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卷第一)

王洪图 贺娟 无上无极 2023-08-24



《内经》全名《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扁鹊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汉时期医经学派的代表作,但由于《内经》之外的其余六部书籍均已失传,因此,《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传说黄帝是远古时代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姓公孙,名轩辕,是一个极仁德和有才能的人,领导黄帝氏族种植五谷、建盖房屋、创造文字、改变游牧生活,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


黄帝氏族先是打败了前来进犯的炎帝族,并与炎帝氏族合并,称为黄炎部落或炎黄部落,由黄帝担任首领。接着炎黄部落又在中原地带(现在的河北涿鹿)大战前来侵犯的九黎族,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定居在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最早雏形,也是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


由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后人对他极为尊崇,把著作托为黄帝以示珍重,这几乎是古代的时尚。同样,《内经》的书名虽然冠以《黄帝内经》,并且书中的体裁表现为黄帝与其臣子的问答,但其作者并不是黄帝。从该书所呈现的不同的学术主张、不同的文字特点、不同的文体形式来看,《内经》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数百年间众多医家经验、理论观点的总结和汇编。


《内经》的成书,明确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了从阴阳五行、藏象、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


其实,《内经》并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它还包含有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社会、风俗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从古至今,众多其他学科专家、文人雅士都研读此书,体会其文义,汲取其精华。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的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与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注:上古,指远古,一般认为是指三代(夏、商、周)以前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天真,指先天之真气或先天之真精,与肾脏所藏的肾精和肾气有密切的关系。本篇着重讨论了上古之人如何养其先天之真气以健康长寿的问题,以及先天之真气对人之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故篇名为“上古天真论”。
从前有一位轩辕黄帝,生下来就很聪明伶俐,年龄还很小时就善于言辞,幼年时对事物的理解力很强。长大以后,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忠厚诚实。成年以后,功德毕具,登了天子职位。

有一天,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大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仍然动作灵活,并且不显得衰老。可是现在的人,五十岁左右,便动作迟缓,呈现出一派衰老的迹象。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这种差别,是由于时代与环境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人们违反了养生之道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远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按照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调整体内的阴阳变化;适当地运用导引、气功等方法以调养精神,做到饮食有节制,起居作息有规律,不过度操劳,因此能够使精神与形体相互协调,健康无病,活到人类应有的寿命,即一百岁以后才去世。
而现今的人则不然,他们把酒当作汤水贪饮不止,生活毫无规律,常酒醉之后又肆行房事,纵情色欲以致精竭阴枯,用不正当的嗜好将体内的真气耗散殆尽。他们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精神,只知贪图一时的快乐,而违背了养生之道,违反了人生真正的乐趣,作息无常,所以活到五十岁左右就显得衰老了。
远古时代,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经常教导人们说:对于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气候变化,要注意适时回避;思想上要保持清静安闲,不要心存杂念。这样,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还能从何处来侵犯人体呢?
所以那时的人们都能够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身体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在饮食方面,不论是粗糙的还是精制的,人们都觉得美味可口;在衣饰方面,不论是华丽的还是简朴的,都觉得很随便;对于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很满意;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本分,而没有地位的高低贵贱感。这个时代的人们,真可以说是十分的朴实啊!
正因为如此,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就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无论是愚笨的亦或是聪明的,无论是德才兼备的亦或是才能低下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而符合养生之道的要求。
之所以他们能活到一百岁而仍然不显得衰老,就是因为这些人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使天真之气得到保护而不受到危害的缘故。
黄帝问道:人到年老时,就失去了生育能力,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由于人体生长衰老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呢?

