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祠堂新风韵,勒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顺德祠堂南海庙,顺德拥有着近千座祠堂。祠堂记录着当地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新时代,如何活化和利用好祠堂文化是助力顺德乡村振兴和城乡品质提升重要议题之一。9月8日,勒流街道通过“聊顺德”品牌栏目,邀请顺德知名学者、专家就“如何让顺德祠堂焕发新风韵”建言献策。活动会场设在勒流扶闾的廖氏宗祠。
祠堂文化底蕴深厚,有待进一步挖掘
目前,勒流街道纳入顺德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里的祠堂有30处,其中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有20处,且绝大多数都有近百年历史。每一座祠堂都是古建艺术与岭南文化的体现,印证了勒流人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
顺德知名学者李健明介绍,顺德祠堂反映了顺德的历史、风俗、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顺德保存较好的祠堂有近500座,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这里能够找到顺德历史文化脉络,这是祠堂最大价值。”
李健明现场当了一回文化导赏员,向与会人员介绍起廖氏宗祠的建筑形制,壁画的艺术价值,文字匾额的内涵与深意。“祠堂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多重空间属性,需要系统梳理,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
“祠堂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家庭、文化等的载体,是农村文化底蕴,是村居特色所在。在当下,针对祠堂这一文化符号,如何采取理性的态度将地方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有机融合是乡村振兴一个很好课题。”顺德区社科联主席沈涌说道。
祠堂活化需因地制宜,吸引更多年轻力量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如何挖掘祠堂文化,实现文化振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现场嘉宾讨论热烈。
在沈涌看来,在祠堂活化方面,可以做实做细一村一品,树立各自文化品牌,可以是粤曲、醒狮、古建、非遗等形式,让祠堂文化特征更凸显,同时要加强对祠堂的整体后期维护,要有长期性活动策划,活跃祠堂。“活动要扎实、长期开展下去,让祠堂标志性的空间融入新的内容,吸引更多人参与。”
“顺德祠堂也可以像顺德美食一样成为顺德重要区域品牌。目前顺德祠堂活化还缺乏统筹,品牌特色不明显。”佛山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何劲和表示,在祠堂的活化改造工作方面,统筹部门一定要从祠堂文化、旅游、社会功能等方面综合思考如何打造其代表性品牌。
同时,他还表示,通过在祠堂内树立乡亲典范,展示乡亲奋斗的事迹,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青年人走进祠堂,感受了解祠堂文化,真正让祠堂这个公共空间成为民主协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机融合体。
“修建一个祠堂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凝聚专家等社会多方人士的参与,如此才能得到群众和百姓的认可。”曾参与过多个祠堂保护和修建工作的市政协委员麦立军说道。作为勒流勒北人,他分享了勒北麦氏宗祠的修建故事,麦氏宗祠在修建活化的同时更通过引入乡村优秀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让人们摆脱对祠堂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创新形式,勒流寻找“最美祠堂”
在古祠堂创新保护、活化利用方面,勒流街道积极探索,结合古祠堂不同文化特色,探索不同的活化路径,形成了四种活化类型,包括将祠堂打造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村史馆、古建展示馆,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家风家训馆,活化成旅游景点或是乡村旅游点等。
近年来,为进一步保育与活化文物古建,勒流街道设立文物古建修缮活化专项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活化支持。此前,勒流街道推出《走祠堂,采家风》系列报道,走进勒流各村居,对代表性祠堂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
去年,勒流积极支持西华梁公祠修缮、上涌孔公祠以及苏六朋故居祖祠修缮活化项目纳入区第一批“四古”修缮活化项目。目前,祠堂修缮基本完成,并将陆续活化为村史馆、书画室等文化场馆,使之成为传承勒流历史文脉、展示勒流文化底蕴新的文化地标。
如何加强祠堂保育和活化,引导村民对祠堂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发挥祠堂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功能,自觉爱护环境,助力城乡品质提升、美丽文明村居建设,接下来,勒流还将计划开展寻找“美丽祠堂”评选系列活动。
活动将从祠堂建筑风貌、文化内涵、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程度等四个方面设定标准进行评选,激励村居动员各方力量,强化祠堂管理和提升,让祠堂文化呈现更丰富,环境更优美,氛围更和谐,推出一批勒流最美、最有代表性的祠堂,打造标杆,形成示范。
寻找勒流“美丽祠堂”评选活动将在9月中旬启动,通过村居创建、村居推荐、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等环节,最终评选出第一批8个勒流“美丽祠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焕发祠堂文化新动能。
往期推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