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生每月开销有多大?京沪穗杭宁济:平均超过1500元


导读

网购的盛行促进了校园消费,校园贷的出现为过度消费留有了后路。生活费给得不够担心苦了孩子,给多了又怕孩子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究竟给多少才比较合适呢?


随着大学开学季的临近,大学生生活费该给多少成为了不少家长为之困扰的话题。

去年开学,一位义乌妈妈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求助帖,表示每月给在杭州读大学的女儿1200元伙食费,购物费另计,没想到竟遭女儿抱怨“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一位准大学生在重庆某大学贴吧发帖,询问在学校一个月2000元生活费够不够,他还称,父母一个月只愿意给1500元生活费,为了多争取500元,他在网吧呆了两天,直到父母妥协才回家。

  

数据统计,全国在校大学生月平均开销是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绝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由父母或亲戚提供,其次为打工兼职获得生活费。

调查结果显示:

41%的大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结余。

超三成大学生曾经入不敷出。

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

8%经常不够用。

  

1

每月生活费究竟要多少钱?

  ①新华网北京记者近日调查显示,1500元是00后新生的平均水平。40%的新生能获得1500元的月生活费;20%的新生为1000元;10%的新生为900元;30%的新生表示家长会根据实际支出情况及时打钱。

2017年,北京青年报对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月生活费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在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600元

  在每月生活开支中,餐饮伙食所占比例高达48.16%,是大学生开支的主要部分。此外,购买穿戴和社交娱乐上的开支比例位于第二、第三。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除了餐饮、生活用品、学习材料以外,社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新入大学,与新同学聚餐娱乐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相较于男生,女生对生活费的预期更高,每个月的“置装费”可不少,服装和化妆品花费都不小。

  调查数据还显示,受访的135人中仅有2人未曾有过网购经历。网购已成为大学生生活费开支的重要渠道。


②南京的大学生一个月究竟要花多少钱?现代快报记者随机采访了近30名大学生。女生多用于买衣服,男生多用于交际,男生每月花销基本上在1500元左右,多数女生的开支在2000元左右。

生活费告急时,大学生又是如何解决的?近半学生表示,会立刻向父母申请“支援”。还有不少同学表示,会通过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挣钱。还有人网贷……


③钱江晚报记者也针对这个话题在杭州的几所大学中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70多名大学生,平均月花销在1900元,最低开销1200元,最高的一位每月要花4000元。


广州大学生一个月到底花多少钱?金羊网记者走访了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1200-1800元不等平均开销1500元左右,艺术院校大学生每月开销稍微高一些。


济南大学生需要多少生活费?都市女报、济南日报社记者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每月1600-1800元的生活费较为合理。吃饭1200元绰绰有余,但兴趣爱好必不可少,如果谈女朋友花费要加倍。


⑥上海2016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三成上海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两千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学生吃饭之外的开销)


2

伙食费不是拉开消费档次的主要原因

媒体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济南1600元,杭州1900元,北京、南京、广州1500元。

  总体而言,男生在伙食上的开支比女生大一些,而女生的消费明显更多样化。根据调查统计,即便是花费较高的学生,在伙食一项上每月也只用掉了1400元,最节俭的同学只需要支出660元伙食费。显然,吃饭并不是拉开消费档次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消费逐年上涨,当然与消费种类多样化有关。男生要玩游戏、请客吃饭,女生要买化妆品、衣服,谈恋爱的要互相送礼物,逢年过节要出去聚会,还有其他学习和兴趣爱好上的消费,“每月1200元确实只够基本伙食费”。


3

部分学生缺钱时使用“互联网借贷”

  如果生活费超支会怎样解决,是找父母要还是另寻其他办法?

调查显示,找父母占到半数以上,父母给钱和兼职赚钱者是最为主流的方式,此外,约有10%的学生尝试用网贷来“江湖救急”。

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小熊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800元,虽然每月的生活费不算少,小熊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小熊也曾试着用京东白条来缓解“生存”之急,但有一次没还上,只能寻求妈妈的帮助。


4

加强消费观引导才是硬道理

  教育专家表示,在给孩子生活费的问题上家长应重视,因为生活费给得过多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奢侈、不注重节俭的习惯,家长应在满足孩子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一些没必要的消费加以控制;相反,生活费给得过少,也会造成孩子自卑、悲观的情绪,导致他们不愿参加公共活动,进而边缘化。

大学生消费,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与当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息息相关。作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提倡健康的消费观。而作为学生,则要根据自身条件,适度调整规范自己的消费观。

  (综合北京青年报、钱江晚报、现代快报、济南日报等消息)



高校👉北京 上海 南京 广东 山东
住宿👉上海 
北京 南京 广东 上铺
排名👉理工类 退学率 升学率  评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