岐伯回答说:按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以七年为一个发育阶段:

 女子到了七岁左右,肾脏的精气开始旺盛,表现为牙齿更换,毛发渐盛;


 到了十四岁左右,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成熟并发挥作用,使任脉通畅,冲脉气血旺盛,表现为月经按时来潮,开始有了生育能力;


 到了二十一岁左右,肾气充满,表现为智齿长出,身高也已经增长到最大限度;


 到了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坚实,肌肉丰满,毛发生长极盛,身体也最健全盛壮;


 到了三十五岁左右,经过颜面部的阳明经脉气血开始衰退,表现为面容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


 到了四十二岁左右,经过头面部的三阳经脉气血都衰减了,表现为面容焦枯,华发始生;


 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男子以八年为一个发育阶段:

 到了八岁左右,肾脏的精气开始充实,表现为毛发渐盛,牙齿更换;


 到了十六岁左右,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并发挥作用,表现为精满溢泻,体内的阴阳之气调和,从而有了生育能力;


 到了二十四岁左右,肾气已经充满,表现为筋骨坚实有力,智齿长出,身高也已达到了最大限度;


 到了三十二岁左右,筋骨更加强盛,肌肉丰满健壮,身体也最健全盛壮;


 到了四十岁左右,肾气衰退,表现为头发开始脱落而变得稀疏,牙齿也开始松动枯槁;


 到了四十八岁左右,人体上部的阳气开始衰退,表现为面容焦枯,鬓发斑白;


 到了五十六岁左右,肝气衰退不能养筋,则筋骨活动不便,动作迟缓,天癸竭尽,肾脏精气衰弱,形体也显得困惫;


 到了六十四岁左右,肾气大衰,表现为牙齿毛发脱落。

肾主水,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藏精。精气的来源除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外,还需其他脏腑“后天之精”的充养,所以五脏的精气充盛,肾脏的精气才能盈满溢泻。而人到老年,五脏精气不充,功能衰退,天癸竭尽,因此会鬓发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也就不再能生儿育女了。


黄帝又问道:然而有的人年龄已老,却还有生育的能力,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他先天禀赋好,后天调养得合理,因而精力超过普通的人。虽然年纪老了,但气血经脉仍然通畅,并且肾脏功能也没有完全衰退,所以这种人尽管年老,仍然还具有生育的能力。


不过,一般来讲,当男子超过六十四岁,女子超过四十九岁时,由于体内的阴精和阳气都已枯竭,他们是不能生育的。


黄帝又问: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到了百岁,他们还有生育能力吗?


岐伯回答说:那些善于养生的人,能够防止衰老且保持身体健康,他们虽然年寿已高,但仍然具有生育能力。


黄帝说:我听说在远古时代,有精通养生保健规律和方法的人,他们能够始终保持真精和真气的充盈,因而被称为“真人”。这种人能够掌握天地造化之机,把握阴阳变化的规律,吐故纳新,精神内守,形体肌肉保持协调如一,所以他们的寿命能够长久,且与天地同在,没有终结之时,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的结果。


在中古时代,有一种在养生方面稍逊于“真人”的人,被称为“至人”。他们心性淳朴,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能够使体内的阴阳变化与宇宙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能够顺应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演变,超凡脱俗,保全精神神游于天地之间,视觉和听觉能达八方极远之处。他们可以延长寿命,形体不衰,获得与真人相同的结果。


其次,还有一种略逊于“至人”的,叫做“圣人”。他们安居于天地和气之中,顺从八风变化的规律,将自己的嗜好适应于世俗的习惯,无嗔无怒。他们的行为举止不脱离现实环境,穿着打扮也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在外不让忙碌的事务劳伤身体,在内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纷扰,把安静乐观作为自己的任务,把悠然自得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他们的形体也不易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其寿命也可达到百岁。


还有一种善于养生而德才兼备的人,称为“贤人”。他们能够效法于天地变化的规律,遵循日月运行、昼夜盈亏的道理,分辨星辰位置,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四时寒暑变迁的规律,调养身体,以求得符合远古时代的养生之道。他们的寿命也可以延长,但却有一定的极限。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注: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因本篇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防病的目的,故篇名为“四气调神大论”。为强调本篇内容的重要性,故称“大论”。


春生

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草木生枝长叶,万物欣欣向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去伤害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惩罚它。


这就是适应自然环境“春生”的特点,来调养人体中生气的方法与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使肝脏之气受到损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季所发生的温暖的阳气,是夏天旺盛阳气的基础,如果春天阳气不能生,到了夏天阳气应当长而不能长,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虚寒病证。


