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塔市集看苏州的城市更新
双塔市集的改造升级是“古城有机更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者 | 庞梦圆
11月初的苏州国际设计周期间,一场快闪活动在距主会场观前街1500米的双塔市集举行,快闪形式为,顾客从生鲜摊位选出自己眼中的“丑蔬果”,放到指定架子上,之后由专门请来的大厨用“丑蔬果”做菜。
活动在晚上7点开始,共50多人到场,包括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其中有带着孩子的家长,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
快闪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市集的生鲜区。去年年底,双塔菜场经过改造,升级为集菜场、美食、咖啡、文创功能为一体的双塔市集。在不到2000平方米的区域内,除了保留原有的生鲜档口,还有改良的茶馆,新增的小吃摊,咖啡店,面馆,书店。
2019年12月,双塔市集作为传统菜场改造案例在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播出,并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年轻人到来。
让游客和年轻人回流到古城,正是双塔市集改造的目标之一。但首先,它要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
双塔市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去年上半年,姑苏区决定对辖区内38家传统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双塔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从双塔菜场到双塔市集,既是一次典型的菜市场营造案例,也是姑苏区古城更新的一部分,更可从中一窥“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城市升级。
OurCity
双塔
双塔菜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服务周边居民,不少摊贩已在此经营近二十年。摊贩与居民除了是卖家和顾客,还是可以聊天的熟人,共同构成社区生态的一部分。
与大多数传统菜场一样,随着电商、生鲜超市的到来,双塔菜场正在失去它的吸引力,自身功能也逐渐萎缩。摊位越来越少,从40多家减少到十几家;生意越来越差,“原来每个档口一上午要卖三头猪,现在一头都卖不完”。
姑苏区对双塔菜场的营造目标,便是寻找社区复兴,改善邻里关系的新方式,让更多人回流到古城。
整个营造的总设计师是沈雷,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以往作品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总部室内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接待区室内设计等。
对于市集,沈雷曾在双塔工作手记中引用“厨神”戈登拉姆齐的比喻形容道,“市场如同城市的心脏,人们如血液般回到这里”。他认为,市集是一个可以社交的场所,除了买菜,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来逛。
在沈雷的规划下,双塔菜场原有的立柱全被打掉,入口增加到7个。沿街当铺后撤,留出供游客驻足的灰色空间。沈雷注意到,距双塔市集不到800米的地方就是苏州大学,流动的大学生正是可以争取的群体。
此外,市集内增设小吃摊,咖啡馆。市集外新建一个小书店,放跟苏州有关的书籍,展示苏州风貌。河岸与市集间开放空间也被利用起来,节假日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当地乐队演出,昆曲表演,国潮展等等。
除了业态升级,还有基础设施的提升。市集内部接入了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生鲜区和餐饮区排水分开,并专门定制了一台使用微生物技术的厨余垃圾处理器。
外观上则突出传统苏州特色。新设的招牌灯箱上,用古代商算数字苏州码字写上“双塔”二字。快闪活动期间,该巨大灯箱也成为游客打卡点之一。小吃摊的屋顶做成重砖叠瓦的苏式风格,海报色彩取自桃花坞年画,文字内容为二十四节气。
OurCity
苏州
对双塔市场的改造不是孤例,不是平地起高楼,生造出一个网红项目。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王勇的话来说,双塔市集的改造升级是“古城有机更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去年上半年,姑苏区提出新一轮的菜市场管理目标,要求“发挥姑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助推每个改造菜市场迭代升级”。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初,姑苏区共有传统菜市场38家,2000平米以下的小菜场有27家,占95%,包括双塔市场。
姑苏是苏州的老城区,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古城保护区,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唐宋风貌。姑苏区在苏州的城市发展中有着与其他区不同的任务,文化被定为该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文化强区”是姑苏未来三年的奋斗目标。
“古城更新”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农贸市场标准化正是这个选择下的其中一个分支,双塔则是分支上结出的果,并因为节目的报道,成为最为人关注的那一个。
实际上,在双塔前后,姑苏区均有菜场完成标准化改造,且根据其自身定位指向了不同的改造方向。
黄鹂坊菜场是第一家安装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全自动检测仪并设有机垃圾无害化就地处理房的菜场。三元三村菜市场第一个完成了“农改超”。前阵子刚完工的西环农贸市场同样升级为市集,且拥有了全区首个一体化电子屏。
放眼看,近年来姑苏区或苏州市做的许多事,都是从古城更新这个基础逻辑出发而为之。
今年的苏州国际设计周增设了“城市艺术”板块,主会场设在观前街,活动主旨是与观前商圈“共建设计街区”。今年3月,苏州提出夜经济品牌“姑苏八点半”,围绕古城特色打造全方位消费路线,试图用消费激活古城。
苏州还非常积极地向其他城市学习“更新”的法宝。
11月14号召开的姑苏区“加快古城振兴”推进大会上,上海黄浦区被列为学习目标。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学习上海也有利于助力苏州在“融入大上海都市圈”的竞赛中占稳先机。
学习对象又不仅限于上海。本月初,苏州市长李亚平先后到访广州和福州,学习项目包括保留民国时期传统建筑风貌的旧南海县社区,在广州纺织机械厂原址上改造而成的TIT 创意园,以及福州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等。
▲2020年苏州国际设计周现场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朝前的历程,对城市的理解也在随着发展变化。
上世纪90年代,苏州建立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世纪之初,苏州在国企改革中领先一步,并凭借在工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如今的“最强地级市”,GDP排名全国第六。
现在,社会对城市的要求进入新阶段,当高新区以经济带动苏州快速向前时,老姑苏必须展现出自己的新活力,才能适应新要求。
苏州再一次走在了前列。
OurCity
菜市场
跳脱出姑苏或苏州的语境,菜市场营造本身也已成为了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尤其疫情之后,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很长一段时间,在高度且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菜市场的进化往往被忽略。但人们又普遍认为,菜市场所具有的“人间烟火气”是城市魅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外的菜市场营造案例被拿来模仿,菜市场被改为市集,引入咖啡馆,甚至艺术展,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还曾举办过经济学家薛兆丰的新书发布会。“菜市场”有了新的活力,但其最主要的功能却从实用性转向了景观。
成为市集是菜市场营造的方式之一,但也有人认为,“最普通的菜市场就是城市丰富生态中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师朱起鹏就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不同的市场对应的是不同的购物群体。普通的菜市场也能够满足一类人群的需要,能庇护游商小贩的生存。”
他还认为,菜市场营造的关键不在于空间的改造,而在于“菜市场里的人际关系,职业类型,重新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承认。”在做客播客节目《城市罐头》时,他举了朋友何志森的例子。
2017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建筑师何志森,带着学生在广州扉美术馆所在的社区菜市场,给40多个摊贩的手拍了一组照片,并在菜场办了摄影展。后来,摊贩把照片要回去挂在了自己的摊位前。在朱起鹏看来,这就是一个通过营造促进“交流”的例子,摊贩也因此增强了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
成为市集或以其他方式进行的菜场营造固然有其社会作用,但正如朱起鹏认为的那样,原生态菜市场自有其价值,“一定不要存在绝对的进化论”,不是所有的菜市场都得变成一个样,一个更好的状态是,“每个菜市场都在自己的领域,自己的类型里逐渐变得更好”。
@城市OurCity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转发朋友圈
History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