亡事件,网络舆论场的秩序似乎并未好转,只要一有敏感热点事件,各种舆论乱象就会重演。一些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时常用模棱两可的言语迷惑、欺骗公众,却屡试不爽;一些媒体记者为了制造热点博取眼球,时常将道听途说甚至虚假新闻置于职业道德之上,却往往畅通无阻;一些官员为了侥幸过关得过且过、时常失语,往往对舆论乱象高度宽容,直至将自己烤糊烤焦。舆论乱象在中国似乎形成了恶性闭环、打上了死结。我们时常抱怨甚至痛恨身边到处是谎言,可当我们明知舆论乱象的根源在何处时,却往往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戳穿它。我们倡导全民参与净化网路、维护舆论正气,但不能完全依靠网民自我管理,有关部门部门应该尽快担起责任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