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正月十五:东坑地景出游,场面相当壮观!

2018-03-03 陆河百视通

2018年3月2日下午,东坑镇上屋举行地景出游,现场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吸引众多外镇游客纷纷前来观看,一个个强势化妆的阵容,和一排排优美的走秀,无不让群众大声喝彩,让各地的游客们一饱眼福,为东坑竖起了大拇指!

东坑地景简介▼

东坑地景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最初是由东坑飞燕村先祖太公彭简宜从苏州引入东坑的,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历史。地景引进后,当地群众对之不断传承、改良,配以迎神、奉祖、做丁酒、放烟花等活动进行充实,使之逐渐“本土化”、“实用化”,形成内容丰富、阵容强大、影响深远的盛大“贺春-闹元宵”庆典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东坑地景游艺团屡屡走出家门参加演出,多次在汕尾电视台《生活天地》节目中亮相并引起轰动。2007年,东坑地景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目录。

东坑地景活动仪式通常从正月十二日开始,至正月十五晚结束,历时4-5天。其中地景出游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出游时间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六点开始,从飞燕村出发,按固定路线沿村寨游艺表演。游艺队伍由300-600余人组成,以民族传奇人物、传说故事、古典文学为题材饰演或制作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如:木兰从军、金山战鼓、岳母刺字、八仙过海、八仙骑八兽、薛仁贵征东、六国拜相等,以及龙凤、麒麟、牛马、虎兔、鸡羊等动物和虾兵蟹将, “景物”创作中讲究精雕细琢,充分体现“文”、“广”、“精”三大特点。为筹办地景,当地群众做到群策群力、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关联到教育、木刻、裁剪、绘画、吹奏、化妆、纸折、糊裱、烹饪、糕点制作等行业,前后耗时一个多月。游艺过程中,往往汇聚七八千甚至上万人前来观赏,盛况空前。其时,喧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和欢笑声交织成一支欢快的节日交响乐,回荡于村寨的天地间,呈现出一派 “四海同春、和谐共融”的太平盛世景象。地景的服装、道具、景物都是由本村老艺人亲自指导、制作而成,他们乐于传艺授徒、提腋后人、精益求精,从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技艺新人,有力带动了多个相关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飞燕、上屋、龙兴寨成为小有名气的“手艺村”。

东坑地景是对中原文化的完美传承和大力发展。它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充分展现了陆河客家人酷爱传统文化艺术、热爱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东坑地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生活价值,它对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东坑地景历史渊源▼

东坑地景旧称“搬地景”或“七寨花灯”,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元宵节,其最初游艺方法是东坑镇飞燕村彭氏先祖太公彭简宜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来的。

彭简宜名达义,字简宜,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癸丑年)是一位头脑灵活、富有远见、精于经营、酷爱历史传统文化的大儒商。彭简宜长期往来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江西等地,以经营珠宝、丝绸为主,获利甚丰,是当地极有名气的大富商。彭简宜除了生意做得好之外,还特别喜欢观赏、搜集和推介各地的传统文化。因其生性耿直豪放,乃纳钱捐官,例授“奉政大夫”,为文职正五品官衔,他在飞燕村所建两座豪宅称作“八角楼”、“大夫第”。

乾隆年间,彭简宜正值风华正茂,逢年过节乐于观赏各地的节日民俗活动,尤其对苏州府“元宵闹花灯”情有独钟。乾隆三十年(1765年),彭简宜从苏州经揭阳回乡,带回高价购得的两副苏州石屏风(每副八幅,柚木框架,汉白玉质地,正面描绘历史人物画卷,背面为山水、花鸟图案)和延年公香火,于元宵之时,出巨资在飞燕、上屋村发动本族村民效法“苏州灯会”,动员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竞放烟花欢度佳节;同时将本地的迎神、祭始祖、做丁酒等活动有机结合进去,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庆典体系,形成东坑地景的雏形。这种活动很快为当地群众所认可与接受,经过长期传承、发展,逐渐形成有统一组织(彭氏宗亲会骨干、商团、各界头面人物共同牵头)、有特定程序、有稳定经费来源(宗亲会产、商团、丁口募捐)和固定游艺路线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东坑地景。

