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罗小猫猫子”自杀回看“人性的崩塌和平台的社会责任”

VinZhang 向善实验室
2024-08-23


因为看到一则痛心的视频,哽咽着写下这篇文章。

一位网名叫“罗小猫猫子”的网红,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则有自杀倾向的视频,并预告了在下次直播的自杀倾向。



直播期间,有些人并没有劝阻,反而说一些怂恿的话。在众人的见证下,她喝下了毒药去世。


我不知道怂恿她喝下毒药的人作何心态,现在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又作何感想。


但是我想这个时代真的病了。


一个普遍缺少对他者不利状态的怜悯或体恤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回看“罗小猫猫子”的视频,早在很久之前,她就曾提及到自身曾患有抑郁症,甚至还提到过,是网友给了她力量。



在她准备喝药之前,我想网络上也有善意的声音,但从直播间露出的截图来看,却是更多网友呈现出怂恿的状态。


我不知道她在喝毒药前看到这一幕作何感想,也不知道真心在鼓励她克服困难的网友,得知这个消息会有多么悲伤和无力。


但同样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我试着理解“罗小猫猫子”当时的心态,我想看到那么多的恶言恶语,她对这个世界的牵挂又少了几分吧。


01 对他者不利状态的关怀正在扭曲


“罗小猫猫子”的死,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在她死亡前的动态中,曾表述了决绝。但无论是视频和直播平台,还是网友,很少第一时间制止。



我所能感知和看到的,好像很多的网民和平台一样冰冷。


在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之上,更多像被甜昏了头脑,对他者不利状态的基本关怀都消失不见。


追溯看来,这种现象并不是第一次。


回顾2021年的几件网络大事件,可以看到像河南洪涝灾害的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被网曝、阿里女员工性侵事件等,不论当事人是否有所隐瞒或作秀,当事件发生后,在事态的真相没出现之前,且不说去关怀他者不利的状态,一些恶言恶语和恶意的揣测反而成为了一种不弱于善意的声音。


其中一种声音很突出,他们认为这是一场营销或炒作。


不知道这个印象是什么时候埋下的,但这一现象的背后,新媒体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和盛行,让这一恶意的猜疑成为了主流。


回到“罗小猫猫子”视频所发布的平台,是营销作秀的聚集地之一,即少了传统媒体的严谨,也缺乏了广告该有的提醒,平台是记录了美好生活,但是更像是少数人的狂欢。


在大数据的推荐下,所呈现给大家看到的,永远是少数派的声音,边缘的声音难被看到,很难想象被单一、短频快内容投喂下的人,还能有多少保持对人性的克制,但一个利用人性的平台,我想本身就缺乏了对人性的关怀。


02 平台伦理价值的丧失


纵观目前所有的媒体报道,很少有人提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平台,将舆论的中心聚焦在一些说了无人性舆论的网民上。


但从信息来源来看,“罗小猫猫子”所发布短视频的平台是抖音,具体官方在这件事中是否发挥作用,我并不知道,也不敢胡乱断言。


但大多数的平台内容都应该有自己的审核机制,甚至还有采集用户习惯的机制,就像抖音知道我经济紧张,一直给我推送“贷款广告”一样,即便我点了无数次不想在看到,还是不断刷到;知道我搜索过考研信息不断给我推送相关信息一样。


“抖音平台”能把自动推荐相关视频、匹配相关广告的行为,用到对用户关注过的事物上。


而这种技术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更多的关注人的身上,而不是将人作为一种牲畜,不断的去推荐同质化的内容、去倡导一些非理性的消费。


当大数据失去了人文关怀,记录美好生活成了一种假象。我们的世界,成为了一大群人看着一小群人的美好生活,而更多边缘人群则是被看不到的,


如果平台不具备自己该有的价值观,也不会引导人们向善、向好,只不过是一小群人牟利的工具,在接广告上不负责任,在直播上不负责任。


更甚者有些平台,为了规避责任,将抑郁症等相关词语屏蔽,封闭了他者不利状态下发声和求救的渠道,让弱势的人更加更看不见,这无异是一种变现的歧视和压榨。


图为抖音平台直播上的某直播将“社会企业”认可一词乱用


03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世界精神卫生日刚过去不久,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热度还未消失。


作为一个承载无数人的平台,可以看到更多都是美好生活的景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但是大数据却将不同的人分门别类,人们只看到自己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多的人缺少了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心,越来越少人去看到一些弱势群体。


未来如果没有该有的道德支撑,以及与之一同发展的科技伦理,那么这个世界是否真的会更好呢?


最后,无论这个世界怎么样,希望更多人能保持更多的善意。


也希望,如果有来生,希望她来到的世界,不是被冷漠相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善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