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造,勒流品质③ | 潜心十年痴迷“造龙”,他推动龙虱“非遗”文化历久弥新
编者按: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文明的民族记忆。
在喧嚣的时代中,有这样一群“匠人”,他们把事业作为信仰,将工作当成修行,于细微处见真知,通过双手化腐朽为神奇,以匠心打造品质,用专业树立标杆,用汗水谱写人生,共同凝聚起勒流这座工业强镇的匠心品质。
勒流推出《匠心铸造,勒流品质》系列报道,立足于勒流优秀传统工艺文化,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匠心故事,记录“匠人”们一生的坚守与光荣,助推优秀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匠人档案
姓名:何东成
出生年份:1954年
籍贯:勒流街道黄连社区
职业:龙虱制作手工艺人
走进勒流街道黄连社区龙虱馆,约莫50平方米的场地内,摆放着大大小小二十余艘造型小巧的龙虱,黄褐色的船身被打磨得十分细致,略有光泽,船头上“东成造”的红漆标记,细细诉说着龙虱制作者的匠心故事。
十年来,来自黄连的龙虱制作手工艺人何东成,用自己的妙手及巧思,成功复刻出70年前黄连的传统龙虱,并不断研究、多番改良,经多年的推广与传承,如今的龙虱游艺已成为广受珠三角地区人们欢迎的一项运动,也成为勒流乃至顺德深厚龙舟文化当中的一个独特符号。
龙虱制作手工艺人何东成展示第三代龙虱
改良龙虱
寻回属于黄连的“龙虱记忆”
黄连龙虱的诞生,还要追溯到顺德一种名贵的丝织品——香云纱。70年前,顺德香云纱产业蓬勃发展,作为顺德香云纱制作基地之一,勒流黄连的香云纱作坊多达几十家,可谓是作坊林立,十分繁荣。
在当时,香云纱工人巧妙地把专门储放薯莨汁的木桶用作游龙竞技的载具,木桶呈椭圆形,刚好容纳一个人的大小,并为其起名“龙虱”。“龙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能像龙舟一样用作游龙竞技,而“虱”则指的是它形体小。在这样的经济与历史环境下,龙虱游艺这种黄连独有的民间文化产物便诞生了。何东成介绍,70年前,一场名为“通天埠”的第一届龙舟游龙竞渡在黄连举行,这也是龙虱第一次正式亮相于大众面前。而随着香云纱产业在黄连的日渐衰落,龙虱竞渡就没再出现过。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连人,木匠出身的何东成一直对家乡这种独特的龙虱文化念念不忘,2012年,他在没有薯莨桶的情况下,尝试自己动手做龙虱。在制造出第一艘龙虱后,何东成把它拿给徒弟们下水体验,却没想到,这些生于水乡的孩子立刻便喜欢上了龙虱。放假时,很多弟子便争先恐后地拿着龙虱玩,甚至何东成当时5岁的孙子也经常喊着要玩龙虱。
此后,在五月初三“龙眼点睛”活动上的一次亮相,更是让龙虱意外地成为了全场的焦点。看着人们对此兴趣颇深,何东成下定决心研究与改良龙虱,“以前的龙虱形状不美观,看起来像‘澡盆’,也不利于在水上竞速。”何东成说,为了达成龙虱竞渡和日常锻炼相结合的要求,他自己经过多番研究,成功改良出类似龙舟模样的龙虱2.0版本与3.0版本。
如今3.0版本龙虱轻便小巧,仅能承载一个成年人,更独特的是,它自带的“脚踏板”可用脚控制前进方向,这样一来,人们划龙虱转弯时更加灵活,而双手也可专注划船前进,大大提升了划船速度。何东成说,驾驭龙虱是不简单的,由于龙虱体形小,所以下水时更需要平衡力和稳定性,更能锻炼龙虱健儿的划船能力。
匠心独具
让龙虱文化历久弥新
十年来,何东成始终坚持研制与改良龙虱。在他看来,制作龙虱虽然难度并不大,但是要打造出精品,就需要过人的毅力、细心和耐心。“我是个对质量要求很严格的人,选材、开线、拼接、打磨、上漆……整个过程虽然三日便可完成,但我会力保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每一艘龙虱必须经过自己的严格把关,反复测定无误后,方可以出品。”何东成表示。
在长年木工制作过程中,由于没有防护吸入过多粉尘,导致何东成现在患有呼吸方面的疾病。然而出于对龙虱制作的热爱,何东成仍始终坚持,并于近年不断为龙虱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2013年开始,何东成与黄连社区开设青少年暑期龙虱培训班,并由何东成教授8-12岁青少年学习扒龙虱,让他们感受龙虱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黄连社区已连续多年举办龙虱竞渡赛事活动,着力推动龙虱游艺品牌打造,而随着黄连龙虱游艺入选2019年佛山市第七批“非遗”名录,也成功将龙虱和它背后的龙虱文化展现在更多人面前。
如今,龙虱运动已广受珠三角地区人们的欢迎,据说,目前龙虱数量已超一万艘。看到自己多年力推的龙虱运动开始风靡,何东成感到十分高兴,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龙虱游艺发扬光大,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了解、喜欢龙虱文化,让龙虱文化在经受岁月的洗礼后,历久弥新。
来源:珠江商报、佛山新闻网
往期推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