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序 |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

2017-06-23 水先生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做过十年语文教师,但写这些解读文章的时候我是一名编辑。


约我写这些文章的是一个了解我也了解中学生需要的好朋友张勇耀。她当时在学习报社做语文版的主编(现为《名作欣赏》主编)。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这组文章。约编辑来写作,不是行内的常规,对她来说是有点冒险的,所以起笔先向这位伯乐好友的创新举动表达我内心的敬意。


当时张主编将栏目确定为“名师读课文”。对于“名师”这个称呼,我望而生畏。但因为此栏目还涉及其他作者,自己作不得主,且由他去,我的关注点只在于“读课文”三个字。原因有二:一是我当时在《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主持着“备教”栏目,这个栏目里主要刊载解读课文的文章。作为一个爱写字的人,读着别人写的文字,也常有提笔的冲动;二是家里正好有一个初中生。彼时我的女儿正读初一,与女儿同读,岂不有趣?所以,写作这组稿件的时候,我清醒地知道,我这一组写作真正的栏名是“编辑读课文”。


既是编辑来读课文,就要发挥编辑之所长。编辑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善于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为这个栏目的初中生读者着想,我想我写的解读文章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新颖二是实用。


怎样把解读文章写新颖呢?我想到了我做教师时在《中学生阅读》杂志看过的几篇解读文章,其中栏目名记忆犹深,因为这组文章与栏目名非常合拍,是“别出心裁读课文”,作者是谁倒不记得,因为那时还没有读文章留心作者的习惯。后来做了编辑专门查证过,竟是当今赫赫有名的余映潮老师。回读他写的文章,我对“别出心裁”四个字有新的了悟。“别出”,即发现不同的解读视角;“心裁”,即基于内心的独特感受来确定写作主题,不人云亦云。


怎样把解读文章写得更实用呢?我重点研读了不同身份的人基于不同读者写的解读文章,有学者傅书华和作家段崇轩的“双向解读系列”,有孙绍振老师写给教师的《名作细读》等,同时研读了不少名师的语文教学课例,如“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的课,它们带给我不少启发。由此,我确定了这一组“读课文”系列的写作着力点。对于“实用”,我的理解是:要有助于学生的学。我所写的,应当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部分。教学参考书里写到的不写,教师课堂上讲到的不写,我的关注在于教参里没说到的或没说清的,课堂上老师无暇讲到或不易讲通但又很重要很有意味的一部分。我的写作,除了涉及到读书知识,更要涉及读写的方法;既有助于学生的自学,又兼涉服务于教师的精讲。这些想法,从下面所切分的章节可以感知到,因为这些章节基本上反映了我写作的几个角度:


          第一编 语言的深景
          第二编 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编 写作,有法可依
          第四编 贴近文本作者
          第五编 读出自己的味道
          第六编 学贵有疑


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了叩石垦壤的写作。从哪里开始呢?熟读课文。我的老领导马正校长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肯把一篇文章细细地读十遍,我不信他讲不好课文。我深信之,并一直践行之。我把写作一篇解读文章的时间定位于一周时间,这与每周供稿一篇的约稿时间同步。每周一把要解读的文章打印在A4纸上带在随行的包里,方便挤时间多读。阅读思考的时间一般是三天。第四天动笔成文,冷放一天,第六天寻求第一读者的反馈,修改成文,第七天给报社交稿。


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引人入胜的,充满了发现与创造的愉悦感。如读《满井游记》,几遍读下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明就是那一首歌:“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所以定题为《春从何处寻》。《海燕》是一篇老课文,做教师时教过几回,总是习惯性地从结论入手讲起,里面的几组“象征”会作为重点让学生死背下来,非常生硬。但细思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了悟了作者有意识地隐蔽性说话的特点,专门让鸟儿来说话的写作思路体现的是作者的匠心。所以我的解读文章也从语言切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琢磨语言背后作者最想说的话,展开思读之旅。这样写,有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亲自将书中的鸟儿和大革命中具体的人物去对号入座,自然而然(见《那语言背后的幻想》)。