夏长

在夏季的四月、五月和六月里,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繁荣秀丽的景象。在这个季节里,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所以很多植物都开花结果。


为了适应这一环境,人们在生活方面,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抱怨天气太热,应使心情保持愉快而不要轻易激动和恼怒。精神要像自然界的草木,枝叶繁茂、花朵秀美那样充沛旺盛。


夏天阳热旺盛,身体应出些汗,使体内阳气能够宣通开泄于外。天气虽然炎热,但也不要长时间在阴凉的环境里休息,而要适当到户外活动,好像对室外的环境特别爱好似的。


这就是适应“夏长”之气来调养的方法与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个法则,心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秋天还会发生疟疾。


这是为什呢?因为夏天的“长”,是秋季“收”的基础。若夏天养生不当,“长”气不足,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差了,就会发生疟疾之类的疾病。到了冬至时,病情就可能加重。


秋收

秋季的七、八、九月,自然界呈现出一派丰收而平定的景象。秋风渐来,天高气爽,暑湿之气一扫而光。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时间要比春季稍迟些,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适宜。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藉以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束缚。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安定平静呢?这就要收敛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心情,而不急不躁,平静自然,使秋季肃杀之气不能伤害身体,而使肺气保持通利调畅。


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可以保养人体“收”气的方法与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肺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冬季还会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秋季的“收”,是冬季“藏”的基础。若秋天阳气应当收而未能很好地收,到冬天阳气应当藏也不能藏,于是就会出现阳虚腹泻的病证。


冬藏

冬季的十、十ー、十ニ月,是万物生命现象潜藏的李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很盛,表现出风寒凛冽、水结冰、地冻裂的景象。


为了适应这个环境,人们也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应该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时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平静,好像有所收获而不肯泄漏机密那样,保持平静而不露声色。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


上面这些,就是适应冬季“藏”气特点的养生方法和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个法则,就会伤害肾脏,到了春天,还会发生痿病和厥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冬“藏”是春“生”的基础。如果冬天没有很好地养“藏”,到春天阳气应当生而不能生,就会发生痿和厥之类的病证。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它的规律及其对生物界的强大影响,常是含蓄而不过分显露的。正是由于它含蓄不露,健运不息,所以永生不灭,万古不衰。


假如天气的强大力量不含蓄,哪怕是短暂时间的过分显露,也会使日月失去光辉,甚至昼夜不分,使邪气充满天地之间,酿成灾害。因而,使流畅的阳气变得闭塞不通,沉着的阴气遮蔽住光明,出现云雾弥漫,而无晴朗之日,正常的雨露不能按时而下。地气不升,天气不降,阴阳上下不能交通,所以万物生长发育不能进行。这样,即使是巨大的树木也会死亡。像这样,邪气不散,伤害生物的贼风不断刮来,暴雨经常降下,自然界四时的次序紊乱,破坏了万物生长的规律,使得万物的生命未到一半就中途夭折了。


但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却能够适应这样剧烈的变化,所以不发生疾病。要是万物也都能够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它们的生命力也就不会衰竭了。


 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少阳之气便不能生发,从而使肝气抑郁发生病变;


 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生原则,人体内的太阳之气便不能旺盛,就会发生心气内虚的病证;


 如果违背了秋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太阴之气便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喘息、胸闷的病证;


 如果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少阴之气便不能闭藏,就会发生肾气虚惫的病证。


以上所说的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二季注意调养生、长之气,从而使心肝两脏功能旺盛;秋、冬二季注意调养收、藏之气,从而使肺肾两脏精气充足。这样,就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的环境之中,维持着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


如果违背了这个养生的根本原则,就会摧残生命的根本,败坏身体的真气。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才是决定万物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生与死的根本。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病。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可以说已经精通养生之道了。


不过,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奉行;而愚昧的人,却往往会背道而驰。要知道,能够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便能生存,而违背了这个规律,必然导致死亡。顺从着它,就可以得到太平;违背了它,必然产生混乱。如果丝毫不注意养生,经常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使身体内的阴阳之气紊乱,而产生十分危险的“内格”之病。


