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送你一颗子弹》:愿你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 政法读书会

你值得关注的: 律政观察 2020-09-14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Parkのone



◆ ◆ ◆ ◆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Paekのtwo



◆ ◆ ◆ ◆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我还挺结实的。


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


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经受的挫折、孤单、原谅自己的敏感、焦虑和神经质,原谅上帝他老人家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原谅他让我变老变胖。


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Parkのtree



◆ ◆ ◆ ◆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


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地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


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书摘20句


01.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02.

煽情这个东西,正如其他很多东西,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


煽情过度正如化妆过度,便是好看的一张脸,也因为过于自我强调而形成压迫感。


03.

诗歌能体现才华,并不等于写诗的人都有才华。


我想诗人需要修辞,就像厨师需要把肉做成红烧肉、水煮肉、梅菜肉、回锅肉而不是把它端出来让人生吃一样,是人类味觉多样性的天然需要。


抓起一块生羊腿血淋淋地就啃,这事很牛逼吗,也就是耸人听闻吧。


04.

我想象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能够通过文字的奥妙,与世界达成和解。不一定是那种“被接受”的和解,而是那种“接受不被接受”的和解。


05.

我喜欢编小说的开头,而且仅仅是开头。以前在某论坛文学版写东西的时候,经常有些写手写了几截开头然后不了了之,遭到读者群众的痛骂。


其实读者不明白,写一个小说就像经营一场婚姻,开始是靠爱情,后来是靠毅力。有些人不堪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于是趁早离了婚。


06.

某个片刻一个人被表达欲击中,那个表达欲新鲜、强烈、浓郁,像一只红光满面的苹果,非常挑逗地坐在那里,让人忍不住伸出手去。


但是很多时候,吃了几口就不想吃了,发现其实不饿,或者这苹果根本不好吃。事实上大多数小说除了开头也乏善可陈,新鲜、强烈、浓郁的感觉被消耗了之后,剩下的只是强迫症。


07.

毛姆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温暖。与很多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上半期小说家鲜明的实验文风特征不同,他的语言非常平实、家常,甚至有些唠叨。


读他的小说,很像和一个普通老头子喝茶,边喝边听他讲自己身边的琐事。


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很多评论家视他为二流作家的原因。


他的小说里,技巧性、创新性的东西太少了,留给评论家去“诠释”、去“解密”去炫耀他们的理解力的东西太少了。


但对我来说,这恰恰是他的可爱之处。


08.

自由主义不是我的政治信仰,它只是我的政治底线。事实上自由主义真正关心的只是底线问题,而其他主义者关心的大多是蓝图问题。


09.

计划任务和完成任务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早上的我,就像是政府,给出无数豪言壮语;


晚上的我,就像是人民,蔫了吧唧鸟兽散去。


我想说服自己一生不同于一天,但我想不出为什么。


事实证明,治疗愤世嫉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照镜子。


10.

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


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11.

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为此类文艺作品起了个类型名称,叫做“残酷青春”。


简直没有比这更无赖的词了: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残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它的残酷。


童年残不残酷?残酷到孩子们都无力表达它的残酷。更不要说倒霉的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于它的残酷。所以说到残酷,青春哪有那么悲壮,简直可以垫底。


12.

只有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13.

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


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心。


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


14.

世上本没有深邃,“话只说一半”说得多了,也便有了深邃。


15.

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无聊,无聊到把什么都看透。


把什么都看透之后,就觉得人的很多追求,比如巨大的房子,比如巨大的戒指,除了心虚,什么都不是。


但再仔细想想,把什么都看透,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智力上的虚荣,而且还伤害了自己活下去的兴致。


所以附着在物质之上的很多“意义”,就像新娘头上的红头盖,还是不掀开来才好。


16.

我想找一个跟我一起长大的人。


我想找一个对新鲜的知识、品格的改进、情感的扩张有胃口的人。


17.

大部分美式社科学问的特点就是:精致的平庸。


这个体系不太关心你是不是平庸,但是非常关心你是否精致。


以前一个经济学朋友跟我说,只要我用数个复杂的模型作为论证方法,哪怕我的结论是“人渴了就想喝水”这样的废话,也会有很多杂志愿意发我的文章。


当然,精致的平庸总好过粗糙的平庸。


18.

记得以前有人讨论为什么奥斯维辛的犹太人不反抗。有人解答说,那些犹太人天天被派去干体力活,这些活从经济上未必有多少意义,却是摧垮一个人意志的最好方式。


体力劳动中的那种机械感,那种简单重复中的混沌感,的确令人越来越麻木。


难怪马克思说工人阶级需要“先锋队”的领导才能获得解放。


工人阶级都忙着在体力劳动的沼泽里跋涉,只有马老师这样的“先锋队员”才有闲情逸致坐在大英博物馆里写小说——


嗯。《资本论》堪称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作品。


19.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


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20.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


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


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


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


  更多好文  

民法教授眼中的《倚天屠龙记》 | 政法读书会

《潜规则》中的这章,冷冽而精辟 | 政法读书会

江平:属于我们的时代已在缓缓落幕

方流芳:我为何看衰中国的民法典立法

"崇高感优美感"论文弱爆了,我们发现了一个更神奇的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