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省人」的消失:台湾电影的视角变迁|中间地带

海博 城市OurCity 2020-08-23
来自专辑
中间地带




主播 | 海博

🎵片头:“亚细亚的孤儿”     ,by 罗大佑🎵片尾:“家 (II)”  ,by 罗大佑


几年前,我去香港采访许子东,聊了很多不能写的东西。


当时,他说起想做一个关于香港文学史的研究,虽然大陆很多人在做,但总是带着意识形态,他的思路是:抛去意识形态,就看作家在写什么,心态是什么样,自然而然会勾勒出一个线索。


现在,香港文学史没有出来,但许老师的《20世界中国小说》已经出来了,通过100个作家,一百本小说,看百年中国之变化。


这一次,我们也尝试复制一下这种研究思路,以台湾电影为对象,选择近60年的台湾代表电影(入围金马奖),简单粗暴的分解成四点电影人,看看他们的的镜头在说什么,摄影机总不会说谎。


简单直接的说,台湾电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从意识形态视角到人的视角的转变,这是由侯孝贤、杨德昌那一代新浪潮电影人完成的。但此时,人的视角更多的都是“外省人”视角,直到钟孟宏、魏德圣等65后台湾中生代导演出现,他们更多的本省人后代,本省人视角进入到叙事路径里,导演的镜头们也变得更加开阔与多元。


“外省人”视角逐渐消失,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仅仅依靠40分钟的节目只能呈现一个解读思路,无法解释太多的问题,我们也在想办法用更长,更细致的节目,具体到每一部电影去详细拆解。


Next

你会听到



01

60-80年代,台湾盛行“健康写实主义”,一方面他们吸收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影响,但又限于“动员戡乱时期”的时局所限,就有了“健康”两字。


这一时期金马奖还曾设立一个特别奖项——最佳发扬民族精神特别奖。代表电影是典型的“正能量电影”、“主旋律电影”。其中李行导演与丁善玺导演便是典型代表。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丁善玺的《八百壮士》在当年被评为最佳发扬民族精神奖,而到了2020年,管虎导演的《八佰》还未上映,历史似乎总会有这样的玩笑。



02

80-00年代,台湾新电影兴起,侯孝贤与杨德昌成为台湾新浪潮时期最重要的两位导演。


这一时期,我们选择了王童导演、侯孝贤导演以及朱延平导演进行解读,三位“外省人之子”在拍的是什么?



03

00-10年代,台湾中生代导演的黄金电影期,我们以两位65后导演魏德圣与钮承泽对比解读。“本省人”的魏德圣去拍台湾土著民族、去拍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在日据时期如何打进甲子园;而“外省人”二代的钮承泽拍了《军中乐园》与《艋舺》,两部市场反应与口碑相差巨大。


这一时期,两岸电影行业互动频繁,台湾导演遇到创作自由问题。



04

10-20年代,台湾更年轻一代的导演开始受到关注,杨雅喆、黄信尧、 赵德胤们的镜头开始关注台湾本土,更向内收看台湾。


Film&Director

本期节目主要提及的电影与导演



60-80年代

丁善玺:《八百壮士》《八二三炮战》《辛亥双十》 《碧血黄花》


李行:《养鸭人家》《吾土吾民》



80-00年代

王童:《无言的山丘》《稻草人》《香蕉天堂》


侯孝贤:《童年往事》


朱延平:《异域》《无国籍公民》



00-10年代

魏德圣:《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kano》


钮承泽:《军中乐园》《艋舺》


陈玉勋:《健忘村》《总铺师》


钟孟宏:《一路顺风》《阳光普照》



10-20年代

杨雅喆:《血观音》《女朋友男朋友》


黄信尧:《大佛普拉斯》


赵德胤:《再见瓦城 》


郑有杰:《潜规则》



以及

两部萧菊贞导演针对台湾导演群体所拍摄的纪录片:《白鸽计划》、《我们这样拍电影》


Play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等平台搜索“中间地带FM”并订阅,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节目更新。



@城市OurCity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转发朋友圈

History Re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