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政坛未来重要人物!真实背景震动国人!

2017-06-25 政刊

【往期爆文】点击下面“标题”即可查看

你以为杨振宁爱的是国家?他爱的是国体!

贪.官恨透了他:上 任仅四年遭遇27次暗杀!

刘源:刘少奇为他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是中国唯一无军衔的国防部长,秘书现在全国官最大
最揭秘!赵·忠·祥情·人饶·颖血泪控诉

核心:在30多年前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湖北日报》、《西藏日报》等报纸里都报道了胡春华,这是为啥呢?

中国政坛未来重要人物是他?图片是1983年胡春华接受采访


1979年16岁的胡春华参加高考,是当年湖北五峰县的文科状元,成为当地的首位北大生,轰动了全县。


1983年20岁毕业的时候,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等都报道了胡春华,这又是为啥呢?

胡春华


1982年10月首次申请到西藏工作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报》报道说,胡春华是北大中文系学生,曾担任团总支副书记,并在1982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学习期间经常翻阅《西藏日报》、《西藏文艺》等报刊杂志,他认为自己从小在山区长大,身体素质好,家里有兄弟姐妹照顾父母。去年(1982年10月)他在填写毕业生分配调查表时,就表示毕业后愿意去西藏工作。

此后,他每周两次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文,并天天坚持锻炼身体,为将来赴藏工作做准备。寒假回家时,专门征求了家人意见并得到同意。今年三月,他向系领导正式提出去西藏的申请。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报》 以及对胡春华的报道。


《人民日报》专门报道胡春华


1983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以《北大毕业生胡春华自愿去西藏工作》为标题做如下报道:“据新华社电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胡春华到西藏去工作的要求最近已得到正式批准……"


这篇报道尽管文本不多,但是作为《人民日报》单独对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去向做单独报道,应该是属于罕见。而且《人民日报》是根据新华社电来的。


1500多字长文问答胡春华


光明日报1983年7月9日头版以《我要求到西藏工作不是一时的冲动》为标题大篇幅报道了胡春华的事情:《光明日报》对这篇报道还加了“编者按”: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应届毕业生胡春华,主动要求毕业后到西藏去工作的消息在本报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最近北京大学中文系团总支的《团旗》编辑部,组织一部分学生与胡春华座谈。


下面是这次座谈的摘要。这里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充满了一个赤子对祖国的真诚。它反映了党培养出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和成熟的思考,很值得一读。


问:你才20岁,还是个毛小子,你敢担保你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时的冲动?

答:我自己认为我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时的冲动。我很早就有这个想法。我在去年三月决定不参加研究生考试后,我就开始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了。我有目的地阅读了一些有关西藏的报刊、书籍,又找了一些从西藏来的同志交谈,向他们了解西藏的情况。


在去年十月我向系里提出这一请求后,老师和同学们又给我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思考。我的决定是在对西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自己的客观情况作了一定的分析后作出的。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对西藏的了解还很不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在个别问题上考虑会有所欠缺,这是完全可能的。


问:一个青年人应该具有责任感,一个大学生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你是不是认为去西藏才能体现出这些来?


答:我认为国家的需要并不仅仅在边疆,内地也需要人。需要留在内地,留在大城市、留在名牌学府,也同样是国家的需要。在这些地方同样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同样可以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体现责任心。服从国家分配,并不一定非得去边疆、去西藏。去西藏那只是我个人的选择。


问:你去西藏似乎是给人一种个人奋斗的嫌疑。


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正是这种希望促使我们不断地进取。我认为这不是个人的奋斗。个人奋斗是指那些以我为中心,一切为了个人利益的奋斗。我不太注重个体的作用,而是重视集团的价值。因为个体离开了它所依存的社会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人的奋斗是否有价值,他的前提就是在于其有目的是否在为社会服务。


问:倘若专业不对口,把你分去做社会工作怎么办?


答:专业对口不能片面的理解,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科和理科不大一样,文科不仅要培养专门学科的研究人员,而且还要培养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才。广义说来,我们被分去从事社会工作同样应该算是对口。在四年的学生中,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我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搞专业研究,从事社会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础。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说,我倒倾向于从事社会工作。


问:你是否打算在西藏干一辈子,对于那些要求回内地的人你怎么看,你最后是不是也会和他们一样?


答:在西藏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内地,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西藏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有许多困难是我们内地无从设想的。一些同志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要求回内地,是合理的,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他们在西藏工作期间,为西藏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对他们进行非难是完全不应该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没有在西藏工作过的人来说,更没有资格非难他们。至于我自己,现在还难说,因为未来还是个未知数。


《光明日报》1983年7月19日以《王震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号召同学们----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再次对相关新闻报道。报道说,由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召开的首都高校一九八三届毕业生大会在政协礼堂举行。


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央领导有习仲勋、王震、姚依林、邓力群、胡启立、乔石、郝建秀、伍修权等。教育部长何东昌主持大会。最后是三位毕业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们是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生李利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陈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胡春华。


胡春华在这次大会的发言上说了什么?


至于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胡春华说了什么,当时的报纸没有报道。不过《广州旧闻》在《湖北日报》2006年12月7日三版上看到关于当时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的一段内容:


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60%,且大部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的家乡,也是内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可能至今还封闭在大山里,从事刀耕火种的生产劳动。所以说只有汉民族实现了现代化,不等于中华民族实现了现代化,不等于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


在胡春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后,《湖北日报》2006年12月7日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人生乐趣在攀登----记五峰走出的山里娃胡春华》。


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得出,西藏工作期间,胡春华很少回家探亲,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爱。对父老乡亲说:“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有我年少时的伙伴。”


1992年正月初,胡春华携爱人、女儿回到五峰。这是儿媳和孙女第一次到五峰。他对父母说,这次是组织上批准他几个月的假期。但是三月初二,自治区党委打来电话说“有重要工作,速回”。第二天凌晨5点携带妻女踏上返藏的路程。走过一山又一山,翻过一岭又一岭。胡春华说:“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有我年少时的伙伴。”


对师弟师妹说: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他曾在母校校刊《文心》上为师弟师妹写下这样的寄语:“我是五峰二中七八级的毕业生。《文心》取名于《文心雕龙》,自然是陶冶学生的文学素养。爱好文学的人未必就能成为文学家,但许多人却正是从爱好文学走向成才之路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年轻人需要有些幻想、需要梦想。总有一天,你们中间会走出一群人来。我衷心祝愿有这样美好的结果”。



好文推荐:(点击标题)
7月1日起新政策出炉了!没买车的有福了!
开国將军之子揭惊天真相,震撼亿万國人!
退休年龄周期表,条条都经典到爆!谁存谁受益!
公安部 : 警察公开执法群众可拍照!
老田:文革批判会照片集读后感
一段惊人的视频暗访!删前速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