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上清华之后:一个小县城学霸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献 给 清 华 

一个小县城学霸的软肋与铠甲


—01—
大一过得很压抑

五年前,我还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里读高三,离高考不到一百天。那时候对未来哪有什么规划啊,脑子里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才能考高分。早晨背书,白天上课,晚上做题,听老师的话,对很多事情敬而远之。知乎上称这种人是“小县城学霸”,那时的我算是其一,做着大家都做过的美梦,以为考上北大清华,人生就万事大吉。  

后来运气好,考上了清华,但并没别人想象得那样开心。

第一年过得很压抑,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备受煎熬。有时候晚上回宿舍,会站在阳台上跟家里人打电话,抱怨说不适应宿舍生活,晚上睡不好,还有作业太多太难,不会写也写不完。

没有夸大,事实就是这样。总觉得这个园子里随便挑出来一个人,都比自己厉害很多倍,小县城学霸靠考高分积累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几近崩溃。  

最害怕的是体育课,因为要考三千米和引体向上。出于性格原因,我不是很喜欢也不擅长体育运动,再加上小县城教育体制对体育锻炼的漠视,彼时的我甚至形成了在现在看来十分畸形的价值观,即“四肢发达”的人必定“头脑简单”。和很多我发明的、用来自欺欺人的判断句一样,这一条很快就被证明是错的,但中间否定否定再否定的心理斗争,三言两语其实很难讲清。  

第一次考三千米,跑了十五多分钟;第一次考引体,干脆直接放弃。这还不是让人最难过的,“你的朋友考试不及格,你很伤心;你的朋友考得比你好,你更伤心。”像我室友那样,轻轻松松跑进十一分,随随便便拉上二十个的人,四年里我见到太多。也不止在体育课上,在其他各个领域受到碾压的例子不胜枚举,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铠甲,而我则浑身都是软肋。

 

—02—

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

 这种感觉伴随了我很久,那滋味当然不好受。可能我比较擅长调整心态吧,大二的时候,想了很多,开始把关注的重心从“为什么他比我厉害这么多”转移到“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更厉害一些”上来。

优秀的人一如既往地存在,但他们的存在似乎不再是压力,而成了动力。很多自觉难以做到的事,想一想他们举重若轻的样子,也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大三下学期,强行要求向哥带我去东操练引体,然后一起去丁香吃老碗鱼。考试前最后一次练,只拉了七个,结果考试当天莫名其妙就拉了十五个。考完赶紧跟向哥炫耀,虽然受到他犀利地嘲讽,但还是特别开心。从零个到十五个,对很多人来讲可能不值一提,但对我来讲就是“零的突破”。和后来的很多经历一样,它让我意识到,很多事情其实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  

至于三千米,大四最后一次考试,跑了十二分五十。虽然还没有室友大一时跑得快,但那时我对于这种差距已经不那么在意了。因为被碾压得多了,就慢慢意识到,在清华遇到的很多人,他们的高度,我可能以后很久都没法达到,但这并不代表自己的努力没有意义啊。

生活从来都不是跟别人比的,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03—
发现更大的世界

小时候给别人写“同学录”,最想去的地方填的总是“澳大利亚”,但也只是写写而已,没想过会去。结果大三寒假,第一次坐飞机,就飞到了悉尼,参加暑期学校,见到了醒着的考拉,天蓝得让人窒息。

到了暑假,又在新加坡生活了两个月,虽然开始并不期待,最后却喜欢得不想离开。其实我读高中的时候,从没想过自己将来能出国看看。从家到北京,算是我经历过最远的长途旅行。甚至直到大二, 我还分不清“护照”和“签证”的区别。

曾以为考上清华就是一切,没想到来了清华才发现更大的世界。 

 前几天看到一篇推送,讲的是哈佛大学校长谈论大学教育,她说,“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你坐立不安,它强迫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从而不断做出改变。”

我上大学的时候,“坐立不安”的次数太多太多,浓浓的挫败感和危机感,让我不得不重塑看待自我和世界的三观,“改变”的过程是苦乐交织的,但事实证明,也是值得的。  


—04—
自强不息,行胜于言

五年前的我,还是个小县城学霸,目光短浅,三观局促,当然没料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跑到地球另一端,写下这些字。

生活本就难以预料,一路上见到越多意外的风景,也就越发感激让自己走到这里的种种因缘际会。

我的大学教会我的,一篇文章很难概括,所幸自己还有话可说,也算是这四年没有白白度过。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清华,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自强不息,行胜于言。


转自网络:我的大学
清华大学 崔建远 施一公 清华保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