由于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进行养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智慧超群、品德高尚的人,不主张等到已经发生疾病再进行治疗,而是强调在未病之先就坚持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犹如管理国家一样,不要等到出现动乱才去平定,而是在未出现动乱之先就妥善处理,防止动乱发生。


养生与治国是同一道理,假如等到疾病已经发生才用药物治疗,或者国家中动乱已经形成才去治理,那就等于是感到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了才去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注:生气,指人体的生命之气,这里主要指人身中的阳气;天,是指自然界;通,相应、贯通的意思。由于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故篇名为“生气通天论”。


黄帝说:自古以来,就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生命的根本来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凡是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划分的九州,或者是人体中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的。
由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而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且可以根据五行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加以概括和分类;阴阳之气在气候方面,又可以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阴气和风、暑、火三种阳气,共六气。如果人们不善于调养,经常违反自然界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变化的规律,那么,必然会有邪气伤害身体。因此说,能不能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进行养生,是能否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既然人与天气相通,那么人身中的阳气,如果能像天气那样清净光明,就可以使精神情绪和平安静。符合了这个道理,阳气就能充足,发挥保护人体的作用。这样,虽然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伤害人体,这就是因为顺应了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次序。
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能够做到调摄精神,使它不涣散,来适应天气的变化,以保持体内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相互协调。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人体中的卫气涣散,内则九窍之气闭塞不通,外则肌肉之气壅滞不利,卫气固护的作用也解散了。这完全是由于人们自己的过错,而使阳气受到削弱的结果。
人体中阳气的作用就好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自然界中的生物必然不能生存;人体中的阳气如果运行失常,人就会短寿或夭折,生命功能微弱不显著。所以说,天体的健运不息,是借助了太阳才显出光明;而人体阳气的作用,也像太阳那样强大,有向上和向外的特点,从而保卫身体,抵御外邪的侵犯。


 处于严寒天气,人们的活动要深居简出,好像户枢藏在门臼内转动一样,以保护阳气;如果生活起居失常,神气不能内守而向外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


 若由于夏季暑气所伤,就会出现多汗、烦躁不安,甚至喘促气粗;若暑热之气内攻影响神明,则会出现多言多语,身体热得像炽火燔炭一样,必须出汗、发热才能消退。


 如果由湿邪所伤,就会出现头部沉重,好像用布包裏着那样的感觉;倘若是湿热邪气长时间不能排除,就会使筋受到损伤,岀现筋脉或收缩而短,或松弛而长,肢体关节拘挛或者痿软,不能随意运动。


 如果由风气所伤,就会引起浮肿。


如果上述寒、湿、暑、风四种邪气相互交替伤害人体,就会导致阳气衰竭。
人身中的阳气,在精神过度紧张和机体过度疲劳的情况下,都会出现亢盛。而阳气亢盛,必然消耗阴精。如果长期如此,就可以造成阴精枯竭。阴精越虚亏,阳气就越发显得相对旺盛,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到了夏季,自然界中的阳气旺盛,又能助长人体内本已亢盛的阳气,使阴精进一步受到煎熬,最终完全干涸,而成为“煎厥”病。它的主要症状是耳朵闭塞听不见,眼睛昏蒙看不清,病势危急,犹如涨满水的河堤崩溃,水流汹涌,不可遏止,一发不可收抬。
另外,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于头部,便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症状还可见筋脉损伤,出现松弛无力,肢体不能运动;如果是半身有汗而另半身无汗的,日久之后可能会发生半身不遂的“偏枯”病。

若出汗后受到湿邪的侵袭,则汗液为寒湿之气郁闭,便可以发生痤疮,或者生痱子。凡不能节制饮食,经常偏食膏粱厚味的人,则容易变生疔疮。这种人得病之容易,就像拿着空器具盛东西那样方便。如果劳动时汗出后,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寒气郁闭体表的阳气,可以发生酒皶鼻,或者郁积日久,使面部生长粉刺。


