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山东省线下一流课程《机械原理》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
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时:64
学 分:4
◐◑◒◓◔◕
一、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简介
课程负责人简介
◎杨勇
杨勇,男,1976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承担《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教学,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青岛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青岛理工大学教学论文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省部及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5项;主编教材5部;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3篇,含北大中文核心、RCCSE中国核心期刊3篇。一流课程主讲教师,总策划。研究方向为激光加工、绿色制造。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注重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知识目标: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特性、受力特性,掌握常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和综合分析实际复杂工程问题,根据特定需求设计合适的机构及组合系统,具有按照机械的使用要求进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能力。
素养目标: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方案设计中自觉履行责任和遵守规范。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特色
(1)引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并将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凝练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2)将信息技术融于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制作了全程多媒体课件,开发了丰富的工程案例动画,录播了全套慕课视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采用QQ师生群+雨课堂、在线自主学习+线上答疑等方式进行授课。
(3)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讨论课、项目驱动等多环节融合,进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用”一体化培养理念,建立了基于理论、应用、实践三层次集成的五位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2、教学改革创新点
(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对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了突出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项目驱动三大环节以及平面机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机械系统动力学、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系统设计五大模块。该方面从产出导向出发,重构现有课程知识点,相对于传统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2)针对现有课堂沉默、活力不够问题,构建和实施了“433”课堂教学新模式,每课堂40%的时间让学生用慕课在线自主学习,每课堂30%的时间教师进行线下讲解和做习题,每课堂30%的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和项目课。该模式是在详细分析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的优劣特性基础上构建的,是一类操作性强、具有较大创新性的典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应用该模式后课堂互动明显提高,课堂换发生机活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较大提高。
(3)针对现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不足问题,基于国际工程教育理念,采用CDIO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改革,根据课程难点和重点设计课程三级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和培养能力,实现“做中学”。
基于理论、应用、实践三层次集成的五位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四、课程相关其他风采展示
“433”课堂教学
入选智慧树平台本科高校专业课程TOP100
差速器项目实施案例
成果展示
-END-
青小理荐读
保研事迹分享 | 崔翰文:不负爱与希望,砥砺前行重磅!2021年研考国家线公布!初试447!她和梦想一“研”为定
青岛理工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新闻网
编辑:徐铭婕
审核:于 波
新浪微博:@青岛理工大学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