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亚西岛“八姐妹炮班”陈粦梅:我自豪 我是二炮手

天涯发布 精美天涯 2022-08-02

今天,天涯区委宣传部推出《岁月里的故事·纪念海南岛解放70周年》第五期——“三亚西岛“八姐妹炮班”陈粦梅:我自豪  我是二炮手”。全文3033字,大约需要8分钟阅读时间。




“轰!”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85加农炮昂首“怒吼”,炮弹像长着眼睛一样呼啸着飞向标靶,几个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全神贯注地站在火炮旁,海风吹乱了她们齐耳的发丝。


这张于1965年拍摄的“八姐妹炮班”系列摄影作品之一,发表在当年7月的《广东画报》上。照片定格了瞬间,也定格了记忆。“这是我们在为视察的领导进行实弹射击表演。”如今77岁的陈粦梅小心翼翼地拿出老照片,满脸自豪,“我是二炮手,照片右下角蹲着的就是我。”


提起西岛女民兵,大家皆有耳闻,年纪稍长的人一定看过70年代由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作为电影人物原型的三亚西岛女民兵也因此名扬大江南北。



图 | 陈粦梅老人


立志守家园  西岛姑娘报名加入民兵连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1943年出生的陈粦梅是最早报名参加炮兵班的姑娘之一,回忆起年轻时的民兵生涯,陈粦梅兴致盎然,“我们家有十个兄弟姐妹,先后都加入了民兵连,守疆土保家园是我们的信仰,我二叔还曾是琼崖纵队的烈士,大舅也是一名战士,或许家族基因里本就流淌着不怕牺牲的血液。”


“八姐妹炮班”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西岛,全称西瑁州岛,位于三亚市西南面的8公里处,面积2.8平方公里。与西岛相距不远,还有一个东瑁岛。东西两岛屹立在南海海面上,成犄角之势,扼守着三亚海上交通的咽喉,被称为“南海前哨的两只眼睛”。


1959年8月1日,西岛组建了民兵营,加强南海国防前哨的防御力量。1962年为了增强民兵的战斗力,部队从西岛民兵中挑出了8个人,组建了第一个以女民兵为主力的炮班,作为守岛驻军的辅助防御力量。陈粦梅和陈洪柳、陈香兰、苏兰亲、陈发妹、王乃莲等六位待字闺中的渔家女青年勇敢地加入了炮班的行列,与另外两位男民兵组成炮班,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当时我们报名参加炮班,村里议论声很多,压力很大。”陈粦梅说,那个年代岛上的人思想比较保守,不能接受女孩子扛枪打炮,各种流言在岛上传扬,有的说姑娘家不能当炮兵,因为火炮射击响声震动大,将来结婚对生育有影响,甚至还有“有子不娶八姐妹”的说法,并指责女民兵“成天疯疯癫癫的不成体统”。


面对此情此景,炮班的姑娘们用刻苦的训练,回击流言的攻击。每天清晨当驻岛官兵晨练的号角吹响,女民兵们也迅速起床集合,开始一天的训练,无论日晒雨淋从不耽误。时隔多年之后,空穴来风的谣言不攻自破,此后数代西岛女民兵成家后都有了后代。


图 | 炮班的姑娘们刻苦的训练


是民亦是兵 训练劳作两不误 


“刚开始学的是75无后座力炮,由于这种型号的火炮要拆装、扛、背,部队领导觉得这对于女孩子的体力来说有点困难,经研究决定,让女民兵炮班改学85加农炮。”陈粦梅1961年加入民兵连,开启了长达13年的“半军营生活”。


当年苦练射击本领的每个细节,都让陈粦梅津津乐道,“火烧眉毛”这件事至今让她记忆犹新。她讲述,有一次在训练时,炮弹击中标靶后,站在炮身后面的她和战友们突然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她们以为是炮弹磨擦炮筒所致,并没有在意,结果在训练快结束时才发现,原来是风把炮弹出膛时产生的火星倒卷回来,烧了她们几个人额前的刘海和眉毛,每每回想起这件事,老姐妹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学习射击是艰苦的,我们的瞄准手陈香兰很辛苦,用来瞄准的那只眼睛眼眶周围,经常被火炮的后座力震得乌青一片。”陈粦梅告诉记者,她自己的手指也曾在给炮身钉桩时不小心被桩木刺透,每个人的手上都有厚厚的老茧,这些肉体上的痛苦并没有让她们却步,反而以更高昂的斗志投入战斗和生活中。


炮班的姑娘们除了刻苦训练外,还要参加部队的国防施工、植树造林、站岗放哨。作为西岛的村民,她们也要下地劳动、养家糊口,帮助五保户挑水砍柴、洗衣做饭,不计报酬。


一声召唤,群起响应。在陈粦梅的13年民兵生涯中,她和姐妹们如钢铁卫士般牢牢把守着家园,每天晚上还要恪尽民兵的职责对海岸线进行巡逻。当时部队主要驻扎在岛的西南郊,渔民主要居住在东部。整个西岛两公里长的东部海岸线,就是民兵们“把守”的哨岗。每天晚上吃过饭,炮班姑娘们就会扛起枪,拎起煤油灯,开始在海边巡逻。巡逻的时候,看到有人走动,她们就要上前对暗号。陈粦梅说,“我们这样认真站岗巡逻,就是警告敌人,让他们不敢来犯。”


