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丨一位老兵的“南来北往”

天小涯 精美天涯 2022-08-02


今天,天涯区委宣传部推出《岁月里的故事·纪念海南岛解放70周年》第二期——《赵成业:一位老兵的“南来北往”》。全文2918字7图,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70年前——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参战,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三年的枪林弹雨及战后五年的协助重建和警戒工作,先后有数百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战士奔赴朝鲜,他们用血泪换来了祖国长时间和平。今年84岁的赵成业便是其中一员。


对赵成业来说,那壮怀激烈的岁月是他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沁入血液,融入骨髓。即使到了今天,虽然记忆力衰老退化,但听到“抗美援朝”四个字,他的双眸依然闪耀着光芒,“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抗美援朝回来后,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到了最偏远的地方建设祖国,海南成了我的第二故乡。”1960年,赵成业跟随队伍到了海南,此后60年,他开荒拓土种橡胶、教书育人勤耕耘,从田间地头到三尺讲台,赵成业将一生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01

跨过鸭绿江

好男儿参军保家国


赵成业,原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人。1956年,他志愿参军,此时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已过三年,年仅19周岁的赵成业换上军装,跟随部队奔赴朝鲜,后成为1军7师炮兵班的班长。他们的任务明确——为朝鲜战后重建和警戒而行。


▲赵成业


“朝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经历了三年的战火,战后到处都是炸弹坑,老百姓生活贫苦。”谈起初入朝鲜的场景,赵成业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他说,部队刚过去的时候条件很艰苦,他们驻扎在一个山坳里,没有营房,战士们都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那会大家年纪小,战士们个个都想家,书信是他们与家人唯一的联络方式,他的家书永远报喜不报忧,“一切都好,这是我对父母说的最多的话!”


半年后,部队开始自建营房,年轻战士个个抢着干,打地基、砌墙、上梁、抹灰……一年后,赵成业和战友们终于住上了平房。



赵成业回忆,在朝鲜期间,部队除了开展日常训练,还要协助朝鲜部队抓特务和汉奸,“我们营区距离平壤大概五六十公里,当时朝鲜从南到北就一条公路,我们营的任务就是要保障这条‘南北大动脉’的畅通和安全,每天在公路上管理排查、严防特务破坏,因语言不通,一个班带一个翻译,遇到可疑人员就要进行盘问和审讯。


问及什么工作最危险,赵成业想一想说,“应该是上山排雷吧,一般都是三五个战士同时行动,在一次排雷行动中,因地雷隐蔽一位战友被炸掉了一条腿,那天我不在场,后来听说也是后怕。”


  “我们营还协助修了朝鲜‘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大型水库,因地势险恶不利于大规模作业,当时各个营是轮流参与建设,我们营建设了三个月。”正如赵成业所述,战后的朝鲜百废待兴,一大批中国战士毅然坚守朝鲜,帮助修路、修水库、巡逻边境、参与战后重建,直到1958年10月最后一批战士才回国。


问及当时在朝鲜的感受,赵成业这样回答:“战争是残酷的,它可以摧毁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家庭,战争对人类心灵的摧残是毁灭性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02

越过琼州海峡

热血青年投身建琼岛



心系家国,平凡人在伟大的历史背景下,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1960年,是赵成业人生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战友的介绍下,赵业成与比他小四岁的崔瑞英喜结连理;这一年,赵成业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家眷千里迢迢投身海南岛,“祖国建设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打起背包就跟随队伍出发了。”


赵成业始终记得,当时全队包家眷180多人坐船过的琼州海峡,在海口下船,然后换车前往琼中县(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妻子在去琼中的路上哭了,一路过去看不到几栋房屋,路越走越窄,到处杂草丛生,最后抵达琼中几乎没有人烟,四周群山环抱。


此时的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将为海南的橡胶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赵成业一行人的目的地是黎母山脚下的海南省国营新进农场,彼时该农场已创建四年,橡胶是其主要产业,他们的任务就是扩大橡胶种植规模。


