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锡的自豪指向——无锡的地域性格、人文个性与卓绝辉煌的历史文化成果(一)

陆永基 无锡文艺界 2023-12-18

编者按



去年12月,市文联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要把城市当作艺术馆来打造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就“山水之间如何做好艺术文章”进行咨询、研讨,与会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原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陆永基提出,无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并在会后将所思所想整理成文。


今天,我们将他的主要观点分六期连续刊出,欢迎大家就本话题进一步展开讨论。同时,市文联根据市党代会、市人代会的要求,拟定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若干课题(点击征稿启事查看),欢迎大家积极来稿,并将在本公众号陆续刊登。





自豪,就人类精神而言,是必需品。无论于个人、地域、国家、民族都是如此。


没有自豪感的个人、地域、国家、民族是不可思议的。


与谦虚无,也与自省无关。因为它近乎人类生存的前提—一个再谦虚、再懂得自省的人类性存在,倘若缺乏自豪了,那就会与堕落为伍,进而也就与毁灭接近了。


无锡是个会出奇的城市。在“自豪”这一点上,她的出奇便是有“过山车”式的意识跌宕。


这就是说,起伏性特别大,尤其在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考量和评判上。


近年来,或者说较长的一段时期以来无锡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还是颇有自豪感的。这自豪感来自于无锡的党政领导、宣传文化部门、文化专家,包括普通市民由于充分认识到了历史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对无锡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宣传,都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


为什么说是空前的呢?


因为在此之前,不仅外界,甚至无锡人自己也觉得:无锡并非是一个历史人文饱满、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无锡人几乎从来没有感觉到无锡在历史文化上有什么可以值得自豪的。


无锡真正可以自豪的,主要是工商业。民国时期,包括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无锡的工商业在江苏,甚至在全国都始终处在最前列的位置,以致被人称作“锡老大”。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茂新面粉厂旧址)




对于非工商业方面的,譬如高校怎么那么少呀,连个出版社都没有呀,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无锡不是很在乎。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传言:南京有家高校想搬迁无锡,无锡竟然不要。


这样的景况,大家其实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文化历史、人文底蕴之类,都是无形的,也涉及不到GDP,更不能当饭吃,无所谓的。






无锡开始感到有所谓了,该是在1982年—1994年。因为在这个期间,国家每隔几年便公布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总共三批。


毫无疑问,第一批,无锡没有,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则都入选。4年后,第二批公布,无锡还是没有,而江苏的徐州、镇江入选了,甚至常熟县也入选了。


1994年,第三批公布,许多我们几乎从没听到过的一些城市都入选了,譬如:杞县、邹城、集安、临海、代县、钟祥等等,而无锡仍然没有!


特别让人难堪的是,江苏省也公布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少在第一批里,无锡也没有,而无锡管辖的宜兴县则入选了。



要知道,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是有很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而且对城市的发展前景也很有影响。这样,无锡才真正着急起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申报工作。


那么,无锡是什么时候才入选的呢?是在第三批正式公布以后的13年,也就是2007年,而且是属于增补的。


无锡是喜欢再接再厉的,不管怎么勉强,无锡总算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了,而且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无锡的党政领导、宣传文化部们就有了进一步发掘无锡历史文化的强烈愿望,很多文化学者和专家也纷纷响应。


所以,在此之后,一直到近来,无锡除了对既有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和宣传之外,还对一些需要深入挖掘、重新阐述的东西,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譬如吴文化、太湖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等等,也可以说是成绩斐然的。






这一点,比较有直接感受的是,外地人说起无锡,和过去不太一样了,往往也会说无锡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了,无锡人自己也感觉到无锡还是很有历史文化的。


然而,到了现在这个时期,大家忽然有一种隐约的感觉:


无锡虽然在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宣传上作了很大努力,但好像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标记性的,可以真正感到自豪的东西——这个看法我听到过很多次。由于表达者往往都对无锡有着很深的情感,很不甘无锡竟是这样的状态,所以,赞同者不少。


我最初听到这个看法,感觉有点突兀,也有点不以为然,但再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真正可以作为无锡特有的历史文化标记,该是什么呢?








