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浙交复”的前五位排序为何惹争议?大学排名背后是怎样的“信息食物链”?

2018-03-04 中外学术情报 中外学术情报


据报道,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大学的竞争性地位。可是,这个“竞争性”结果有“权威性”吗?一些机构排名的原始数据都没有(也不可能)搜集齐,就仓促上阵;一些医学院或综合大学把他们的附属医院所有论文科研奖项都作为统计数据;而一些院校的科研奖项是不可对外公开的,更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这个“竞争性”结果,又有“科学性”吗?高校的朋友说,综合排名,如同“关公战秦琼”,不同档次、不同类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校,按照某些人为制定的标准计分,搅拌混合一起,最终却以高校整体实力打分排序。这种排序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一次数字游戏。


事实上,某些机构在发布排名之前,总会以调查摸底的名头,主动上门,推销或变相推销他们的讲座、出版物(视频产品)以及学术课题。据了解,一场讲座要几万元,书也是一卖几千本,收取费用,理直气壮。多年来,这种“潜规则”甚至逐渐公开化。有的更直接,排名机构就隶属于高校,或拥有各种紧密的“合作关系”,那么谁排名在前,谁排名在后,就更有其“内在规律”了。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舆论的质疑和批评声也一直不绝,可那些搞得风生水起的排名机构,生意依然不错。


这恐怕不光是某种异化的“市场需求”在作祟。不权威、不公正、不实用的大学综合排名大行其道背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分层问题。


所谓各种大学综合排名,每年招摇过市,每个排名指标体系侧重点也不一样,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排名里顺序可能会相差很大。“顶级牛校”可能还有定力,一笑了之,其办校方针也不会围绕那些指标体系去设计。但一般高校不能不在意这个排名。因为广大老百姓不太了解具体情况,只能简单看排名。于是,排名对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及招生都存在影响,换句话说,排名就是“流量”。这是一个分层。


另一个教育分层在家长群体。城市家庭往往更先更多更专地了解最新的招生考试信息,他们也往往注重根据孩子的学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的专业、最匹配的院校,而不是简单地盯住一所高校的综合排名。可是农村家庭,因为缺少充分对称的信息,往往成为那些不良信息、不实信息的忠实用户,也是受害对象。显然,那些综合排名只能忽悠某些二三流的高校,满足他们不断上档进位的虚荣、立竿见影出政绩的冲动,而有关他们的不实排名信息,最终又会干扰或误导底层那些广大不知情的家庭和考生。

这是一个可怕的“信息食物链”,最终指向了“信息的穷人”。尽管城市家庭、知识家庭不断觉悟,日渐理性,人们报考学校会参考自己满意或适合的学科、专业排名,也会注重院校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院校所在城市的气候环境、发展空间,而这些都不是一个排名可以承载的信息。媒体、平台或社会机构应该着力传递这样的信息、案例,基层学校也应该适时强化这样的信息纠偏、引导。


当人们占有的信息足够充分、准确、全面时,人便会从容、自信,那些无聊无意义的排名信息也就不可能再有市场。


来源:解放日报

注:本平台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合作、建议等可后台回复“”加本站编辑。



更多中外高校要闻信息,敬请关注:



精英家长、基础教育工作者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