1962年2月,郭沫若来三亚点校《崖州志》时,为西岛民兵写了一首诗,生动道出了她们守护海防的生活:“小树夹花处处黄,珊瑚礁石砌围墙。榆林港外东西瑁,睁大眼睛卫国防。”


图 | 陈粦梅和姐妹们如钢铁卫士般牢牢把守着家园


三年磨一剑   “八姐妹炮班”横空出世


三年磨一剑,刻苦的训练使得炮班的姑娘们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


1963年2月,海南军区首长到西岛检查工作时,观看了女民兵炮班的实弹射击表演。当第一发炮弹命中一公里远的土堆之后,首长指着2公里开外的一棵粗约20厘米高约3米树木,问炮班的姑娘们敢不敢打。“当时我们姐妹们大声回答首长,坚决完成任务!”陈粦梅回忆说。


瞄准,装填炮弹,开炮。炮弹呼啸而出,一击命中!


陈粦梅很自豪,“当时军区首长特别高兴,他说还没有见过女子打炮这么厉害的,称我们是古代的花木兰、当代的穆桂英,我们说自己只是小小民兵,不敢担当那么大的名头。”


1963年3月8日,再次观看过西岛女炮班的射击表演后,经海南军区的一位首长提议,这个炮班被正式命名为“八姐妹炮班”。后来,为了让“八姐妹炮班”名副其实,苏日农、王海妹这两位渔家少女在其他女炮手们的建议下,加入了炮班,取代了原先两位男同志的位置。


正式命名为“八姐妹炮班”之后,8名女民兵继续进行日常训练。不过八姐妹炮班注定将走上更大的舞台,在1963年海南军区组织一次比武中,炮班开始走出西岛亮相,展现英姿。


虽然时隔57年,陈粦梅对于当年那场比赛仍然记忆犹新。她讲述,那次比赛射击的目标是数公里外一根仅露出地面约3公尺的电线杆子,当时与民兵炮班同台竞技的还有部队的其他6个炮班,一开始6个炮班的炮手们都没有打中目标,轮到她们射击时,第一发也打空了,第一次失败后,瞄准手陈香兰并没有气馁,反而一直鼓舞大家的士气。


“我们细细琢磨失败的原因后,觉得打不中是因为瞄准方法不对,第二次就没从高处的山体往下瞄,而是以地面为基准线往上瞄,结果就击中了目标,这一炮赢得了全场喝采。”陈粦梅开心地说,比赛结束后,部队的炮手们纷纷前来向她请教经验,八姐妹炮班“一炮成名”。


图 | 陈粦梅和姐妹们如钢铁卫士般牢牢把守着家园


巾帼不让须眉  民兵精神薪火相传    


在后来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八姐妹炮班取得了辉煌成绩,一时名声鹊起。


1969年,西岛成立红色娘子军民兵连,女民兵正式有了建制,下编一个炮兵排,两个步兵排,总人数达到102人,陈粦梅成了第一任连长。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从开始组建的炮班,到后来的娘子军连,再到现在的女子民兵连。几十年来,西岛女民兵获得的荣誉难以计数,年年都被评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双拥模范单位、军民共守共建先进单位等,还被国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授予“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74年,陈粦梅结束了13年的民兵生涯,结婚生子,离开了西岛。弹指一挥间,五十余年光阴流转,曾经叱咤风云的八姐妹炮班,如今只剩下七位古稀老人。


“能成为八姐妹炮班一员,是我一生中最骄傲自豪的事。”忆起往昔,陈粦梅感慨万千。她说,在她们之后,还有第二代、第三代“八姐妹炮班”……姐妹争着当民兵,母亲送女儿、奶奶带孙女当民兵的场面更是屡见不鲜,虽然八姐妹炮班已改名为西岛女子民兵连,但八姐妹炮班的精神还在,她希望这种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守疆土保家园!


“咱们炮兵八姐妹,革命的颜色永不褪,一颗红心为革命,誓把海岛来保卫……”在西岛上,这首《八姐妹炮班之歌》的清亮之音萦响天际,久久传唱。

 

图 | 1963年,第一代八姐妹


(↑点击查看微视频《天涯24小时》)

(↑点击查看微视频《红装不如武装美》)

(↑点击查看纪录片《三亚疍歌》)

(↑ 点击查看《我和我的祖国》乡村振兴版

(↑ 点击查看纪录片《村里的脱贫故事》)

阅读推荐

便民惠民 | 我们在天涯区党群服务中心能享受什么?

“路边摊”要回来了!海南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

今天,三亚两大自贸港重点园区挂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