阳气对人体来说十分重要,精神靠它的温煦营养,才能有聪明智慧;筋脉靠它的温煦营养,才能柔韧灵活。


如果阳气虚,不能掌管汗孔的启闭,使汗孔开合失当,寒邪就可以乘机而入。若寒邪留滞在筋膜之中,则使人体伛偻不能直立;如果寒邪深陷在血脉里,则可以形成瘘疮;若留连于肌肉纹理之间,则通过经络的腧穴而影响内脏,可以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状。


如果阳气盛,使营气不能正常运行,逆乱壅滞在肌肉之中,则腐败血肉可以发生痈肿;人体正在出汗之时,皮肤汗孔疏松,阳气也外散,因而抵抗力下降,此时若有风寒侵入,汗孔随之关闭,致使邪气留在体内,就会发生寒热交迫的“风疟”病。


所以说,风邪是引起很多种疾病的原因。但是,懂得养生的人,做到形神清静,善于保持阳气充足,调畅固密,所以肌肉皮肤坚固紧密,而能抗拒邪气的侵扰,纵然有巨大的风邪以及毒性很强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会受到伤害。这是由于人们循着自然界四时变化的次序,来调养、保护阳气的缘故。


要知道,邪气在体内停留过久,会发生传变。假若疾病发展到了上部之气与下部之气不能相通的地步,那么,即使技术精良的医生,也是治不好的。所以,人身体中的阳气过分蓄积,而导致上下不通的,也是死证。


一旦发生阳气蓄积而阻隔不通时,就应当使用泻下法,将它消散。如果不能给予迅速而正确的治疗,那就必然引起死亡。这种悲剧,往往是由水平低劣的医生误事所造成的。


人身体中的阳气,和自然界中的阳气一样,白天运行于身体外表,保卫人体不受邪气侵犯。


 早晨的时候,人的阳气开始上升;


 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


 到了日落西山之时,阳气也逐渐衰弱,汗孔也随着关闭。


因此,每到日暮黄昏时,人身体中的阳气就应当收敛。为了做到阳气收敛,这时就不要过分做室外活动,也不要冒犯雾露之气。人的活动,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盛衰规律,那么,就会遭到邪气侵扰,而发生疾病,使身体憔悴衰弱。
岐伯说:阴精和阳气两者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阴精的功能特点是藏蓄于内,但它却又作为物质源泉,不断地支援在外的阳气;阳气的功能特点是保卫体表,但同时也起着保护阴精,使它不至于泄漏损失的作用。
阴与阳之间,不仅互用,而且互制。如果阴不能制约阳,而阳气亢盛,那么就会出现血流急速,脉象疾数而搏动有力。假如这种亢盛的阳热之气再影响到心脏、胃腑等部位,还会引起发狂。反之,阳不能制约阴,而阴气过盛,就会使五脏之气失调而不能平静,以致九窍也闭塞不通。
所以,精通医学道理又善于养生的人,能够调和阴阳,使两者之间相互平衡,而无偏盛偏衰,从而达到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就能够使人体内外阴阳协调,并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不受邪气侵害,耳聪目明,体内的真气始终保持充沛不衰。
假如阴阳失调,那么风邪就能侵犯人体,由体表侵淫入里,使阴精受到损害,这是由于风邪伤及肝脏的缘故。肝脏已经受伤,如果再吃得过饱,使肠胃的筋脉由于充满而变得松弛无力,就会出现大便带有脓血的“肠澼”病,或者成为痔疮;如果饮酒过度,可使肺气随酒气上逆,而出现气喘;如果不节制性欲或强用其力,可以伤害肾脏,使腰间的脊柱骨受到损坏。
大凡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坚固、致密,阴气才能宁静和平。如果阴阳两者不相协调,那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一切生命将失去生存的条件。因此,保持阴阳协调是养生中最重要的法则。
如果阴阳不相协调,阳气过于强盛而不致密,阴精就要衰竭。只有阴气和平,阳气坚固致密,人的精神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如果阴与阳相互分离而不能相交,那么精气就会枯竭,生命也就停止了。
如果阴阳不协调,风、露等外界致病因素就能侵入人体,从而发生寒热的病证。所以,