“以为来海南是种香蕉,来了才知道是橡胶。无论种什么,来了就要干出一番事业。”赵成业回忆初到海南,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住宿问题,作为连长的他团结战友,在有限的条件下搭建茅草房,一户一间,“琼中地区雨水多,虽然下雨天房子漏雨,衣服晒不干,但至少有睡觉的地方。”


采访中,赵成业嘴边总是挂着一句话“海南是个宝岛”。问及原因,他说,刚到海南的前三个月,单位每人每月发放45斤大米,后来由于全国粮食紧缺,每人每月仅有6斤米,但是他们是幸运的,因为海南到处是“宝藏”,椰子、地瓜、木薯等食物遍地都是,他们没有因为食物发愁,更没有遇到饥荒的问题。


此后四年,赵成业带领战友们开荒拓土扩大种植面积,研究育种育苗技术,提高橡胶产量。“种橡胶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谈起橡胶种植,赵成业如数家珍。


他说,在选择种植橡胶之前要先勘测好种植的林地,琼中地区地处山地,所以除了留出防护林以外,还要将其他的树给清理出去,平整土地后再测算种植间距,最后挖坑种树,整个过程工作量很大。


▲精心保护的夫妻合照


在琼中四年光阴,他和妻子孕育了两个孩子,虽然生活艰苦,经常带着孩子上山开荒,但看到一片片橡胶林拔地而起,他们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进农场橡胶面积达5.3万亩,橡胶产量不断打破纪录。据统计至2007年累计产胶7万多吨,多次被总局和省有关部门评为“质量优胜单位”和“制胶生产先进单位”。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


03

一甲子光阴荏苒

心怀感恩人生无悔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1964年,赵成业根据组织安排,一家人从琼中新进农场到了三亚南岛农场,依然坚守在橡胶种植一线。28年间,从种植一线到三尺讲台,再回归生产,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未曾有一分懈怠。而今的南岛农场,经过两代农场人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的中型企业群体。



叹光阴似箭催人老,匆匆已是一甲子。


“在富岛学校附中、南岛农场中学那几年是最幸福的,和孩子们相处单纯美好,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只不过我的童年是在战乱中成长,没有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初见赵成业老人,他身穿红色短袖衬衣,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说起话来脸上堆满笑意。


采访中,老人时不时看看坐在一旁的妻子,眼里充满了温情。他和妻子崔瑞英携手走过了60年光阴,婚后11天两人就离开家乡奔赴海南,60年间他们彼此依靠、相互扶持,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他们的爱情早已化为亲情,深深地浓于各自的血脉里。


▲赵成业和爱人崔瑞英


“一晃眼60年了,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老赵一直陪伴在身边,包容我、照顾我,想想一起奋斗过的日子,觉得这一生很知足。”回首往事,崔瑞英老人很是感慨,她觉得一家人健健康康在一起就是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老骥伏枥,发挥余热。有着62年党龄的赵成业依然不忘初心,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的党员活动,力所能及服务社区群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的军人本色不改,身上的军人气质也深深地激励了儿女,他的儿子也穿上了军装,几个孙辈如今也进了部队和军校。


“父亲话不多,但他一生用行动教导我们,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亲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很钦佩,也正是他们那一代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赵成业的二女儿赵翠萍说,父母亲这辈子从未抱怨过生活的不容易,他们总是乐观向上,一辈子心怀理想和信念。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怀揣理想和信念的这群人,竭尽一生书写传奇,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用他们的奋斗让这片土地变了模样,时代向你们致敬!


(↑点击查看微视频《天涯24小时》)

(↑点击查看微视频《红装不如武装美》)

(↑点击查看纪录片《三亚疍歌》)

(↑ 点击查看《我和我的祖国》乡村振兴版

(↑ 点击查看纪录片《村里的脱贫故事》)

阅读推荐

包洪文到天涯区调研扶贫工作,提出了这些要求→

我为自贸港作贡献——新时代天涯区好少年事迹展播第一期

事业编!三亚市天涯区公开招聘48名编制教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