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牛!这个村子走出67名教授!

2018-01-22 中外学术情报


芜湖市陶辛镇胡湾村,一个江南水乡的小村落,从1909年开始,先后走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者67人,19人成为国内外大学教授,36人从事高尖端科技工作,被誉为芜湖的“教授村”。2014年胡湾村列入第一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







胡湾村位于芜湖县陶辛镇的南部边缘,是一个远离城镇的小村落,为胡姓聚居地,又称“胡家湾”, 因其村口有一水塘名宣家潭,世称胡湾胡姓为宣潭胡氏



图为手绘芜湖县胡湾村原貌图



宣潭胡氏系南宋名臣胡铨的后裔。在胡湾村胡氏宗祠大门上有一幅楹联:

自祁衍派世居芜家起瑯山以北,

为国上章名著史忠扶宋室而南。

反映出胡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理念。上联说“自祁衍派世居芜”,胡氏家族于元末明初,为避战乱,自徽州祁门金岭迁居到芜湖县宣家潭,后扩至胡湾。下联“忠扶宋室”说的就是胡氏第十三世胡铨,胡铨是“南宋四名臣”之一,因坚持抗金、反对议和,与秦桧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历任国史院编修官、资政殿大学士,故有“为国上章名著史”之说。



图为《宣潭胡氏宗谱》中胡铨的画像



胡湾村历史悠久,自元末明初建村,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百年来,胡氏族人建宗祠、修家谱,订立了家法十条、家戒十条、家训十四条,以此约束族人、告诫后人。胡氏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遵循家训,保持淳朴的家风。不管身居何职、何位,都要有保持着良好的风尚和人文气质。




图为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太平天国时期遭严重破坏,清咸丰年间重新修复,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刻工精湛。2012年12月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翻开《宣潭胡氏宗谱》中关于家戒、家法、家训,有不少关于孝道、尊师、教育的记载。

如家训律句中第一就是“孝父母”,其中提到

五官四体有根茎,皆自双亲养育来。


“重师傅”中提到:

不进文房字不如,银钱虽有受人欺。

因之教子读书日,礼貌谦恭乃重师。


“教子弟”中提到:

外务多时荒正业,般般不肖累爹娘。


“敬字纸”中提到:

字本天文及圣功,裱糊包扎罪皆同。

莫将废弃蒙窗格,切戒残书类线绒。



胡氏族人一直遵从“重师傅”、“敬字纸”、“耕读传家文、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办学兴教,尊师重教。早清朝晚期,胡氏子弟中就有6位从安徽理化专科学堂和安徽优级师范学堂毕业。他们把新思想、新文化带故乡,特别是西化教育。1909年的时候,胡氏家族的三位先贤胡宗琚、胡宗璆、胡朝熙,就在艰苦条件下,改胡氏祠堂为“学堂”,自筹资金,办起了芜湖县农村第一所采取西式教育的洋学堂“两斋小学”。 “两斋”之意,取其远祖、北宋教育家胡瑗“经义”、“治事”两斋的教育方法。开设有国文、算术、音乐、体育和英语等课程,一改先前私塾“坐学点书”旧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小学。招生不分男女,学校所有开支费用均由胡氏公堂田租支出。本族学生不但学费全免,而且还规定,凡外出就读的学生,每年每人补助稻谷二十石,鼓励族人外出深造。




之后,“两斋小学”改名为“绵化小学”, 绵化即延绵教化之意,表达出胡氏族人一代接一代坚持办学的理念。抗日战争时期绵化小学易名为国民小学。抗战胜利后,胡氏族人在原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了芜湖县第一所农村中学——私立白连中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有教师29人,学生400人。附近乡村及邻县南陵、宣城等地纷纷前来报考就读。在当时,胡湾成为了附近农村的文化教育中心。



图为芜湖私立白连中学校徽



从1909年以来,在百年时间里,胡氏家族英才辈出,既重教书,更重育人。学校把办学时白连乡赠送的一块“教育建国”的匾额悬挂在学校礼堂内,以示办学宗旨。由该村学校毕业后外出深造,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学子多达100余人,取得副教授等以上高级职称者达67人,其中任国内外大学教授者19人,从事高尖端科技工作者36人,授博士学位者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6人。还出现了“一门六子五教授”、“一门三子三教授”。胡湾村因此闻名遐迩,被称为“教授村”。胡湾村一个几百人口的小村落,培养除了这么一大批的杰出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来源:芜湖市档案局官方微信芜湖档案


注:本平台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合作、建议等可后台回复“约”加本站编辑。



更多中外高校要闻信息,敬请关注:



精英家长、基础教育工作者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