⊙ 春季受了风邪侵犯,邪气逗留不去,到了夏天,可以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病;


 夏季受了暑邪侵犯,到了秋天,往往发生疟疾;


 秋季受了湿邪侵犯,到了冬天,可以引起咳嗽,或者形成痿厥之类的病证;


 冬季受了寒邪侵犯,到了春天,可以发生温病。


因此说,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失调,风、寒、暑、湿这些四季的邪气,就会更迭伤害五脏。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是,贮藏阴精的五脏,也可以因为五味太过而受到伤害。举例来说:

 过多地吃酸味的东西,会使肝气偏盛,从而克伤脾脏,使脾气衰竭;


 过多地吃咸味的东西,会使骨质受到损伤,也可出现肌肉消瘦萎缩,或者心气抑郁;


 过多地吃甘味的东西,可以引起心烦、胸闷、气喘,面色发黑,或者使肾气失去平衡;


 过多地吃苦味的东西,可以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受伤而胀满;


 过多地吃辛味的东西,能使筋脉损伤而变得松弛无力,精神也会渐渐颓废萎靡。

所以,应当慎重地调整饮食五味,使它不要过多、过少,而调配适当,这样就能使骨骼坚固正直,筋脉柔和灵便,气血充足流畅,肌肉丰满,皮肤致密,身体健康强壮。


总之,只要严格地遵守养生保健的原则与方法,就可以享受自然所赋予的寿命。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注:金匮,用黄金制成的柜子,这里是指古代帝王收藏珍贵文献和书籍的地方;真言,真切而重要的言论,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学理论。由于本篇是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应当重视,也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


黄帝问道:自然界的气候有八风的异常,人体的经脉受邪有五风的病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回答说:八风变化过度,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而触动五脏,于是发生疾病。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如春气能胜长夏气,长夏气能胜冬气,夏气能胜秋气,秋气能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而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


⊙ 南风常发生在夏季,最容易引起心脏生病,而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


⊙ 西风常发生在秋季,最容易引起肺脏生病,而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肩背部位反映出来;


⊙ 北风常发生在冬季,最容易引起肾脏生病,而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


⊙ 长夏季在春夏与秋冬四季的中间,也就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六月,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最容易引起脾脏生病,而脾脏的气血盛衰,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


所以一般认为,

⊙ 春季得病,疾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在头部;


⊙ 夏季得病,疾病部位常在心脏;


⊙ 秋季得病,疾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在肩背部;


⊙ 冬季得病,疾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在四肢。

所以说,

⊙ 春季容易发生鼽衄病;


⊙ 夏季容易发生胸胁部的疾病;


⊙ 长夏容易发生脾脏虛寒的腹泻病;


⊙ 秋季容易发生风疟病;


⊙ 冬季容易发生痹病和厥病。

因此,若能适应四时的变化,在冬季不做过分的活动,保持体内阴精充沛,阳气潜藏,那么来年春季就不会发生鼽衄及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季就不会发生胸胁部的疾病,长夏就不会发生虚寒腹泻病,秋季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季就不会发生痹病、厥病、完谷不化的腹泻以及汗出过多等疾病。


人身体中的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同树木必须有根那样重要。所以,冬季能保养好阴精,春天就不容易发生温病;夏天暑热之气旺盛,人体应该出些汗,但如果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秋天就会发展成为风疟病。上述这些道理,可以说是根据四时而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所以说,阴阳是可以再分的,就是说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例如,拿一天来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 早晨到中午,属于阳中之阳;


⊙ 中午到黄昏,就是阳中之阴;


⊙ 从天黑至鸡鸣,属于阴中之阴;


⊙ 而鸡鸣至天亮,就是阴中之阳。

人体和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所以人体的各部分以及内脏,也可以按这个方法划分阴阳。


⊙ 如果把整个人体分成阴阳的话,那么外部就属于阳,而内部就属于阴;


⊙ 如果按躯干前后划分阴阳的话,背部就属于阳,而腹部就属于阴;


