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第一波社会热点舆情分析

2017-02-17 顾伟华 舆论时评


看舆者说



一、当前舆情基本情况及特点

1、重大会议、国家政策话题关注度高、涉及面广。一是地方两会陆续闭幕,媒体开始为全国两会预热,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和热切期许,民众期盼更多“获得感”,环境保护、楼市调控成为网民关心话题;二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中心思想落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得舆论广泛认可,突出的政策支持和亮点举措引多方解读;三是“代孕合法化”话题引起强烈争议,人民日报以二孩为由头提起的“代孕合法化”,舆论讨论内容不仅局限于二孩本身,而是扩散至女权、伦理、法律等多个方面。

2、外交话题热度高、猜测性言论较多。一是关注中美关系,特朗普自宣誓就职美国总统以来,各类颠覆性政策依次出炉,在国际社会以及美国本土均掀起轩然大波,舆论对中美关系发展尤为关注,特朗普女儿伊万卡到访中国大使馆拜年,舆论认为伊万卡扮演桥梁角色或是一次“补锅行为”,此举传递出对华善意信息,显示特朗普对华保持某种微妙的平衡,特朗普父女“唱双簧”或成对华外交常态。特朗普未按照惯例在春节时祝贺中国农历新年,而是在元宵节前夕,给中国送来拜年贺信,并和习近平总书记进行通话,表示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与他之前对华态度相差较大,引起诸多猜测。舆论表示已经习惯特朗普不按常理出牌,这次拜年外交扫除可能干扰中美关系的关键障碍,“最后的往往是最好的”;也有舆论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发出的新声调只表明他在台湾问题上承认现实,其他所有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二是关注中韩关系,一些韩国企业在华遇到经营问题,不少国际舆论渲染所谓“限韩令”,猜疑这是中国当局对韩国政府决定部署美国“萨德”系统实施的报复。

3、涉腐话题关联度高,信息“饥渴”明显。广西官员请吃穿山甲事件,由单一热点事件触发“类舆情”,形成了“连环事件”。对该事件的讨论,反映出公众对濒危动物保护困境、反腐高压下官员贪腐情节“推陈出新”的担忧。舆论对“穿山甲公子”背后的“神秘力量”十分好奇,呼吁对此事件展开不受羁绊、不留情面的调查。“气功大师”王林因病死亡引起舆论热议,舆论表示这个结果是让一些人松了一口气,但仍对整个事件充满疑问,期盼铲除“大师”滋生的土壤。舆论普遍认为,王林死了,“王林现象”还未终结,这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畸形的一个表征。

4、公共卫生安全等民生舆情多发,网民讨论容易升级。全国多地发现禽流感病例,且存在疫情蔓延的趋势,网民担忧情绪逐渐加重,相关谣言开始零星出现。相关辟谣信息发布之后,虚假信息仍在一定程度传播,官方信息较难打进微信朋友圈等封闭圈子,形成信息传播的圈层鸿沟。此外,同类事件的关联讨论助推本体事件进一步升温,舆论热议焦点超越了具体事件,开始探讨与话题相关的社会深层问题。如浙江中医院违规操作致5人感染艾滋病、青岛一医院违规操作致9人感染乙肝病毒两起医疗事故的关联讨论,引发网民升级讨论医疗卫生保障问题。

5、宗教话题炒作负面信息趋势明显。近期,涉宗教舆情有所增多,仇穆情绪逐渐出现。一是长沙基督教主题公园遭抵制。长沙建基督教主题公园遭到媒体网民的强烈抨击与抵制,认为如今“基督教的手伸得太长”,呼吁中央尽快制止,长沙相关部门下令拆除公园主题建筑顶部的十字架。此外,国防大学教授戴旭的一篇旧文《细思恐极!建国时基督徒不过40万,而今已上亿,远超党员总人数!》引起舆论高度关注,认为宗教渗透形势严峻,国家必须予以高度警惕。二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呈现泛清真化。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政府网站发布通知《城头镇强化措施培植壮大民营经济》,称“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加快清真豆制品项目建设进度。”网民认为这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泛清真化。三是贵州大学设立穆斯林助学金,定向资助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遭网民质疑,不少网民认为此举涉嫌违反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国家教育法。四是回族女孩爱上汉族男生被父亲惩罚引网民愤懑,网民认为,该回族女孩的困境在中国只是沧海一粟,部分网民表现出仇穆情绪,认为“与邪教无异”,并质疑批判中国宗教政策失败。