课文中有一些文章是可以作比较解读的,比如这些从儿童视角写作的文章:《孔乙己》里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的叔叔于勒》里的约瑟夫、《最后一课》里的小弗郎士,以儿童视角写作有什么好处呢?知一便可反三,基于这个思考写了《以儿童的名义》。此外如《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通过比读引导学生感知不同内容和表达手段引发的不同诗韵。


对解读内容的定位跟自己的认知视野有很大关系,对同一篇文章,不同时间阅读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解读意向。比如席幕容的《乡愁》《我的叔叔于勒》《沁园春 雪》就解读过两次,选点分别不同。比较有趣的是,有些写作内容的选定是在与中学生的闲谈中觅得的。比如有一次和女儿交流,问她学过《醉翁亭记》后对欧阳修印象何如?她脱口而出:“欧阳修是一个自恋的人。”对于这样随意的评价,感觉有必要和中学生探讨一下,所以有了《欧阳修是一个自恋的人吗》的写作。另外,阅读过程中还发现教材和教参里本身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拎出来,有助于启发中学生的批判精神,就有了最后一编“学贵有疑”。


这次写作,刊登在给中学生看的《学习报》上,不曾想到的是,教师行列里关注的也比较多。记得特级教师丁卫军给我留过言,说他《我的母亲》的教学创意就是根据我的解读文章《走进母亲的小我世界》来设计的。还有安徽的徐赟老师、河南的柳文生老师、山西的乔居蕊老师也都分别谈起过这些文章带给他们教学与研究的影响,我们因此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作到几十篇的时候,也曾大着胆子把他们发给教研员朋友,求得他们的指导意见,如湖北省教科院的蒋红森老师等人,他们都毫无例外地提出过好的建议,并不吝赞美给过许多鼓励,使我得到了将这条解读之路走到底的勇气。


又因为这个系列的写作在源头上受到余映潮老师的影响,得意的文章也会发给他看,其间受到不少的点拨与表场。记得余映潮老师在看过我的《刘禹锡的自由王国》之后写了一封很让我深受鼓舞的回信,感恩至今,如下: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我非常喜欢你的这篇《刘禹锡的自由王国》。不到1500字的篇幅,却有着广阔的覆盖面和充沛的容量。有些经过高度提炼的句子,如“循着作者的描叙,我们看得到……”“这里是一个‘有’的世界”“这里也是一个‘无’的世界”等,都是极好的课堂阅读训练的“主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领着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品析。而文中关于“外与内”“人与物”“事与理”的分析,又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教师讲析时的可利用资源。所以,你的精致的课文赏析文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也是非常有启迪作用的。


这个系列写了一年多的时间,刚开始只写人教版和苏教版的经典篇目,后来语文版的篇目也介入了。和我联系的编辑也多了起来。先后有姚秋月张雷金凤、雷燕燕等,他们都是做事走心的好编辑,收稿之后还交流读稿的感受,记得有一年年末,姚秋月老师兴奋地在QQ上给我留言,说我的《这个老头子》使她在全国编辑大赛中获得了银奖,那真是作者与读者精神共舞取得的重大胜利啊!


还要提到的是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一读者——我的爱人和女儿。因为他们分别是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写好文章后常常先拿给他们看,他们俩都是我的文章最好的试金石。从女儿的表情里我能得到作为读者的第一反馈,从爱人字斟句酌的推敲中,我能得到直言不讳的及时纠偏与诚恳指正,于是再行调试,使其日臻完美。对此我暗自感叹:生活里的亲密爱人还能在工作上给予帮助,我此生何其有幸!


同时还要感谢山西教育出版社刘晓露女士和她的出版团队的编辑们,没有她的发现与鼓励就没有这本书出炉的机会,而没有她们团队王爱仙等编辑精良的业务支撑就不会有摆在面前的精美样本。在这本书出版之际,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此书出版的心情,我只想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微信:sxsdywsh

行于思,栖于诗。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