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巧解读 | 楼上的风景

2017-06-24 水先生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小令《梳洗罢》只有短短二十七字,品来似一轴淡远的山水画。这幅山水画的作者是便是唐末著名词人温庭筠,如果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我以为“楼上的风景”最佳。


楼上的风景可以从两个角度说起。一个角度是由楼上看到的风景,另一个角度是楼上的思妇自成一景。用感性的两句话来说,楼上的风景在思妇的眼里,楼上的风景在作者的诗里。


在楼上,思妇看到了什么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在望江楼上,思妇无心看江上美景,她很耐心地数着过往的船只,因为她在等待那远去的人儿。船儿一只只地数过去,时间一点点地捱过去,思念的人儿却始终不见,过尽千帆皆不是啊!转眼间太阳西斜,那西下的太阳不知是留恋江上的美景,还是痛惜楼上的思妇,竟也痴痴的了,脉脉着仿佛凝固。那自在的流水倒是不怕羞,悠悠地享受着夕阳的爱抚。那光景好像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是如此,这是时光特制的风景,更是思妇孤寂的心情下特有的风景,这风景,是思妇每日必去温习的教科书。能怎么样呢?不回来就是不回来,没有还是没有。她只好把目光收回来,停留在眼前的白苹洲上。白苹洲,那是他们分手的所在,那里留着离人的音容笑貌,因而也是她眼里永远的风景。


在画外,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肠断白苹洲。


作者看到的是一个在高楼上翘首期盼离人归来的思妇。这思妇本身就构成了一帧风景。


这一天不是那一天,这一个人不是那一个人,这一天是典型环境(能反映许多天状况的一天),这一个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思妇),就这样,我们看到图画里的她懒洋洋地晨起,对镜梳头。面对镜子里的娇好面容,那昨日梦中离人的身影不觉又一次浮现。于是,她决定了再到望江楼看一看,也许,今天,她的离人就真的回来了。想到这里,她的一切动作突然了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很快,她梳洗完毕,打扮停当。等我们再次看到她的时候,她凭江斜倚着栏杆一个人坐着,那坐势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此时已是斜晖脉脉,那么,她今日坐了有多久了?以这样的姿势等待她的离人,有多少的日子了?每一天都是一个希望的开始,每一天都是一个失望的结束,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多啊!难怪她要愁肠寸断了。


望江楼,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又是多么伤心的所在。在望江楼上,等待成就了美丽的景致,也成就了一首蕴藉的诗,此情何以堪?这应是《梳洗罢》这一首小令打动人心原因之所在。


沿着这种思考向上回溯,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感受伊人苦思之情。女为悦己者容,她相悦的人儿离去后,茶不思饭不想,那头发都要像蓬草一样了,“首蓬”这个比喻,突出的就是相思的主题。“首蓬”入画也许不雅,但却是很有表现力的。


也可以向下漂流,读一读郑愁予的《错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里“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不也是一帧风景吗?“莲花的开落”状其美丽的等待,苦心的等待,永恒的等待之貌,可谓绝笔。


在诗歌的王国里,以相思为主题的诗词可谓琳琅满目,佳作也非常多,品评时不妨以“楼上的风景”之心态来观之。既顺着楼上人的眼光看看,又随着诗人的手指瞧瞧,这样必能得其真味了。

昔日博友留言

 

1.此解读深如细丝,入情入理,带人入境,令人耳目一新!(丁维升)

 

2.解读课文到了这份上,一定是优秀语文老师。(三江客)

 

3.解读的真好,文中的句子也很美。(weijing123)

 

4.对文本的研读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哈(胡礼银)

 

5.一个语文工作者能这样解读文章,写这样的解读文章,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木昌木荣)

 

6.精彩!(王君)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微信:sxsdywsh

行于思,栖于诗。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