6、春节返乡、春节旅游等社会话题反思批判的声音增多。今年,春节返乡手记的热潮相比去年有所减退,但反思批判的声音仍然不少。独立学人萧武发表文章《社会阶层分化不只是城市,农村也在悄悄进行》,认为贫富差距在城市里早已转化为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这个趋势在农村也已经悄悄开始了,而且是无法逆转的。澎湃新闻刊发文章《一位扎根农村20年教师的呐喊:农村教育生态已严重恶化》,对农村教育生态已严重恶化的现状表示担忧,并呼吁全社会予以重视,不少网民批判中国教育体制。当然,也有文章批判返乡手记太过矫情,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连泰发表《文科博士们,春节回家能不能别装》称,既已离去,故乡就只是驿站。洞穿了这些人情世故,我们就无须活在别人眼神或唾沫里。网文《返乡手记——“屌丝”回家过年的自尊维持方式》认为,乡亲们没有变,变的是知识分子下行的阶层地位和失衡的矛盾心态。近段时间,云南旅游乱象频发,包括一女游客在丽江被多名男子暴打致毁容、丽江“快活林”饭庄斗殴、大理一客栈老板猥亵女客人等事件,引发舆论关注。舆论认为,对这些事件不依法依规“顶格”处理,会迟滞旅游市场的发育及拓展,甚至毁掉这个于云南而言可谓得天独厚的绿色产业。


二、基本原因

         1、涉地缘政治、价值观等舆论议题因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增多。

       当下因地缘政治、社会制度差异、价值观不同引发的国际关系摩擦不断,这种对抗性博弈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外交的积极参与而逐渐加剧,围绕“涉中美关系、涉中日关系、涉中韩关系、涉台湾、涉南海、涉宗教”等话题掀起针对中国的舆情波澜。如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之后,其治国准则和行事风格,以及推出的各类颠覆性政策,引发了国际舆论对中国外交态度、行为乃至策略的讨论,导致舆论对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发展做出更多猜测。

2、与百姓粘合度高的舆情能持续高位运行。“代孕合法化”、禽流感疫情、浙江、山东医疗事故、云南旅游乱象等舆情之所以能持续高位运行且频受舆论关注,原因就在于这些话题都是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都真实的在现实中发生着。民众最关注的始终是民生问题,尤其是涉及民众基本生活或社会根基的事件,并且民众更多地关注事件后续发展结果能否令人满意。与百姓粘合度更高的民生问题也极易成为炒作的重点,造成舆论出现对真相的认知偏倚。

3、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舆情应对意识欠缺导致舆情升级。网络舆情形式多样化、传播快捷化、关联复杂化,呈现出规模大、形态多、变化快、价值低的特征,舆情关联彰显多元化发展趋势。热点事件的发酵时间大幅度缩短,舆情类别的民众粘合度逐步加强。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依旧舆情认知度停滞不前,应对手段缺乏,应对思维行政化,这种不相匹配的舆情发展趋势,使得舆情热点频发多发,负面效应持续积累。云南旅游乱象频发且舆情持续升级与当地政府执政能力、舆情应对意识欠缺不无关系。

       4、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焦虑情绪在春节期间集中释放。个人色彩浓重的“返乡日记”本不是一个“时令”话题,但在舆论中的集中涌现,却与春节假期关系密切。春节返乡手记整体上表现的是返乡群体面临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表现的知识无力感,甚至权力的无力感。广西官员请吃穿山甲事件,“穿山甲公子”炫耀自己有能力吃国家保护动物、饮高级干部内供酒、甚至坐飞机可以直接进驾驶室等,舆论为其打上了权贵阶层的标签,才导致舆情逐渐蔓延升级。

三、有关建议

1、把握好基调,把握好度。正确认识形势和改革,要正确把握宣传基调和舆论引导。适度包容网民公开发声,让网络反映社会治理存在的矛盾,提出意见诉求,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社会舆论下沉,有助于公共治理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转。此外,对于舆情事件的处置,应考虑未知和不可控因素,在表态和作结论时要留有余地。

2、增强回应的针对性说服力。针对舆论普遍关心的、有争议的政策或事件,多途径多形式进行政策解读和信息发布,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挤压负面舆论空间。对于舆论中的争议,相关媒体报道应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的角度出发,多传递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的声音,多解疑释惑,切不可导致负面猜测和恐慌情绪增加。

3、强化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对互联网的管理,要从敏感议题、重点网民转向网络平台,注重基本规范,强化基础管理;重点加强“两微一端”的监管,对各类有害信息进一步加强管控,加大谣言打击力度,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者:顾伟华

编辑:李媛荣  

主编:颜 陈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指出,经核实后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关注ID:DZQZ007 关注“舆论时评”,精彩继续!

免费订阅:长按二维码3秒识别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