东坑自古以来属客家地区,其祖先多来自陕西,经河南、江西进入广东陆河。东坑客家人世代崇文尚武,注重教育;信仰佛、道、儒三教,讲究行善积德、修身养性。这里人普遍崇拜观音,到处流传着众多的观音传说(观音菩萨又称南海观世音娘娘,在粤东客家地区,她是许多姓氏的家族保护神,随着一次次迁移,其香火被带往各地。粤东彭氏普遍把观音娘奉为家神,是源于观音救助其广东开基始祖彭延年的故事。同时,南方客家地区普遍把南海观音视为“子神”,人们每于初一、十五备办斋果到观音面前许愿祈福;此外,上屋村彭就寅受观音点化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记忆犹新的真人故事加深了当地群众的观音崇拜。见《广东民间故事全书·汕尾·陆河卷》之《彭就寅遇仙记》。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崇拜神社(东坑镇群众神、社崇拜非常普遍,山上有寺庙,庙中供佛祖、观音、王爷;水口有宫宇,宫里置龙神、五显华光大帝;寨中有祖祠,祠内供祖先,两侧祀奉观音、关圣;村傍有神社:神一般指土地神,当地人称之为伯公或伯公爷,社是指社官爷或社官老爷;他们都是管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大俗神,在当地民间传说中,神、社老爷常将误踏黄泉路的生魂寿魄[尚有阳寿者的魂魄]驱回。陆河人常常于年初岁首到神坛社庙许福,年中[六月]温福,岁末完福酬谢神恩,以此祈求合家平安、和顺。)、崇拜祖先(东坑人向来奉亲敬祖,崇拜祖先,信仰人死为神,遵从阴阳有别游戏规则,每逢节庆、婚育必设酒品三牲祭拜祖先。陆河县彭姓人家祭祖时往往从广东开基始祖彭延年请起,尊他为“一世祖”;同时拜请观音菩萨。陆河彭氏至今保留正月初一“拜斋”,举家吃清斋的传统,目的是让祖先们吃完清斋好礼佛、拜观音)和崇拜生育(即丁口崇拜、灯崇拜。繁衍生育、子孙昌盛向来是陆河客家人的头等大事,更是客家人在长期迁徙中战胜自然、保存自己、发展壮大的生存法宝。从婚配到生育到成人长大,陆河人的一切美好愿望都是围绕子孙昌盛而展开的。灯,被当地人视为吉祥之物,因其客家话语音与“丁”相同,故视 “出灯”为“出丁、添丁”;逢年过节,“家家结彩,户户张灯”自古以来就是陆河客家人的一道亮丽风景。搭灯棚、挂彩灯、办丁[灯]酒,向来是陆河人庆新春、闹元宵的重头戏,元宵节灯笼制作技艺更是一年比一年新颖,式样多姿多彩,每个灯都寄予良好的愿望与祈盼,体现了客家人淳朴、善良的民风)。

上屋村是陆河彭氏的最早迁入地,距今已有545年历史;上屋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陆河彭氏最早的祠堂,距今有431年历史,陆河县彭姓居民中近一半衍自本祠。飞燕村自古物产丰饶、山林广阔、手工业发达,拥有四窑(炭窑、陶窑、瓷窑、瓦窑)二庵(观音庵,又称新庵子;朱屋庵,又称黄老庵,内供黄老仙师,黄老仙师是陆河朱氏的祖神,见附件)二学馆(渐逵轩、学堂厦)二码头(石角铺是古墟场,是木材、木炭和其他山货的集散地,有古码头,有多艘商船往来在它与四铺码头之间,墟场、商船、码头的业主均为飞燕彭氏前贤)二官坻(大夫第、司马第)。飞燕、上屋自古人才辈出,官宦众多,长期执东坑、水唇的军、政、财之牛耳,因而具备较强的影响力和话事权,为地景的落户生根和发展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东坑地景曾经一度淡出群众的视野。五十年代,飞燕村在彭洪针(已故)、彭玉岳(老年痴呆症)、彭洪桃(已故)组织下曾恢复出游过三次,游艺队伍中出现了高唱《解放区的天》、《兄妹开荒》、《军民大生产》的秧歌队等新元素。这一新的表演形式引发出穷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激越心情,自觉带上生产用具、炊具融入地景行列的动人场面。一九六四、六五年,上屋村在彭文臼(裁缝,飞燕人,已故)、彭文桥(唢呐手,龙兴寨人,已故)、彭玉成(雕花匠、飞燕人,解放前迁居河田墟横街,已故)等人组织过两次 “回归传统型”地景游艺活动,轰动一时。

2000年,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事业事业的日益重视,上屋村老艺人彭文命、彭如寿他们积极响应国号召,在彭洪拾等热心人士和地景爱好者的赞助下,东坑地景迅速恢复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十多年来,他们购置了大量服装、道具,传技授徒,形成了今天的形式与规模。从那以后,东坑地景频频在媒体亮相,多次走出家门参加市县演出,并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目录。

图片:彭智亮

审核:罗锦滔

整理编辑:陆河生活网

推荐阅读

2018河田镇宝山石坑尾村恭迎圣驾(现场视频)

元宵佳节去哪玩?樟河野鸭灯光节欢迎您

河田上径:下屯村吃丁酒(相当独特有意思的民间习俗)

陆河:浓雾山城朦胧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