吴文化吧。虽然落脚无锡的泰伯是吴文化的始祖,无锡梅里是吴国最初的都城,无锡还有闔闾城遗址。但是,如果将吴文化作为无锡特有的历史文化标记,我们隔壁的苏州首先就很不服气:


他们认为吴国正式建都姑苏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吴国的很多著名的历史遗存都在苏州,何况苏州还有以“吴”命名的吴县、吴江。吴侬软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苏州话。怎么吴文化成了无锡特有的历史文化标记了呢?


后来,连常州、镇江也不服气了,也都在把当年吴国的一些东西挖掘出来,以印证自己才是吴文化的至要之地。






说是太湖文化吧。虽然无锡有“包孕吴越”的摩崖石刻(是清末无锡知县廖纶的手笔);有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赞词;还有很多在无锡赞美太湖的古典诗词。


凭着这些,说太湖文化是无锡的历史文化之一是可以的,但如果要说成是无锡特有的历史文化标记,显然也是很难服众的。



因为太湖流域包括江浙沪,许多太湖流域的城市都有类似无锡那样的文化记载和历史遗存。最最硬性的一个指标是:现在国家批准的国家级太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就有三个,江苏的苏州、无锡和浙江的湖州。






说是运河文化吧,那就更难了。虽然无锡有清名桥,有水弄堂,或者还可以说无锡是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但运河沿途的城市太多了,许多城市关乎运河的历史记载和文化遗存好像都比无锡来得出名,来得绚丽。


不说古运河的起点北京和终点杭州了,仅仅在江苏,就有古运河四大都城中的三个:苏州、扬州和淮安。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





去年,我曾参加过淮安举办的“古运河文化研讨会”,参观了当年在淮安设立的漕运总督和江南河道总督府的遗址。


那真是非常气派的一个大衙门:历史记载,光在这里收到的盐税就占到全国的百分之40以上。在淮安的大运河段,不仅是大运河的入淮口,还是一个五河汇聚之处,它的作用是具有全局性乃至统领性的。这样的一个地方,都还不能说运河文化是他们特有的历史文化标记,何况无锡呢?






再说江南文化。我们可以用许多事例和资料来证明无锡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譬如四大米市之首呀,丝码头、布码头、竹码头等等,有以江南命名的大学、晚报、论坛等等。


▲蔡光甫无锡古运河米市图轴


但江南太大了,别的江南城市同样也有许多史料记载和历史遗存来证实自己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有的甚至觉得还不至于要用“江南”这个很宽泛的概念来标榜什么。因为可以标榜的也真正具有自己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的东西太多了。


更何况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词里面很明确地写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宫在哪里?——吴宫是指吴王夫差专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的灵岩山上。


这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现在最最能够让人们接受、认可并记忆深刻的,一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二是口口相传的民间谚语。


因为范成大在《吴郡记》里记载了当时的一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占了多少的好处。特别是苏州,还总是说“苏杭、苏杭,苏州还在杭州前头咧”。


这句谚语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天堂”是什么?“天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想象的极致,借用现在的网络语言,它可以秒杀任何溢美城市的宣传和鼓吹。


无锡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曾经借助过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一句话“无锡是个好地方”。


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其一,毕竟这句话太平常,没有哪个地方会被说成是坏地方。更何况“无锡是个好地方”大家也都是早就默认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无锡的期望值并不只是被认可是个好地方,而应该是好地方中的标杆,最好是魁首,所以力度是不够的;


其二,这句话是出于周朴园之口。周朴园是什么人物?在《雷雨》中,周朴园是作为反面角色来描写的。用他说的话来作为对一个城市的论定,可信度、权威性或者说“情感度”显然都是有问题的。


以上这些,概括起来该是:吴文化、太湖文化、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可以作为我们无锡历史文化构成的很重要的成分,但如果把它们作为无锡特有的历史文化标记,确实是缺乏说服力的,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这里的重点是“特有”。


至于“无锡是个好地方”之类,提和不提,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待续)


文字:陆永基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推荐

云上赏春:美丽江苏等你来收藏

以文战疫丨无锡战疫诗歌选篇(一)

老画家刘观庆:用画笔为北京冬奥喝彩

弹词开篇丨齐心协力来抗疫

一曲《如愿》 为无锡加油!

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 | 蒋君慧:在书法中寻找自我



无锡文艺界

荟萃文坛精英 力推原创佳作

注重文化底蕴 追求高雅品位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