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全网性热点舆情盘点及舆论态势分析(一)

2017-01-07 清博舆情 舆论时评


2016年是互联网媒介快速成长的一年,也是网络舆情多发、复杂、不断变幻的一年。作为舆论场最重要的平台媒介,微博再次迎来发展机遇,用户数、参与量大幅度提升;微信继续展现其“粘合”网民的凝聚力,微信群、朋友圈正在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知乎、头条、分答、映客、一直播等平台迅速崛起,语音、视觉、场景交错传播,成为今年舆论场一大亮点。


在此语境下,以2016年二十大全网性舆情热点事件为基础样本,归纳概括2016年整体舆论态势。此为第一篇,主要内容为2016部分全网性热点舆情事件盘点(1月至7月)。



01

快播涉黄案

舆情概况:

1月7日,深圳快播公司涉黄案在北京市海淀法院开庭审理,快播CEO王欣、事业部总经理吴铭等多名公司管理层人员出庭接受审理,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舆情总结:

该案经媒体报道和大V传播后,连续多日高位运行,网上出现“今夜我是快播人”、“快播无罪”等大量对峙事实的声音,形成了网上讨论与事实发生大幅度偏离的舆情曲线,反映出一些问题:情感高地可能带来后续引导的种种困难。


情色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在现实社会中通常要受到现实法律、道德伦理等各方面限制,行为受到很大约束,快播“见缝插针”利用网络赋予人们无限畅享的便利,占据了受众的情感高地,令许多网民在表达观点和意见时,即便明知快播涉黄却依然选择为其站台,认为其情有可原。


因此,这类事件的舆情引导可能需要“另辟蹊径”。当情绪主导主流舆论时,网上引导往往需要转变思路和视角,情感需要疏导、抵触需要化解。该案中就可以尝试用青少年的“护苗行动”去不断对冲消解网民对快播的情绪性认同,让公众从情感层面逐渐认识到,如果任由快播涉黄,可能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现实破坏力。


02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

舆情概况:

2月6日,一篇讲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的网络帖文《有点想分手...》被网民疯狂转发,随着网易、凤凰等众多媒体盲从性介入传播后,事件不断升级,最终演变为一场撕裂“城市农村”、“富裕贫穷”、“爱情金钱”的公共舆论事件,社会负面影响极其深远。


舆情总结:

这起虚构情节的网络帖文在传播中不断演变,最终变成一起令人唏嘘的舆论事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但也反映出2016年社会性舆情的几大共性特点。


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物质需求对精神伦理的冲击等现实问题都可能诱发舆论持续的焦灼感,造成群体的割裂与分化;二是部分媒体“不求新闻真实”的盲从性转发,日益成为掣肘舆论生态向好发展的绊脚石;三是越来越多的网民正在从“盲目转发”向“理性求证”转变。


03

山东非法疫苗案

舆情概况:

3月18日,案发于2015年4月28日的山东非法疫苗案经澎湃新闻刊发后,引发持续关注。据报道,该案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案值5.7亿元。


舆情总结:

报道刊发后,迅速弥漫全网,连续多日占据热门排名,令该事件的网上舆情呈现出又高又热的紧张态势,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一是疫苗直接牵涉孩子,容易持续刺激年轻父母而造成强烈的恐慌心理;二是受专业知识、医疗背景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容易将未冷藏的失效疫苗视同“有毒”疫苗,不断触及舆论的情感痛点;三是段子手、公关公司、营销号趁机“碰瓷”热点,借势营销;四是受现实多重因素影响,舆论中关于监管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的责任界限较为模糊,提供讨论、猜忌空间。


这对相关部门提出以下警示:一是要持续加大医疗专业领域知识科普与解读;二是需及时打击以制造谣言进行恶意营销的违法行为;三是急需提升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及水平。


04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

舆情概况:

4月5日晚20时左右,微博账号@弯弯_2016 的一篇长微博引发舆情持续发酵,迅速成为全网焦点。


舆情总结:

原微博自4月5日晚间20时16分发出,至第二日早上6时左右,短短10小时内转发量超过50万,虽然存在外部干预可能,但几大舆情现象仍需引起注意。


一是“单身女子”、“卖淫窝点”、“深夜遇袭”等醒目标签触发网民讨论热情;二是大量认证为“视频编辑”、“网络写手”的黄V账号集中传播推送可能存在幕后干预力量,促使舆情不断加温;三是涉事酒店的确存在卖淫行为,成为支撑舆情传播的现实基础;四是当舆情发展“过热过快”时,可能滋生“阴谋论”繁殖;五是外媒趁热介入报道,国内事件“国际化”的舆情趋势需引起关注。


05

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案

舆情概况:

4月17日,《新闻直播间》播出栏目《不该建的学校》称,自去年底开始,常州外国语学校在校学生陆续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至医院检查,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消息一出,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舆情总结:

舆情从发生、引爆到成为全国热点,原因错综复杂、牵连甚广,需逐一厘清内中脉络。一是之前学生家长普遍反映新校址空气异味的问题,苗头未得到根本解决,埋下舆情隐患;二是舆情发酵之初,常州外国语学校“不合时宜”地向社会发布公开信指责央视报道存在“镜头语言”诱导舆论,令其在情感上走到了对立面,失去了主动权;三是受山东非法疫苗舆情波及,“孩子”、“身体异样”、“毒”等标签形成了负面舆论叠加效应;四是之前化工企业留下的各种污染问题增加了舆情处置的难度。