⊙ 如果将脏腑划分阴阳的话,那么脏就属于阴,腑就属于阳。

就是说,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于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于阳。


为什么要懂得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的道理呢?那是因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需要。如冬季病在阴,夏季病在阳,春季病在阴,秋季病在阳,而临床上往往是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使用针刺或砭石等方法进行治疗的。上面虽然说过,背为阳,腹为阴,六腑都属于阳,五脏都属于阴,但是若再把腹背与五脏的各自功能特点联系起来,还可以划分阴阳。那就是:背部属阳,心脏属于阳中之阳,肺脏属于阳中之阴;腹部属阴,肾脏属于阴中之阴,肝脏属于阴中之阳,脾脏属于阴中之至阴。


以上所说,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对应的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阴阳变化也是相一致的。


黄帝问:既然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是相对应的,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同气相求,可以归类的关系呢?


岐伯回答说:有。


东方和青色,与肝脏相应。肝脏与九窍中的“目”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活动中的“魂”。肝病则魂不安,多见惊骇。


木之味酸,在五行为木类,在五畜与鸡相应,在五谷与麦相应,在四时与春季相应,在天与岁星相应。因此,春季得病多在头部,又因为肝脏主管筋,故病变又多累及筋脉。


再有,五音中的“角”、五行生成数中的“八”和五气中的“臊”,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南方和赤色,与心脏相应。心脏与九窍中的“耳”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活动中的“神”。心病可影响到五脏,因为心脏有统率其他脏腑的作用。


火之味焦苦,在五行为火类,在五畜与羊相应,在五谷与黍相应,在四时与夏季相应,在天与荧惑星相应。因为心脏主管血脉,故夏季得病多反映在血脉中。


再有,五音中的“徴”、五行生成数中的“七”和五气中的“焦”,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中央和黄色,与脾脏相应。脾脏与九窍中的“口”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活动中的“意”。由于脾的经络连着舌根,故脾脏有病多在舌上有所反映。


土之味甘,在五行为土类,在五畜与牛相应,在五谷与稷相应,在四时与长夏相应,在天与镇星相应。因为脾脏有主管肌肉的功能,所以病变多表现在肌肉中。


再有,五音中的“宫”、五行生成数中的“五”和五气中的“香”,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西方和白色,与肺脏相应。肺脏与九窍中的“鼻”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活动中的“魄”。由于肺之俞在肩背,所以若发生疾病多在背部有所反映。


金之味辛,在五行为金类,在五畜与马相应,在五谷与稻相应,在四时与秋季相应,在天与太白星相应。因为肺脏有主管皮毛的功能,所以病变多表现在皮毛上。


再有,五音中的“商”、五行生成数中的“九”和五气中的“腥”,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北方和黑色,与肾脏相应。肾脏与九窍中的前后二阴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活动中的“志”。由于肾脏主管骨,所以发病多表现在四肢。


水之味咸,在五行为水类,在五畜与猪相应,在五谷与豆相应,在四时与冬季相应,在天与辰星相应。因为肾脏有主管骨的功能,所以病变常累及骨。


再有,五音中的“羽”、五行生成数中的“六”和五气中的“腐”,也可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总之,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需要谨慎地观察五脏六腑的变化,并且把它和四时阴阳、五行归类加以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性质属阴、属阳,部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做到对疾病认识精确无误,对全部情况了然于胸中,得心应手。


这些诊断疾病的道理和方法是非常宝贵的,对于不具备医生应有的高尚品德和才智的人,是不能随便传授的;而对于应该教导的人,则必须把全部的医学精华传授给他,这才叫做对医学事业作出了真正的贡献。

摘自:《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第2版)
作者:王洪图  贺娟
图片:Aaron the Humble
编辑:无上无极






【延伸阅读】


超意识深度催眠培训

以病入道,

借病为修;

察念知觉,

无上无极






超意识深度催眠培训

超意识深度催眠预约







无上无极所发布的文章采集自大千世界,旨在启发所有朋友的内在神性与力量!请选择与你的内心共鸣的内容,并放下其它非共鸣的部分。真理是唯一的,道路是多元的,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的舞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