06

魏则西事件

舆情概况:

4月12日,大学生魏则西因患滑膜肉瘤去世;5月1日开始,以《青年魏则西之死》、《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为代表的质疑文章开始在朋友圈内疯转,舆情开始发酵;之后,知乎帖文《魏则西怎么样了?》、《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被舆论广泛关注。事件将“百度搜索竞价推广”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同时,也将“涉事医院科室肆意外包”、“莆田系的民营医疗发家之路”等众多医疗乱象摆到了公众眼前,舆情开始持续高位运行。


舆情总结:

魏则西事件从最初“质疑医院弄虚作假”、“谴责百度竞价排行无底线”,到之后持续深挖“医院科室承包乱象”、“莆田系发家史”等问题,关注度与讨论量迅速攀升,舆情全网蔓延,几大舆情特征需引起关注。


一是知乎、朋友圈正在成为舆情信息的主要引爆平台;二是百度积累多年的舆论公信力与无底线竞价推广形成了巨大的形象反差,警示着当前一些知名平台、企业切莫“任性”妄为;三是“三甲公立医院”、“莆田系”、“科室外包”等细节持续触及公众敏感神经,造成话题刺激,使得网民在讨论中不断加入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改之路艰难的情感性忧虑,在舆情中形成叠加效应。


07

深圳民警检查“身份证”

舆情概况:

5月21日,深圳宝安西乡流塘大门口,两名女孩外出逛街因未带身份证而被警察依法强制传唤,在去派出所的路上偷偷录下视频;6月10日,该视频被放上网络,在网络中疯传。


舆情总结:

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后,之所以迅速引爆全网,可能与“女孩”弱势标签、“涉警公权力争议”、“涉警舆情持续高发”、“视频可视化传播”等因素存在关联。


一是4月的“和颐酒店事件”已造成公众对女孩相关的舆论高敏点;二是当时公共舆论对涉警公权力的持续性争议,激发了公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促使舆情迅速成为焦点、热点;三是涉事女孩拍摄了视频,产生了“场景式”、“可视化”的传播效果,与文字爆料配合后,形成了舆情的叠加效应。图片、视频、文字、语言等多方式舆情发酵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力与发酵力。


08

南京女区长“照片门”

舆情概况:

7月5日,南京玄武区副区长苏郑在冲锋舟中手指前方的照片被网友上传引发关注,网上开始出现“作秀”、“摆拍”等谴责声音,舆情持续发酵。


舆情总结:

一张“瞬间定格”的照片持续引发争议,从照片上传到迅速“刷”爆朋友圈、微博成为热点,反映出救灾舆情的处置面临几大共性问题。


一是暴雨等极端天气引发的舆情会在网络中蓄积大量“压抑”、“悲伤”情绪,并对领导干部救灾的网上舆情产生干扰;二是所爆料照片的直观感受“不舒服”,与当时南方多地频遭“洪水”天灾形成了情感落差,促使了舆情传播;三是“官员”、“领导”具有很强的标签指向性、倾向性,容易产生负面联想,带偏舆论走向。


警示着当前这类舆情事件处置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领导干部在奔赴前线救灾时,要有“代入感”意识,穿着、行为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二是回应舆情要把疏导情绪作为回应首要,待情绪平息后再论“对错”。


09

南海仲裁案

舆情概况:

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宣称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性所有权”,迅速成为全网焦点。


舆情总结:

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开后,微博微信等互动环节出现涉该案的“刷屏”现象,网民一致表达反对声音,成为今年达成舆论共识效率最高的热点事件,目前,微博话题#南海仲裁案#阅读量达20.7亿。


该案反向激发了网民表达爱国情感的原始动力,并在网络中形成了定向累加,舆论的爱国主旋律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巩固,但也出现了因舆论过热而出现“极端化”表达的负面苗头。


10

赵薇事件

舆情概况:

受南海仲裁案舆情波及,赵薇使用涉嫌“台独”演员戴立忍参演《没有别的爱》,引发舆论不满。后续,@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等官方微博疑似被删除后,舆论进一步极化,连续多日成为网络舆论场热门话题。


舆情总结:

相比之前抵制“杜汶泽”、“黄秋生”事件,赵薇事件舆情更高、更热、更快,网民关注焦点不断转移,从最初“赵薇用‘台独’、反华演员”转移到“赵背后有反华势力支持”、“资本操控舆论”等,并衍生出涉“壹基金”、“共济会”等诸多敏感传言,同时涉及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及多位互联网领军人物。


该事舆情发酵可能有以下内因:一是年轻一代爱国情感高涨,表达方式转向互联网渠道;二是“涉日”、“台独”、“5.20”、“军旗门”等众多相似标签助推热度串联;三是《没有别的爱》制片方否认戴立忍“台独”,枉顾事实触及原则底线;四是疑似删帖公关、媒体静音等不寻常现象触发网民逆反心理和资本力量的幕后猜想。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指出,经核实后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关注ID:DZQZ007 关注“舆论时评”,精彩继续!

免费订阅:长按二维码3秒识别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